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創新
| 創新 | 創業 | 平臺 |
i wanna be me ,只做專業的事,不與別人雷同。
國外創新中小微企業交流群第22期分享
時間:2015年12月8日 21:00-23:30
地點:國外創新中小微企業交流群
主題:企業如何玩轉新媒體
編輯:鳳婷
主講嘉:毛義明
毛義明,驚蟄文化CEO,新媒體大學創始人。7年企業新媒體實戰經驗。曾協助某在線旅游公司用6個月時間完成戰略轉型,獲得數千萬投資;為某白酒企業三個月積累三百萬粉絲,完成在社交媒體上從品牌到銷售的流量閉環。參與策劃過地產、家裝、醫美、體育、珠寶、酒店等O2O項目,長期為企業提供新媒體營銷咨詢。
組織者讓我講干貨,說提問者有問怎么快速漲粉。這讓我很困惑,如果快速漲粉的方法是干貨的話,我覺得新媒體的真正作用在大家的意識里還是非常淺薄的。
現在一個粉絲的價格遠遠超過一個APP用戶的價格,今年新媒體的融資案例屢見不鮮,這已經充分說明在企業運營的版圖里,新媒體的分量已然非常之重。當然我也能夠理解,正因為有如此的分量,人們才會迫切的想知道如何快速漲粉的方法和技巧,這也是順應了,人們總喜歡走捷徑求速成的底層人性。
我在13年末到14年初,3個月的時間幫助一家白酒企業做了300萬微信矩陣粉絲。賬號覆蓋白酒客戶群體所關注的文化、國學、職場、生活、財經、閱讀等各個領域。后來又通過這批賬號,完成了白酒在微信生態的銷售,再后來,成立了文化自媒體聯盟,并且孵化了一個高品質的生活周邊賬號。
300萬粉絲的基礎怎么打造的?我說是互推,有的朋友一定不相信。現在互推哪有這種效果。但我是最早引入微信公眾賬號互推機制的那批人,而且我把我的互推名單里全塞入我自己的賬號,買斷別的賬號的頭條,這樣來吸粉,當時每天幾萬粉絲是很輕松的事情。
總結原因無非就三點:1.微信有紅利;2.我清楚機制,有這個敏銳和覺察;3.我有魄力有決心,敢試,并且把一個簡單的事情用逆向思維做到極致。
但這個方法現在還有效沒有呢?有效,但是別人也不會和你合作,而且效果也不會有那時候的好,而且現在也不需要做一批賬號出來了,說白了,就是平臺紅利已經消失了,盲目跟隨只能是白白消耗資源。所以我說講快速漲粉的方法沒什么卵用,同樣一個方法,你用并不一定懂得原理,也并不一定真能做出效果。
舉個例子,互推漲粉的方法不是微信才有的,追朔到豆瓣,那時我們就每天在每條電影條目下,放入《打發辦公室時間的10個網站》這樣的內容,這樣就能夠從豆瓣拉很多流量到網站上來,還能提升網站的排名。
而且我們心思細膩到什么程度呢?10個網站的第一名,我們會放別的網站,把自己的放在第二名。為什么這么做呢?因為別家公司的傻編輯,復制黏貼的時候不動腦子,把我這篇文章一字不落的復制過來,然后把第一名改成自己公司的網站,完了就在其他渠道瘋狂地上發,那我的網站在第二名就有很大概率不會被改掉,等于說人家公司在幫我推廣,是不是很聰明?
這就是運營的細節。你們可以回去看看自己的團隊有沒有這種逆向思維,這種潛力一般很難培養,必須是浸潤互聯網很多年,才有得意識。做新媒體運營,永遠都應該去想怎么花1分力氣獲得100分得收獲,擁有這樣思維的人是有天生的運營思維的人,大家一定要可以多留意這種人才。
今年的6月份,我1個月的時間給前公司漲了60萬的粉絲。60萬什么概念,現在的草根運營者,可以拿這些粉絲養活一家老小了,一個月收入5到10萬不是問題。但其實,我就做了2-3次活動而已,最好的活動,一天就漲了30萬。什么活動我也可以和大家講,最近不是出了新聞嗎?微信大面積封殺uber營銷賬號,對,我就是利用uber的優惠碼做的吸粉活動,說得好聽點,我們叫它病毒傳播。
其實uber的新聞6月底的時候也出過一個,我大致記得是什么微信“系統抖動”,導致uber官方賬號被封殺。這事兒和我有沒有關系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那個月用Uber的活動在朋友圈的展示超過了1億次,ip是500萬……
我為什么會想到用uber做病毒營銷?總結原因無非還是那三點:1.uber有品牌紅利,你們去搜下百度指數,uber和滴滴的差距;2.我清楚微信傳播的機制,誘導分享能夠大大提升傳播效率,但是很少人知道微信對病毒活動預警、干預、封殺的機制;3.我能夠逆向思維去把這個事兒做到極致。
另外,還是經驗,我很清楚社交平臺的用戶價值,我甚至給團隊創造了一條病毒公式:理解和參與成本/心理回報成本=病毒系數。舉個例子,還是豆瓣,12年的時候,豆瓣還是很火,線上活動很火爆。我當時做了一個《世界末日,我去西藏,沒死就給你們寄明信片》的活動,有幾萬人參與,參與者必須到我網站留言,幾萬用戶就這么在一天之內過來了。后來我們還做了清邁、臺灣各種到當地旅游寄明信片的系列活動,并推出了個人品牌“卡洛”,就是那個寄明信片的主人公。她是我當時公司的主編。而當時豆瓣上其他在做明信片的活動,最多也就是1000來人參加。
為什么我能做的那么火爆呢?首先是因為內容好,其次我清楚了豆瓣的機制:當時豆瓣最大的流量就是首頁,而首頁推薦的條目很有限,所以資源很稀缺,那我們就摸索出了豆瓣的推薦機制,并加以利用,最牛的一次是,豆瓣一個首頁15個條目,一天有3條是我的,源源不斷的流量就這么過來了……
刷存在感咱們就刷到這兒,還是那個觀點:知道別人的方法論其實并沒有什么卵用。無非,我在展示一個企業運營人員的基本素養罷了。為什么我們能夠觀察到這些細節,總能用一些你想不到的“小聰明”,獲得大回報;為什么我們能夠及時的甩出大招,招招有收獲,這背后長期積累的玩轉互聯網、新媒體的經驗與視角,才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這才是我認為的干貨。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企業如何玩轉新媒體,那我們就圍繞新媒體來展開討論,作為企業怎么運營。
一個老營銷人杜子健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每個人來到互聯網都是為了尋找答案。你們想想你們到互聯網,打開網站、APP、公眾號,那次不是為了找答案?哪怕是無聊,哪怕是被動……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直接點破了企業互聯網運營的思路。
既然是找答案,那作為企業,就是要給出好答案,找對連接用戶的方式,就這么簡單。在說通俗點,就是掌握獲取流量的方式,然后把流量合理的變現。
互聯網誕生了那么多的平臺,這里面都有你的客戶,所以我們經常會問自己,我得客戶是誰?他除了用我的服務,還會再哪里玩?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幾乎所有的優質客戶,都在玩微信,所以我們要做微信,而做微信,大家就覺得是在做新媒體。且不論這種邏輯是對是錯,那為什么對企業來說獲取用戶遇到了困難呢?
原因有三:要么你得企業的產品本身很難獲得互聯網用戶的青睞,做制造業的就是這個痛;要么你的企業的客戶群體太窄,太單一,互聯網是個大社會,沒有大眾傳播潛力的項目,獲取用戶的成本自然高,比如醫療行業;還有一種就是團隊不知道怎么做內容。
所有的平臺都會提供兩種獲取用戶的方式,微信也不例外,一種是直接購買,一種是用優質內容獲取用戶。其實兩者成本都不低。直接購買的成本和做優質內容的團隊建設我認為差不多,甚至我認為后者成本更高,投錢容易,團隊難搭呀!所以大家不要以為運營新媒體就是不花成本獲取用戶,這個是不對的。
而我的建議是在微信平臺下,有現錢的朋友能買粉絲盡量買粉絲,因為這個是貨真價實的;而團隊也要搭建,兩手都要抓。一起企業要想做新媒體,團隊沒有能做內容的人是玩不轉的。有了這個基礎之后呢,我們可以開始好好思考,怎么作出有價值的公眾賬號了。
互聯網有一句流行語叫:別低頭,皇冠要掉,別流淚,賤人會笑。說這個段子,我是想告訴大家,互聯網是個沒有節操的世界,節操是用來吃得。所以在很早以前,有一位師傅告訴我,做內容,要掌握:有趣、有用、有愛、當下、對我有利這5個點。
大家可以去看兩個公眾號,一個叫壹心理,一個叫心理公開課。你們看他每天發的內容,都是在說用戶想聽的,而不是在說“我想說給你聽的”,這個很重要,搞不懂這兩者的區別,你發的文章就難有閱讀量,就難有粉絲。再看他得內容,是不是能滿足有趣、有用、有愛、當下、對我有利這5個點?
這時候有得企業家會說了:我發他們喜歡看得內容和我的業務有什么關系呢?
同樣是這兩個號,我可以跟大家匯報他們最近的成果,通過銷售在線心理課程,單天收入13萬。并且因為這個數據,剛剛獲得了幾千萬的A輪融資。
這就是關系呀,做新媒體第一要打破的就是傳統固有的機器思維:一買一賣,王婆賣瓜,天天說甜。劉強東都說了,現在互聯網到了3.0的時代,互聯網是一種新商業文明的價值觀,謂之社會互聯網。我理解的通俗的說法是:在全民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人們迫切的在互聯網里尋找文化認同。
所以這就更需要我們懂得并且擅長去講用戶、粉絲喜歡聽的故事了。長此以往,企業的品牌形象就能通過每天一篇篇推送的內容建立起來了,壹心理的兩個賬號是在半年以后價值變現的,我們做新媒體,最低限度養3-6個月,是必須要投入的。當然,要時刻反思,你做的內容是否足夠大眾,還是在滿足小部分人的精神需求?這里我舉個反例:我以前看到一個編輯做一個賬號做了1年多做了1萬粉絲,每篇文章1000多閱讀,她還沾沾自喜的跟我說每個粉絲都是自己一個個拉進來的,我聽到以后心里其實挺為她難過得!
所以這就更需要我們懂得并且擅長去講用戶、粉絲喜歡聽的故事了。長此以往,企業的品牌形象就能通過每天一篇篇推送的內容建立起來了,壹心理的兩個賬號是在半年以后價值變現的,我們做新媒體,最低限度養3-6個月,是必須要投入的。當然,要時刻反思,你做的內容是否足夠大眾,還是在滿足小部分人的精神需求?這里我舉個反例:我以前看到一個編輯做一個賬號做了1年多做了1萬粉絲,每篇文章1000多閱讀,她還沾沾自喜的跟我說每個粉絲都是自己一個個拉進來的,我聽到以后心里其實挺為她難過得!
她做得事情不是沒有價值,是很有價值,這1萬粉絲可以說是這個賬號的頭部粉絲,忠誠度很高。可以這么小得閱讀量永遠難有大得動靜,如果止步于此,那我只好說,她是在為自己做,在滿足自己的榮譽感。我上周又做了一批賬號,一個4萬粉絲的閱讀量可以達到1萬,試問,我用1天的時間,建立渠道,還有364天可以沉淀頭部粉絲,是不是更有效?
運營新媒體第二個很重要的能力,是要不斷的去摸索人性,并加以利用微信的傳播機制。我經常說,做公眾號不是在做公眾號,而是在做朋友圈。因為只有文章大量的到了朋友圈,才有大閱讀量的可能。標題、摘要、縮略圖、文章、推送時間都是值得斟酌和反復試錯的。我們需要去總結:什么樣的理由能夠讓你轉發朋友圈?從而得出標題黨的基本思路,每家的標題黨都不一樣,要做出自己的風格,就要有把握人性的能力。這里我不展開,大家可以去思考,多去看一些優質的賬號,反復試煉就會有收獲。
總之,做公眾賬號是要奔著10萬 的閱讀去努力的,除非……沒有除非,我就是這么認為的。
最后,再說新媒體能夠為企業的格局帶來多大改變。前段時間,我一個做旅游OTA的朋友找我,讓我幫她做新媒體,我說為什么?她說公司估值上不去,雖然年營收1000多萬,估值只有5000萬,投資人建議她去建立新媒體渠道,掌握用戶入口,好講故事。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消費升級后,人們不滿足傳統一買一賣的消費形式了,他們在找對味兒的品牌和平臺。這就需要每個企業在內容傳播上去投入人力和精力,這個是無形的品牌資產,從資本角度,給予了新的想象空間。
當然,在坐的朋友大部分都不是把新媒體放在如此核心的意義上來做得。那我們還可以去探討新媒體的其他變現價值,
1.企業品牌高估值
2.企業線上業務成交(商業模式試驗田)
這個要根據不同案例展開不同的討論,歡迎各界朋友前來交流
最后,我用青龍老賊的一句話來結束我得分享。新媒體運營不是營銷,是代替傳統營銷的一種思路。謝謝大家!
打個小廣告,本人正在創業做新媒體大學,為企業培養新媒體人才,有需要項目咨詢或者投資的朋友可以找我詳聊。我的微信號(alexmaohz)
下面是問答環節
Q1.請問制造業的媒體方式可以用買粉的方式實現嗎?在哪買粉?
答。制造業的新媒體運營要思考幾點,首先,你的業務在互聯網上是否有多個應用的場景?也就是連接用戶的能力,并不是指你的產品本身,而是圍繞產品可以散發的文化內涵。舉個很明顯的例子:杜蕾斯。我不說大家都能秒懂,那對比下你的業務能有這種能量嗎?如果是做塑料化工的,顯然,很難。如果是做布料的,場景就比較多。所以這一點決定了你對新媒體的投入程度。其次,傳統行業我認為粉絲的作用有兩點,1.建立良好的客戶關系和企業形象。這點上只要讓你的員工和銷售都能轉發你公眾號的文章就可以,不需要去買粉啦。用我之前的頭部粉絲理論去運營就可以。2.獲取增量用戶,這個買粉絲,你可以開通微信的廣點通,里面有非常強大的用戶篩選工具,能夠把你的公眾號精準的投放到你的客戶手里,價格雖貴,但也是值得的。
Q2.服務號因為不能像訂閱號一樣的每天推送文章,所以如何與粉絲互動?
答。擔心互動就不要做服務號。他天然和訂閱號就是有區別的。我舉個例子,有個賣中醫藥產品的朋友。用訂閱號做粉絲做文章然后再賣產品,我問他為什么不直接用服務號做流程更簡單。他說:他這種產品基本都是長頻率消費,做訂閱號天天發病毒文章能獲取新增用戶,而服務號不能。那做服務號的優勢在哪里,在入口,在服務頻次,在服務維護,所以到底做服務還是做訂閱號,大家針對自己的業務想清楚。
Q3.所有公眾號運營無可避免的都遇到粉絲沉淀問題,怎么激活沉淀的粉絲?
答。這個問題人人都遇到,先說明一個態度問題:就是要追求增量,莫揪心存量。天天掉粉不可惜,只要你的內容專注有品質。想辦法抓更多新活躍用戶進來。粉絲沉淀不活躍了沒辦法的,有個號靠做病毒活動一夜之間漲了200萬粉絲,發一篇文章10分鐘上幾十萬閱讀,這就是新活躍粉絲的力量。那存量的盤活,怎么來做。你去想為什么。可能因為長期看你的文章,審美疲勞了。那你做一些新的活動,來拉動粉絲活躍度。或者推廣一些新的賬號,讓舊粉絲遷移過去。都是可以嘗試的做法。
Q4.對于傳統企業轉型來說,總得借助一個工具,或是一種轉型思維。而新媒體運營一定是最適合的方式。沒有之一。但企業對新媒體的意義理解還很遠。你如何取得企業支持?畢竟新媒體運營需要資源。
答。干脆點的答案就是:去有決心的企業呀~我所在的白酒企業的老板決心非常大,我為此組建了8個部門圍繞互聯網部工作,你可以想象魄力是多大,但是呢,這個就站著說話不疼了。對于嘗試性的企業來說,我覺得,開個公眾號運營不需要很多資源啊。早起2-4個人,做內容,做粉絲,利用企業業務資源去做活動,還是蠻好做的吧。
Q5.對于公眾號,如何更好的推送把握住更多的同類產品相關的客戶,一直以來是個難題,有粉絲但不是我們想要的,想要的粉絲沒吸取到,請問如何解決。
答。所以對于你這個問題,1.打開思維,換位思考你的客戶是誰,需要什么?怎么通過互聯網提供給他們答案?2.反復反復實驗,微信的實驗成本是最小的,不要怕失敗,公眾號是單向傳播渠道,不要怕爛粉絲進來,就怕運營者自己不老實。
Q6.請問在哪里買粉絲?
答。這個問題我回答過了,微信廣點通可以買粉絲
Q7.在成功提升粉絲數量的同時,如何確保質量,也就是精準客戶的確定,或者說數量上來過后,如果轉化他們變成精準客戶,比如買化妝品的微商,能否說幾個手段?
答。微信的生態:公眾號、群、個人聯系人、微店,這些都是轉化粉絲的工具。一個粉絲到客戶的路徑,粉絲-》潛在客戶-》意向客戶-》強意向客戶-》成交客戶,每個路徑你是否有合適的承載來服務他們?手段: 1. 你可以去搜《什么小米、錘子都弱爆了,這才是民族驕傲的品牌》,這么一篇轉化文推下去,一定有直客來咨詢購買的吧2.可以在每篇文章上放軟廣告,或者加個人微信,再進群,我們今天在聊的這個群可以說就是個意向用戶群嘛
Q8.整理別人的好文章,如何規避投訴?
答。如果整片轉載,就找原號授權,如果是整理發表,列出摘錄出處。
Q9.新媒體主要陣地是什么,是公眾號嗎?
答。最早,我們玩互聯網就是做一個網站,買個域名,注冊個商標就好了,后來,我們需要開通豆瓣小站、小組,人人、微博、……現在,80%的流量都在微信,但是,各種內容渠道都在爆發,如頭條、三大視頻網站、各種閱讀類APP、瀏覽器、QQ,所謂的新媒體,就是全互聯網的社交媒體的內容發布、更新、互動
Q10.產品初期戰略是用低成本的公眾號試水,現今轉移到APP時遇到用戶不買賬的情況,我自己構想是把公眾號作為用戶維護渠道,并在長周期軟性誘惑性轉移后,用硬性手段轉移。但是一切猜想我都是空想出來的,是否能舉例說明下我預想的利弊?
答。用戶遷移成本很高,不建議這樣考慮。現在投資人都很重視微信公眾號粉絲的價值,你專心做好公眾號,APP的場景是否和微信一樣這個需要再思考,另外APP推廣可以沿著APP的路徑來,不要強求轉化,我第一個創業項目,除了官網的注冊用戶,在社交媒體的粉絲數有1000萬,也只是給個入口,能轉則轉,不強求,1000萬也是很有價值的。隨便推個什么都能火
Q11.請問老師,根據熱點策劃病毒傳播,這樣的網感怎么培養?
答。先做到幾篇10萬 的文章,自然就有感覺。
Q12.新媒體現在文章打開的轉化率越來越低,該如何解決
答。OK,現在的公眾號普遍閱讀率都在下降,這是所有社會化媒體走向成熟后的普遍現象,先認同這一點。然后我們看怎么解決:
現在公眾號已經有1000多萬了,我們應該覺醒,草根號,摘抄號必死,只有原創品質號能活下來,另外,不斷的優化標題黨是很必要的,
最后,要培養用戶的忠誠度,參考壹心理,會有所收獲
Q13.發布頻繁會造成掉粉,發布少了也會掉粉,但是我觀察大部分公眾號還是按照固有頻率發,該如何做到平衡呢?
答。掉粉正常現象,口袋購物在春節搖紅包上花了1個億獲得了4000 萬粉絲,每發一條掉幾十萬,但是發文章我說的目的是發到朋友圈,朋友圈是增量,獲取新用戶才是目的,平衡就是盡力提高閱讀量,該天天發還是天天發,不要浪費推送的機會。
Q14.買來的粉絲不都是死粉嗎?怎么做到首批用戶沉淀?
答。微信廣點通是微信官方渠道,去那兒買。不要上淘寶買30塊錢1000粉,那是死粉。 群主,問題能否篩選一些有價值的。
Q15.能否就我們國外創新提一些建議。主要問題有幾點。1.我們希望更多的朋友參與進來做群群通,也就是像現在的分享再更多的群同步進行。2.就我們現有模式,覺得可行性的發展路徑?
答。商業成功我認為依賴3個點,渠道、人、痛點產品。現在的群分享我覺得還不足以發揮更大的價值,我覺得應該要深度去做,像艾瑞的CEO協作工坊,報輪廓南極圈的極創營,他們的服務是比較有痛點的。更多的人在更多的群,我覺得未必是更好的模式。可以嘗試下,把想聽課的人拉近一個臨時群。
Q16.金融產品的微信平臺粉絲促活手段一般有哪些?發現寫了很多不錯的軟文,閱讀和轉化都上不去,有什么改進建議嗎?
答。金融產品應該是看產品銷售吧,我很多朋友的公眾號接單最多的就是金融產品的廣告,問問題的這位朋友有沒有試過找渠道發廣告啊。自己的粉絲,是扛不住每天轉化的,去別的渠道發廣告,就是這個建議。金融產品的賬號應該定位做服務,而不是做銷售
Q17.新媒體的核心是掌握流量分發權,請問您是怎么看待無效流量的?
答。我不知道什么叫掌握流量分發權。我只知道6度理論,理論上,兩個陌生人的認識只需要經過6個人。傳播上,當傳播到一定量級的時候,必然人盡皆知,所以我覺得至少在微信這個端口不存在無效流量,都是在為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