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我講一個清代名醫(yī),叫金子久的一張方子,這張方子刊載于《金子久醫(yī)案》,這個方子有十二味中藥組成,醫(yī)案里只記載了用藥沒有標明用量。配伍如下:
扁豆衣、茯苓、竹茹、白術(shù)、川貝、姜半夏、橘紅、冬瓜子、瓦楞子、杏仁、甘草、薏苡仁
金子久,清末民初的人,他祖輩從南宋時期就開始行醫(yī),幼承家學(xué),可想,金子久經(jīng)驗還是得到祖輩真?zhèn)鞯摹?/p>
這個方子,初眼一看,就是一個普普統(tǒng)統(tǒng)的止咳化痰的方子。當然,我把它寫出來,肯定也有他的獨到之處。
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說一下這個方子的一段故事。
有一個患者,每天早晨起來都要劇烈咳嗽,一邊咳嗽一邊吐痰。一開始痰比較粘稠,后來就變的稀薄,量也而來越多。同時,每天還如廁多次,而且大便也比較稀薄。舌苔黃膩,脈象濡滑而細。
金子久醫(yī)家就為這位患者開了這個方子,用于醫(yī)案麗沒有記載。我標準一個大概用量,只做參考。
扁豆衣9、茯苓12、竹茹12、白術(shù)12、川貝15、姜半夏10、橘紅10、冬瓜子9、瓦楞子9、杏仁9、甘草6、薏苡仁9。
患者在服藥一周后,咳嗽、多痰、便溏現(xiàn)象就消失了。
我們在來做一下分享,
患者早上起來痰體內(nèi)有咳痰稀薄,說明痰濕很重,從脈象濡脈,偏細,偏滑,也可以看出來。濡脈和滑脈,都主痰濕,古人講“濡為中濕”,就是這個道理。再看舌頭,是舌紅,苔黃膩。舌紅苔黃,主熱,苔膩,主濕。從舌象看有濕熱。綜合來看,就是痰濕蘊積,日久化熱所致。
中醫(yī)講,脾來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如果藥徹底解決患者咳嗽痰多的問題,還得從脾胃著手。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方子的用藥思路,患者每天早上咳嗽痰多,首先,川貝肯定會重用,我猜測用量應(yīng)該在15克;用杏仁平喘;在加上瓦楞子軟堅消痰還能散結(jié),對于頑痰積結(jié),粘稠難咯的痰都有很好的效果。
鎮(zhèn)咳、平喘、化痰之后,就需要健脾除濕了。
這里面,茯苓是健脾利濕,還能安神助睡眠;白術(shù)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還能止汗;扁豆衣健脾和胃,還能化濕邪;薏苡仁健脾止瀉、清熱排膿
我們在來看看金子久用的這些藥材:這里有大隊除濕的藥。橘紅行氣化濕,冬瓜子利水除濕,姜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橘紅燥濕利氣,還能幫助消痰;最后一味甘草,不僅能調(diào)和諸藥,還能鎮(zhèn)咳祛痰。這就是用藥的一個基本的思路。
這個方子,這樣我們也不難看出,鎮(zhèn)咳化痰,健脾除濕的。
其實,經(jīng)常咳嗽的人,往往肺氣不足,呼吸困難,走路氣喘。在肺氣不足的條件下,全身的其他功能,也會受影響。如果,平時咳嗽多痰,尤其是早晨起來特別愛咳嗽、咳痰的人,一定要注意。
傳播中醫(yī)藥知識
讓我們一起踐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