在人們的印象中,鯨魚總是帶著某些神秘又美麗的色彩,它們自由穿梭在一望無際的大海,時而從海中一躍而起,身姿優美,宛若翱翔天際;時而潛游海底,追逐著魚兒,做著捕食的游戲;時而露出頭部,一個噴嚏,噴出幾米高的水幕,打出單音階的響笛。
它們的形態、動姿、呼吸,優雅又愜意。
但即便如此詩意的生命,也一樣要經歷死亡,落入墳冢里。
“鯨落”,正是人們賦予它死亡的一個詩意而浪漫的名詞。
只是這個聽起來詩意浪漫的名詞后面,有著一個相當漫長,且悲壯的過程,它以另一種形式延續著自己的生命。
鯨魚預感到自己死亡臨近的時候,會悄悄找尋一片深海海域,然后靜靜地、孤獨地等待最后時刻的來臨。氣絕后,鯨魚巨大的身體便開始沉沒在漆黑的海底。
而鯨魚從停止呼吸的那一刻開始,慢慢下沉至海底的整個過程中,一路上它就成了鯊魚、盲鰻以及一些甲殼類生物的美味佳肴,每天用自己的肉體開著流水席,供給這些魚類、鰻類享用幾個月甚至可以有兩年的時間。
而后,20多種甲殼類小型生物會接替鯊魚和盲鰻,開始在殘余鯨尸上安家落戶,美滋滋地啃食鯨尸上的軟組織,給它們補充食物和能量。它們依靠這頭鯨尸可以生活兩年,這兩年的時間,它如同一個巨大的海底共產主義大食堂城堡一樣,為甲殼蟲提供庇護的所在,食物來源的所在。
好戲繼續,甲殼類生物啃食了它們能夠啃食的部分離開后,大量的食腐蠕蟲和厭氧細菌開始進入鯨骨中,分解鯨骨中豐富的脂類,產生硫化氫的富硫環境,從而為一些細菌提供能量來源。
一具鯨魚尸骸能維持海洋中上百種無脊椎動物、甲殼動物,蠕蟲和細菌長達五十年甚至一個世紀的生存,直到鯨骨中的有機質被消耗殆盡,剩下的骸骨在海底化作礁巖,成為生物們的居住地。這場盛大而漫長的鯨落宴才算畫上完滿的句號。
一鯨落,萬物生,這就是鯨落真正的樣子。如同藏傳佛教的天葬一樣,看似殘忍卻浪漫而富有詩意。生于天地,死于天地,最后回饋天地于海洋。
這是鯨魚給予生它、養它的海洋最后的溫柔和回饋。它緩緩墜落,看似憂傷凄涼,卻又久久回響;它逝去卻又未曾離開,它消亡卻又無處不在;它終結了自己的生命,最后成為一具鯨魚骨架,依然讓深海充滿生機。
鯨落,是鯨魚與大海最后擁抱的方式。
鯨落,一個浪漫而詩意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