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堂課帶寶寶走進
7位藝術大師的世界
本次回顧
莫奈
達芬奇
莫扎特
梵高
畢加索
達利
貝多芬
touchBOX小邊
莫扎特
古典音樂界的“學習委員”
代表作:《奏鳴曲》《協奏曲》《安魂曲》
莫扎特是家里的第7個孩子,家里的前5個孩子,無一例外的全部夭折,他的上面還有一位姐姐,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4歲開始作曲,6歲開始和比她大5歲的姐姐一起開始了整個歐洲的漂泊和流浪之旅,7歲就寫出了自己的第1首交響樂,大家知道貝多芬什么時候才寫出了第1首交響樂嗎?29歲!而莫扎特29歲的時候,都已經處在自己的晚年了。
與此同時呢,莫扎特12歲就寫出了第一首歌劇作品。在他僅有的35年的生命中,他卻極為高產的寫出了27首鋼琴協奏曲,41首交響樂,18首鋼琴奏鳴曲,22部歌劇。也許在我們想象中,音樂家作曲應該是坐在鋼琴前,一邊試著彈出旋律,一邊馬上記在五線譜上,然后反復修改。但是,莫扎特的技能就是,不打草稿,寫出來即是成品。
對比一下莫扎特和貝多芬的手稿就能看出來,貝多芬的的手稿中則有很多刮擦,涂抹,不同顏色的線條做的標記,各種涂涂改改。我們難免會感嘆,貝多芬---這個當初被其父親當作莫扎特二世來培養的音樂神童,在莫扎特面前終歸也只是個凡人。
貝多芬手稿
莫扎特手稿
莫扎特的作品非常適合孩子聽,因為總是給人感覺生機勃勃,能夠讓人快樂起來。這次先來了解一下著名的三部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魔笛》和《唐璜》。
《費加羅的婚禮》
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有一次募捐到了一批唱片,有一天下午,他趁獄警們不注意,自己溜進了放音室,把自己關在里面給所有的獄友放了一個下午的歌劇。
導演設計了很多細節和情節,來不停地提醒著我們,安迪是一個表面平靜,內心十分渴望自由并且完全有能力實現自由的人。他日復一日的寫信,就是表現他有毅力;他的性格并不討人喜歡,但他從一開始被人欺負到每個人都喜歡他尊敬他,說明他聰明;那么,這段放音樂的情節,就是在提醒觀眾,同樣是在監獄里過得很好,但那就是hope、自由,音樂就代表hope。
《魔笛》
《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寫作的,也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劇。當時的莫扎特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當時的精神處于極度絕望的境況。雖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創作熱情仍很高,莫扎特本人十分鐘愛《魔笛》這部歌劇,他親自指揮了第一場、第二場的演出,臨死前幾小時,他還渴望聽到《魔笛》的音樂,他請人把鐘放在床頭,以便計算時間,在想象著正在進行的《魔笛》演出。
《唐璜》
莫扎特的《唐璜》是一部喜歌劇,這是莫扎特繼《費加羅的婚禮》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據說在首演前24小時,莫扎特才將序曲寫完,再一次展現了莫扎特天才般的才華。
其中的主題主要描寫 唐·璜 那種玩世不恭的性格,充滿生命力和火熱的情緒,是樂觀和愉快的形象。 歌劇 《唐·璜》把生活和哲理的因素揉合在一起,著重于人物的心理刻劃,為十九世紀大為發展的音樂心理戲劇開創了先例。
梵高
后印象主義先驅
代表作:《向日葵系列》《星空》等。
梵高出生在1853年,在繪畫方面的成就,他的偉大絕對不是說因為他割耳,因為他自殺,因為他精神病,他的偉大在于對這個世界的全新的認識以及因為堅持自己的創作風格而向傳統的學院派所作出的挑戰。媽媽們也完全不用擔心寶寶看了梵高的作品會不會不好,因為在他的作品里面,表現出來的永遠都是明亮的,積極的,正能量的東西。
梵高的出身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貧窮與潦倒,他的叔叔擁有當時世界是最大的一家畫廊古比爾畫廊的一半的股份,他成年后的第一份的正式的工作,就是到叔叔的畫廊里面去做經濟人,據說他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經紀人。
之后梵高做上了他一直以來都非常夢寐以求的工作,牧師!他被派到了比利時的一個非常偏僻的礦工社區。除了一般的牧師的工作以外,他還喜歡走進人民群眾,和他們一起下到礦井里面干活,還常常把自己提到的面包、咖啡分給貧苦的窮人。礦工在礦井的工作環境是非常艱苦的,而且還容易發生瓦斯爆炸的情況,爆炸之后呢,梵高就引導人們一起把受傷的礦工抬到教堂里面來,不僅親自為他們禱告,還把自己的襯衫撕成一條一條的給大家包扎。在這段期間里面,梵高深深的體會到了勞動人民的不容易,所以才有了他后續的那幅作品《吃土豆的人》。
由于過于熱情,以致于損壞了教會的形象為理由,梵高被解除了作為見習牧師的職務。這次的失業對梵高的打擊還是非常大的,后來他去了法國的巴黎,參加了一次印象派的畫展,對他的觸動非常的大,并且認識了一些印象派的畫家,于是他就決定拿起畫筆。
《吃土豆的人》
這是梵高早期作品,曾經和貧困的勞動人民生活和工作在一起過,在一天的勞碌之后,他們終于能夠一家人坐在一起,借著昏暗的燈光,一起吃一頓熱氣騰騰的晚飯了,然而人們并沒有因此而高興起來,因為一天的忙碌和勞累,已經讓他們沒有力氣做出任何的表情了。他們機械的等待著即將出鍋的土豆,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了疲憊和憂愁,妻子睜大眼睛,看著旁邊的丈夫,仿佛在問,這是我們僅有的幾顆土豆了,明天我們該吃什么呢?而丈夫的表情的似乎在說,明天再說吧,我今天實在是累壞了,我們今天先把肚子填飽吧。奶奶則是拿著一顆土豆,向上帝禱告著,感謝您賜予了我們食物。爺爺則是機械的給所有人盛滿湯。還有一個背對著我們的小女孩,我們看不清她的表情,不知道她是否感覺到了來自什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的情緒。她只知道,沒有人有心情照顧她,沒有人給她講故事,沒有人哄她吃飯,更沒有人陪她玩,因為大家都好累,好餓,卻只能日復一日的吃著同樣味道的土豆。
《向日葵》
梵高一共畫了6幅不同的向日葵,分別有3朵,4朵和12朵和15朵。用了主色調黃色,而這種黃色是來自畫家在普羅旺斯的小鎮阿爾的感受,因為這里的太陽又大又圓,讓畫家仿佛看到了生命的本源。
看,梵高筆下的向日葵開的多狂野啊,厚重的涂料帶來的起伏猶如雕塑一般,這就是所謂的“厚涂法”。
作為世界最名貴二十幅名畫之一,梵高的油畫《向日葵》, 梵高作畫時,懷著極狂熱的沖動,追逐著猛烈的即興而作,他畫《向日葵》時, 精神異常激動, 向日葵金黃色的花瓣, 給他一種溫暖的感覺, 厚重的筆觸使畫面帶有雕塑感, 耀眼的黃顏色充斥整個畫面, 引起人們精神上的極大振奮。
這幅作品在1990 年的藝術品拍賣行中創造了數千萬美元的世界最高紀錄, 然而在當時, 他的生活卻是與一貧如洗的痛苦聯系在一起的。
《自畫像》
這幅畫是梵高非常著名的一幅自畫像,正如我們之前所說,梵高的一生都處在各種各樣的矛盾當中,他生性極為熱情,我們通過他的播種者,通過他和向日葵都能感覺的出來,同時他也用自己的這種熱情去對待自己的好朋友高更。然而伴隨著熱情,梵高的性格上也存在著不小的缺陷,他生性特別的敏感,自尊心很強,容易受傷。因為自己的熱情,他也不知不覺的要求高更用同樣的熱情回應自己,然而一起相處的兩個月里面,兩個人的性格和理念都有著非常大的分歧,在一次劇烈的沖突之后,高更終于沒有辦法忍受,憤然離去。情緒激動的梵高割掉了自己的左耳,后來,梵高接受了弟弟的建議,進入了精神病院進行治療。
《星空》
梵高的《星空》展現了一個高度夸張變形與充滿強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轉的星云,那一團團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輪令人難以置信的橙黃色的明月,大約是畫家在幻覺和暈眩中所見。
對梵高來說,畫中的圖象都充滿著象征的涵意。那輪從月蝕中走出來的月亮,暗示著某種神性,讓人聯想到梵高所樂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話: “上帝是月蝕中的燈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樹,以及夜空中象飛過的卷龍一樣的星云,也許象征著人類的掙扎與奮斗的精神。
在這幅畫中,天地間的景象化作了濃厚、有力的顏料漿,順著畫筆跳動的軌跡,而涌起陣陣旋渦。整個畫面,似乎被一股洶涌、動蕩的激流所吞噬。風景在發狂,山在騷動,月亮、星云在旋轉,而那翻卷繚繞、直上云端的柏樹,看起來象是一團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畫家躁動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覺世界。
畢加索
現代藝術創始人
代表作:《費爾南德頭像》《斗牛士》等。
畢加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
畢加索一生創作了37000幅作品,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37000幅作品啊,要知道人的一生也不過20000多天啊,再刨除大師的嬰幼兒時期,也就是說他一天要畫好多幅畫,畫畫儼然已經成為了大師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畢加索還是第一位,活著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了盧浮宮的人。
在全世界拍賣中,價值最貴的10幅畫里面,僅僅畢加索一人,就占據了其中的3幅。
畢加索14歲的時候,就進入了一所學校去進行了系統的美術學術去進行學習,于是在他16歲的時候,他的有了自己的第一幅獲獎作品,就是我們看到的這一幅《科學與慈善》。
《科學與慈善》
這幅畫畫的是一個身患生病的婦人,在接受醫生的診斷,她憂傷的眼神投身修女懷抱中的孩子。而修女慈愛的看著她,并為她端來一杯水。這幅畫獲得了馬德里全國美展榮譽獎,是畢加索得到的第一個繪畫獎。
這幅畫是想告訴人們,唯有科學和宗教可以解救人們于苦難之中,年輕的畢加索把科學和宗教很好的結合了起來,使這幅畫畫的非常的有人情味。這幅畫里面既有印象派的影子,同時也非常的寫實。
《喝苦艾酒的人》
之后畢加索就進入了自己創作生涯的一個新的階段,叫做“藍色階段”,這個階段都喜歡用藍色來表現自己內心的憂郁。這一幅于1903年創作的《喝艾苦酒的人》,為畢加索藝術生涯最輝煌的藍色時期代表作之一,在其高超畫技下描繪的主角輪廓分明,雙手姿勢刻畫完美,深藍主色調帶出濃濃憂郁情調。
《拿煙斗困男孩》
在藍色階段之后 呢,畢加索就進入了自己的第二個階段,玫瑰時期,這個時候的他啊就主要用橙色和粉色作畫。于是就有了代表作《拿煙斗的男孩》。畫中的小男孩是誰呢?24歲的畢加索搬到法國巴黎定居以后啊,有一位叫做“路易”的小男孩經常跑到他的畫室里面來玩,于是畢加索就拿他當模特了。
《哭泣的女人》
這幅畫刻畫了一位極其悲傷的女人,悲凄的命運和感情由粗放的顏色和勁利的筆觸反映出來。人物的眼睛、嘴唇、鼻子似乎雜亂無章,支離顛倒,具有常人難以理喻的特點。
這幅人物畫是畢加索不朽巨作之一,女人臉部扭曲和斷裂的方式是立體派手法的一個發展。《哭泣的女人》是畢加索于現代派藝術中最具先驗性效應和性格特征的杰出肖像作品,是立體派理念的一個發展,他在藝術里果斷地把丑化為美,同時又在現實中義無反顧地使美向丑沉淪。《哭泣的女人》,也是畢加索后期畸形女人作品中最動人的一幅。有人說,他把自己給了魔鬼,把畫筆給了上帝,而對于這一幅作品,他把痛苦給了女人,這個女人,就是朵拉·瑪爾。
《和平鴿》
1949年,巴黎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的海報上,畫著一只形象生動的白鴿,那只白鴿隨海報很快翱翔于歐洲各大城市。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個年頭,已出現了兩次大戰的硝煙,人民多么盼望和平的生活啊。這只象征和平的白鴿,出自當時已六十八歲的西班牙美術大師畢加索的筆下。其實在他心里,這只白鴿至少已存在了近六十年。
《格爾尼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將領和士兵經常出入于巴黎的畢加索藝術館,爭相觀看畢加索的藝術。可是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藝術館的出口處,畢加索發給每個德國軍人一幅他的油畫《格爾尼卡》的復制品。 戰爭結束后,他以法國抵抗運動戰士的榮譽參加了戰后第一次美展,并于1944年加入法國共產黨。以后,他又參加保衛和平運動,為世界和平大會創作了宣傳畫《和平鴿》。畢伽索為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畢生的努力。
想要更了解畢加索,
并體驗相關的親子藝術啟蒙課程,請往下拉哦~
5、6歲的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爆棚
研發專家說:
5、6歲的孩子開始出現哈比人、矮人、精靈還有半獸人的進階版強獸人,但不管他們如何變遷,孩子總歸是個孩子,都還是愛玩。對于新奇的東西極度好奇,并很想參與其中。例如拿叉子去插插頭,大部分都是五歲的孩子干的。
我們給他們的是:趣味十足的藝術家、好玩特別的異國文化、美麗的植物設計認知、季節環境的美好科學。
5+設計家·第十二期
畢加索的游戲時間
了解西班牙藝術三杰之一的畢加索作品風格,
并將大師的立體現實主義風格轉化在生活物品的設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