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的《窮查理寶典》是嚴重過譽的。
不可否認,他講的一些理念是很好的,然而書中內容存在大量邏輯硬傷和知識硬傷。查理芒格缺乏科學實證思維,常未能看透事物本質;沒有深入了解某些學科(如心理學、經濟學)便肆意評價,可謂無知無畏。
為什么這么說?且看下文我針對他最自豪的“誤判心理學”的內容所做的評價。
前方高能預警:
看懂這篇文章需要科學思維和較好的經濟學基礎。
因此,如果小伙伴讀到不同意我的分析之處,不要輕易否定。不妨懷著開放的心態,看看經濟學入門書和做做相關信息的調研,相信你會刷新認知。
他的一些理念不錯:
1、跨學科學習,吸收重要學科的重要思想/模型
我本人就是這個理念的受益者。認知心理學的一個結論是:我們的背景知識決定我們所能看到的東西。因此,如果我們缺乏某些知識,我們就讀取不到某些信息的含義。
如在《福爾摩斯》中,我們能看到,面對同一受害者,福爾摩斯總是比華生解讀到更多的insights。這與他們的知識結構不同有很大關系(如下圖)。knowledge is power。
另外,此法可以讓我們的決策更加客觀。
這是統計學的大數定律的思想應用——通過多學科的學習,我們可以從多角度去認識和分析問題。如果各個角度分析的結論都一致,可靠性就非常高。
2、能力圈模型
思考自己的能力圈,在自己的能力圈和別人競爭。這是比較優勢定律的應用,對的。
3、正反向思考、建立自檢清單。
這些是simple and critical tips,可降低決策的訊息費用。
4、Lollapalooza effect
這是經濟學的租值搭配原理嘛。要素的有機搭配、協同可產生1+1大于2的效果,從而建立競爭優勢。
我舉2個經典的商業應用案例:
先鋒集團和美國西南航空的與戰略定位匹配的活動協同
他們的優勢不在于單個的活動本身,而是活動之間的【戰略與戰術間】+【戰術間的】有機協同,從而建立起競爭對手很難模仿的競爭優勢。
5、他對經濟學的一些看法很有見地。
如他認為:
經濟學者大致地對比精確的錯(為了追求精確而漠視事實)要好得多,不要盲目學物理學。
為了能做統計分析,多發論文,而忽視不能量化的關鍵局限條件是愚蠢的。
不能過于關注宏觀經濟,忽視微觀。微觀是通往宏觀的橋梁。
然,縱觀全書,他之所以有這樣的灼見是因為這些和他的投資工作密切相關(春江水暖鴨先知而已)。其它大多數對經濟學的“批判”及他對社會現象的看法(如他居然讓工會和政府干預雇主,這是經濟學盲的認知),說明他對經濟學無知透頂。
整體來說因為他不懂科學方法論,所以他雖然學得多,但是:
一、理論/知識端:
1、無法辨析真偽,知識硬傷太多。其對經濟學,可謂無知無畏。
2、未能理解普世智慧的真正內涵和實現途徑。積累知識蠻多,然多是特殊理論,只適用于特定局限條件,沒能一般化為普世(general)智慧。
二、分析端:
缺乏科學、實證思維(這是致命傷),常以道德審判替代客觀分析,先入為主認為某措施不好,未能看清本質。
他最為稱道的第十一講《誤判心理學》硬傷太多,看得我大跌眼鏡:
1、里面對現象/行為的解釋大多是以偏好/價值觀來替代科學解釋,失去可證偽性;
2、有些就只是特殊理論,完全可以用一套一般化的理論統一解釋。
貌似人性/行為漂浮不定, 其實是沒看到本質。
不是人性有很多心理傾向,而是自私的人(注:這里的自私不是中文語境的意思,而是指人們總是在局限下爭取效益最大化)在不同局限下的行為表現而已。
That's to say,變的一直都是【局限條件】,不是人性。
這些現象可以用經濟學的【自私+局限變化】來統一科學解釋和驗證的。發生這樣的錯誤,究其原因是因為不懂科學方法論和經濟學,沒能科學解釋現象和透徹理解人類行為。
下面我引用第十一節《誤判心理學》的原文,加上我的評價來做詳細說明。
1、“獎勵懲罰傾向”板塊案例評價
綜合評價:
這個所謂“獎勵懲罰傾向”,本質是合約理論的直接量度和間接量度的問題——凡是被量度算價的「量」,其履行的監管費用低;沒有被量度算價的「量」,其履行的監管費用高。
例如,以時間算工資,老板不用擔心員工不履行上班的時間,但工作的產出和質量則需要監管。因此,薪酬設計、績效考核、競爭引入(如末位淘汰法;一個項目多個團隊競爭做,如騰訊的微信項目)、評優等措施都是為了降低采用【時間工資合約】的要素和產品分離的制度費用的。
案例原文A:
從前國防部采購時簽署的都是成本保利合同(以成本再加一個比例的利潤作價),從而產生了許多貪污受賄的事情,這促使美國政府作出決定,國防部負責采購的官員簽署這樣的合同是違法的,而且犯的不是輕罪,是重罪。雖然政府部門簽署成本保利合同已經被正確地定為重罪,但其他地方,包括許多律師事務所和大量的企業,依然采用了一種成本保利的獎勵系統。
我的評價:
成本保利合同亦稱成本補償合同(cost plus percentage contract),是相對于固定總價合同(Firm Fixed Price)來說。在該類合同中,價格并非一開始就厘定,而是完工后支付全部合法實際成本,外加一筆費用作為承包方的利潤。這相當于是把項目的成本風險嫁接給了發包方。因此,承包方控制成本的意圖較固定總價合同時為低,也有可能把名義項目成本做高,算進總價,賺取差價。
However,既然這種安排不好,還有大量企業和律所采用,證明盡管有弊端,但好處更多,因此是局限下的最優安排(沒有制度是完美的)。客觀分析就應該先問問why——什么局限條件使得采用成本保利合同更優?是否有配套的機制降低制度費用的上升呢?——而非一上來就道德審判,先入為主地否定(此乃成見,我執)。
考考你,【什么局限條件】使得采用成本保利合同更優?是否有配套的機制降低制度費用的上升?
這里的關鍵局限是厘定價格的【訊息費用】。在實踐中,成本保利合同是用在兩種situations,皆是【訊息費用】高的情況:
1)工作范圍在開始時無法準確定義,因而難以算出合適的成本(不知價);
2)項目范圍雖明確,但執行細節存在較高的訊息費用,最初的成本預算可能會有大變動。
當厘定項目成本的訊息費用非常高時,固定總價合同就不適用了。因為固定總價合同也有缺點——缺乏靈活性。此時,若采用固定總價合同,承包方不能根據實際成本調整款項,他們是不敢接這種項目的,因為他們在項目開始的階段算不清楚價格,貿然定下一個項目的固定價格,完工后可能虧得渣都沒得剩。此時,具備靈活性的成本補償合同就更優了。
That's to say,這兩種合約安排,本身各有優缺,適用于不同的局限條件而已。
漠視局限條件,直接指責成本保利合同不好,乃是愚見。
是否有配套的機制降低制度費用的上升呢?
有。純粹的固定總價合同和純粹的成本保利合同可以看做是兩個極端。在實踐中,這兩種合同中間會有很多的變式來降低這兩套合約各自的制度費用。如有一種變式是【成本加激勵費用合同】。在該合同下,如果最終成本低于或高于原始估算成本,買方和賣方需根據事先商定的成本分攤比例來分享節約部分或分擔超出部分。這樣就能鼓勵承包方控制成本。
案例原文B
站在雇員的立場來看,激勵機制引起的偏向自然會促使雇主對他們進行壓迫:血汗工廠、危險的工作場所等等。若要解決職員遇到的這些糟糕問題,不但工會要給雇主施加壓力,政府也要采取行動,包括制定關于工資和工作時間的法律、工作場所安全規章制度,采取一些便于工人組織工會的措施,還有完善工人的薪酬系統。
我的評價:
作為出色的投資人,芒格的部分認知如此幼稚,令我詫異。他應該沒有經營過實業,實在是對真實世界,經濟學知之甚少,完全不了解工會的可怕,最低工資法等惡法的危害。
市場競爭下,員工會被老板壓榨?一不爽就跑到其它公司去了。呼吁工會、政府介入?怎么就沒看到工會和政府的人也會偏向呢?工會、政府官員就大公無私,不會尋租?他們比老板更懂市場、更懂員工?
哪怕只是學過入門級的經濟學知識,都不會有這么天真的認知(他說他簡單翻過曼昆經濟學,沒看完)。
2、“討厭/憎恨、妒忌傾向”板塊案例評價
案例原文A:
如果某個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經常挨餓,那么這個物種的成員在看到食物時,就會產生占有那食物的強烈沖動。如果被看到的食物實際上已經被同物種的另外一個成員占有,那么這兩個成員之間往往會出現沖突的局面。這可能就是深深扎根在人類本性中的艷羨/妒忌傾向的進化起源。兄弟姐妹之間的妒忌明顯是非常強大的,并且兒童往往比成年更容易妒忌自己的兄弟姐妹。這種妒忌通常比因陌生人而發的妒忌更加強烈。這種結果也許是康德式公平傾向造成的。
我的評價:
用憎恨、妒忌等情緒來解釋現象無從驗證,失去科學性。
如何判斷起沖突到底是因為憎恨還是妒忌還是其它情緒?
這些情緒是結果,正確的做法是進一步考察這些情緒發生背后的客觀局限條件。這些現象本質是【資源稀缺導致的競爭行為】。在產權沒有界定的情況下,非市價競爭準則(此處是武力準則)被采用,發生租值消散。
“兒童往往比成年更容易妒忌自己的兄弟姐妹,這種妒忌常比因陌生人而發的妒忌更加強烈”是有趣的現象,小伙伴可知如何科學解釋?
案例原文2:
A、戰爭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幾乎是持續不斷的。例如,大多數美洲印第安人部落曾無休止地相互征伐,有些部落偶爾會把俘虜帶到家里的婦女面前,讓她們也享受把俘虜折磨致死的樂趣。盡管有了廣為流布的宗教和發達先進的文明制度,現代社會的戰爭依然非常野蠻。但我們也觀察到,在當今的瑞士和美國,人類巧妙的政治制度將個體和群體的討厭與仇恨“引導”到包括【民主 選舉】在內的非致命模式當中。
我的評價:
以【民主選舉替代戰爭】 本質是以【民主投票替代武力準則】來決定競爭勝負。民主投票非致命又顯示出芒格對民主的無知。民主投票+利益團體的局限,不僅會導致少數人對多數人的暴政,而且會損害社會所有人的利益,嚴重時會導致人類滅亡。一旦入坑,難以脫身。
歐美經濟不景最重要的原因是社會福利高漲及農業支持等惡政,不斷蠶食社會和企業租值。希臘、底特律就是這么破產的。
無論民 主國家的領導人多么明智和能干,只要想改革(如削減福利,打擊工會),一定會被趕下臺。法國總統前赴后繼不知道多少屆了(不改革就死路一條),但是勞動法就是改革不了。此之所謂“一旦入坑,難以脫身”也。
關于底特律的破產,展開說一下。
底特律是被社會福利搞垮的鮮活例子。底特律有高達180多億美元的債務,其中一半(92億)是對兩個養老基金拖欠的退休金與醫療福利
http://auto.qq.com/a/20130721/001248.htm。
退休公務員對在職公務員的比例達高達2:1,不破產才怪。當年通用汽車申請破產時,其債務也主要來自于沉重的退休金負擔,其對退休金信托基金的欠債高達200億美元,而對其他債券持有人的欠債總額也不過300億美元而已。企業的養老金把企業拖垮,地方公務員的養老金把地方政府拖垮。因此,社會養老保險會把整個國家拖垮。
還有其它錯誤/不足一籮筐,不一一舉了。
普世智慧 翻譯一下 是 特殊理論一般化,以至于理論具備廣泛的科學解釋力,能科學解釋大量跨領域(普世也)的現象。
芒格的解決方案:在頭腦里形成一個由各種思維模型構成的框架。然后將你們的實際經驗和間接經驗(通過閱讀等手段得來的經驗)懸掛在這個強大的思維模型架上
這個idea蠻好。這相當于是把一些非常好用、靠譜的模型,根據實際情況一般化,使得它能容納所有現象的解釋進來。我也經常用這個思維:如我把企業戰略管理、運營、marketing、項目管理的思維整合、一般化,用在一切事情的規劃、執行上。
然而,這個方法的問題是:
A、如果缺乏科學方法論,沒能做事實驗證,可能會亂套用模型,亂做解釋而不自知。
B、如果缺乏一般化的能力,很難達到目標,反而是積累了很多特殊理論而已。
芒格恰恰就是有這兩個問題。
更好的做法是:
多元思維適合深耕一門硬科學,再一般化拓展到其它領域而獲得。
基于一個科學學科(如經濟學,物理學,進而能藉此深入掌握科學方法論,進而懂得做事實驗證),對基本假設和公理做一般化,使得它能科學解釋所有社會/自然現象。
當然能解釋所有社會/自然現象,說明是套套邏輯,所以運用時需補加局限條件,用出千變萬化。
例如,張五常引入交易費用局限,重新詮釋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公理,最終把經濟學簡化為需求定律。用一條曲線解釋一切社會現象和人類行為。
從這個意義上講,張五常全面革新修正的【經濟學】具備了普世智慧的特征。因此,他的貢獻真的非常偉大。
我目前有三大領域是這么操作的:
1、通過【經濟學】貫通整個社會科學/學科。
2、通過【正念】貫通古今中外的修行法門;
3、通過【科學思維】,貫通商業實戰。
一套方法論,一通百通,用出千變萬化,此所謂普世智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