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石吟園長有多年了,印象中是位有想法、能鉆研的園長,園長MBA大講堂上有園長再次談及“漫教育“創客精神,并推薦石園長作為創新園長旗幟人物代表之一,近日,園長內參育龍探訪了鄭州第二實驗幼兒園園長、”石吟名師工作室”負責人石吟,圍繞”幼兒園如何開展教研“話題展開了探討。
園長是引領幼兒園的旗幟!園長代表幼兒園的未來!園長的使命就是凝聚一批老師,帶動一批家長,影響一方社會,都來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學習提高自己育人知識,試著去理解孩子,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學會用專業化教育者的眼光和心態全面發展幼兒的各項才能;這是石吟對自己作為一名園長使命性要求和對工作室定位。
教研從自己的孩子開始
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事教研崗位,但每個人都要有教研心態,特別對于幼兒教研,是一門實踐性特別強,生活即教育,娛樂即教育,做中學、玩中學;每位幼兒教育工作者,甚至家長在陪伴孩子玩樂、生活、學習同時就是”實驗過程中“,如果帶上一雙會觀察記錄眼、帶上一顆熱愛之心、有一份愛思考之意,那么這就是研究的開始;關鍵是我們許多老師首先被教研二字所嚇阻,或沒有勇氣,或沒有機會,或沒有興趣,不嘗試又怎么知道自己能做怎么樣!引領老師開展教研工作的關鍵和難點就是怎么激發老師的教研有興趣、自己做教研的有信心。
首批教研團隊從資深老師+年輕媽開始,資深是因為有豐富的一線幼兒教育經驗,年輕是愿意接受新觀念嘗試新事物的新生代媽媽,媽媽老師們從觀察記錄自己的孩子開始,“發現寶寶這段時間老磨蹭急人,比如每次該吃飯了,叫半天不過來?”這是其中一位老師在周會上的分享,遇到了現實的問題,大家開始獻計獻策:給孩子提前約法三章,什么時間該做什么;是不是孩子正入迷在做的事,如玩積木、看動畫片、涂鴉,我們要學會等待,這也是孩子專注力培養好時間;叫孩子過來吃飯,是家長在傳遞自己的主觀意志,孩子并沒有聽進去或認同,是不是以商量的方式讓孩子來選擇,比如“寶寶現在到了吃飯時間,你是現在就過來與媽媽一起吃呢,還是在玩五分鐘吃呢?要尊重孩子意愿,要與孩子達成共識;聽著是在聊自己的孩子,其實大家都是試圖以一個教育者身份來解讀、分析、尋找解決辦法,這不就是教研,而且是更接地氣的教學相長,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生活即教育。
這一故事似曾相識,讓我們穿越到1920年12月26日凌晨,29歲的年輕教授初為人父,望著自己的'杰作',來不及興奮,他拿著照相機,鏡頭對著襁褓中已經熟睡的嬰兒連連拍照,然后用鋼筆在本子上記錄下嬰兒從出生時一刻起的每一個反應……為了孩子放棄大學教授卻選擇做幼兒園園長的陳鶴琴,通過對自己兒子成長發育過程作了長達808天的連續觀察,并用文字和拍照詳細記錄下來。他天天親自給兒子洗澡。他的實驗室就是他的家;他的妻子和母親是他的兩位最得力助手;他的兒子則是他的工作'對象'、'成果'與實驗中心。他將觀察、實驗結果分類記載,文字和照片積累了十余本,并整理出版了《兒童心理之研究》,中國第一本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專著。
因為舐犢情深,作為父母帶著愛來觀察記錄,難得全面、仔細、耐心,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又會有更多教育些思考,這也就是為什么會有許多幼兒教育研究都是從身邊孩子開始的,從對自己孩子的寵愛,不僅是陪伴還有探索研究,上升到對所有孩子的關注和教育幫助,那就是從獨愛到大愛。
伴隨教研展開的是老師的成長
初期教研團隊是以有愛心的媽媽老師為主,隨著問題的展開,發現這種分享研究不僅幫助自己解決了育兒、教兒家庭問題,而且大大提升了自己對幼教工作興趣和認知深度,越研究越有如進寶山的感覺,教學相長;怎么讓更多老師“卷入”進來,首先對老師分級,找準自己定位,根據從事幼教工作年限、能力、知識、教研等方面劃分為五級,進行分層引導發展,比如對于年輕新進老師,教育經驗缺乏、職業素養還沒有養成,先從同齡同好出發,從“觀察生活、發現生活、分享生活”開始,比如:某老師分享的手機筆記新應用、新讀一本書感悟等,甚至還有個人形象搭配小技巧,激發老師參與活動興趣,養成觀察記錄職業習慣;并與外出學習機會和工資福利掛勾,實現物質和精神滿足雙激勵;在教研組織和管理上逐步形成了從年級教研組----教研工作室---園長的三級管理體系。
關注成人世界,讓每個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不僅老師是,甚至包括家長都要有教育研究的心態,邊觀察邊記錄,邊研究邊學習;多年來,石吟和她的愛心團隊,根據多年的實踐與研究,提出了以“漫教育”為主體的幼兒教育方法,是指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下,安靜的、平和的陪伴孩子成長,這是成人特有的內在秩序在推動兒童心智的發展。這里包括三層含義:愛的彌漫、氛圍的浪漫、教育的慢節奏。
“漫教育”所倡導以兒童為中心的導向,就是要引導成人(教師和家長)認同兒童是自我學習的個體,他們有能力架構屬于自己的經驗,在遇到任何問題時,都會調動自己的內心經驗解決眼前的問題。從認同---關注---支架---獲得,每個人在相互的過程中均力求得到發展。因為第二實驗幼兒園裝修,石吟帶領團隊,遠離鬧市區、偏居一隅的須水中心園,事來諸多不便同時,也給了團隊們“閉關修煉”窗口期,潛心 構建了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主題體驗童趣課程、戶外混齡野趣課程、一日生活樂趣課程、平行走班志趣課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雖然課程還是在摸索嘗試中,但育龍看到了以石園長為首教研團隊對實驗班的信心、享受研課那種氛圍,你追我趕發展機制;這種氛圍形成,自然讓老師與孩子的相處更加融洽,不再是單純的照顧孩子、完成規定保教課程,而是以一種觀察者、發現者心態來看待孩子的行為:不睡覺、不坐好、不吃飯、不聽話...每一個問題正好給了自己研究的機會,就好比“忙于趕路的上班族”與“走走停停拍照的旅行者”心態變化,那么虐待孩子的情況也就更不會出現了。老師比拼教研機制的形成,也推動了老師個人素質和能力的成長,提高了老師對園所歸屬感和降低了離職率,并且研課能力又進一步推動了園本課的建設,大大推動了特色建園,提高了園所保教質量,自然贏得了家長認同和口碑,逐步樹立了園所品牌和社會影響力,諸如增員增效、建設一流園所問題自然是水到渠成。
石園長團隊從市區到城郊,臨時辦園場所變化,讓育龍再次感受到,幼兒園作為教育場所,其最大資產不是占地多少畝、擁有房屋,更不是引進什么設施、教具,其最大資產是師資隊伍,最核心資產是師資素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希望接下來更多幼兒園投資人和園長們“少一些外在喧嘩和投資,多一些內在素質和鉆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對于硬件設施的投入是費用性支出,隨著時間變化加速貶值,而對于師資素質的投入是戰略性投資,隨著時間推移會產生倍增效益。
〔園長談創新〕本著尋找創新園長,以案例的形式,見證中國幼教“復合管理型園長”成長之路,圍繞KMBA倡導“精教務、會管理、懂經營“三個方面話題展開,希望為中國幼兒教育”復合管理型園長“先行而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