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生在天水地域,歷史上已無容置疑,清同治九(1870)年時任伏羌(今甘谷)縣令的強任題寫并勒石“羲皇故里”,民國十七年戊辰(1928)年,邑人重刻此題立于大像山,1992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來天水考察時題“羲皇故里”。但是關于伏羲時代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近年來論證的文章連篇累牘。但要從中找到關于伏羲時代的文章,大都是生搬硬套,牽強附會,并沒有嚴謹的利用文獻學對照歷史學,應用文字學,參考民族學,吸收民俗學,印證考古學的態度綜合研究,更沒有根據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圈發展規律做進一步的工作。
這里試想以東夷部落、炎黃帝、太昊、伏羲的時代排序,以及各地考古學文化的年代與傳說時代的歷史記載、傳說地方范圍對照印證伏羲生活的時代。
一、關于夷人的時代和活動范圍
夷人通常認為是在山東范圍活動的一個部落民族,稱為東夷,考古學文化以認證了這一歷史史實。根據現有研究數據表明,夷人下限的時代基本上和中原夏代同時,夏文化在考古學文化上對應的時代為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為公元前21世紀-前17世紀,二里頭文化堆積的年代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公布夏代為公元前2070-1600年。東夷活動范圍對應的岳石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1900-前1700年。甘肅地區渭河流域齊家文化時代為公元前2100-前1900年。從年代序列上看,二者的史記朝代和考古學斷代絕對年代基本吻合,在世紀標年年代的范圍之內。
嚴文明先生在《東夷文化的探索》一文中說:“我認為岳石文化實即夏代夷人的文化。”“自然中原史前居民應屬華夏,而山東史前居民就當屬東夷系統。”“根據初步調查,河南周口地區即有大汶口文化遺址25處。段寨一號墓女性死者已拔除上側門齒,表明他應屬于東夷系統。”文章論證到最后嚴先生說:“我們認定山東的史前文化,至少從新石器時代起,即從北辛文化(約公元前5400-前4400年)、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300-前2500年)到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的整個時期,都應屬于東夷遠古文化的系統。”而大汶口文化分布于山東、江蘇淮北一帶,安徽、河南也有零星發現。龍山文化分布范圍很廣,主要有分布在豫西地區的繼仰韶文化發展起來的中原地區早期仰韶文化即廟溝二期文化(約公元前2900-前2800年);分布在豫西豫北豫東地區河南龍山文化(公元前2600-2000年);分布在陜西涇河流域的陜西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300-前2000年)分布在晉西南地區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的陶寺類型(約公元前2500-2000年)。“一般認為,龍山文化是父系氏族社會,而由仰韶文化發展為龍山文化正是與由母系氏族發展為父系氏族社會相適應的。但從現有證據來看,這個時間也許還可以稍稍提前。”○1有資料表明,東夷人的先祖是太昊和少昊。“山東丘陵及附近的平原地區,是傳說中的太昊和少昊為代表的兩昊部落集團活動的區域。那里較早為北辛文化,繼之而起的大汶口文化在分布范圍上有相當大的擴大,其中一部分西至河南,與仰韶文化發生交錯分布的關系。大汶口文化以后發展為龍山文化,龍山文化的繼承者是近年來發現的岳石文化,一般認為是夏代夷人的文化,。假如這一說法符合歷史實際,那么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等就應該是東夷諸族的史前文化。”○2現在可以將夷人時代劃為兩大段,第一段是夷人遠古時代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第二段是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時期。即與中原夏文化、甘青齊家文化時期時代相當。“在夏以前,夷人的祖先主要有太昊和少昊。太昊(皞)和少昊(皞),實為大昊小昊,二者不像是先后繼承關系,而可能是同一時代相鄰的兩個部落或部落群。”○3也就是說,太昊是一個部落名稱。在論述太昊之前,首先要大體劃定炎黃二帝文化時代。
二、關于炎黃時代
炎帝和黃帝在史書中多有記載,○4炎黃: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
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領。號烈山氏,亦作“歷山氏”。相傳少典娶有矯(矢為蟲旁,毒蛇)氏女所生。原居姜水流域,后向東發展到中原地區,曾于黃帝戰于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被打敗。一說炎帝即神農氏。
黃帝:傳說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事。相傳炎帝擾亂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擁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炎帝。后蚩尤擾亂,他又率領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東南)擊殺蚩尤。從此他有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傳說有很多發明創造。
“蚩尤的地望,據《逸周書·嘗麥解》說:'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臨四方,司□□上天未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河(河可作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冀,以甲兵釋怒。’這段話說明,蚩尤原起于少昊之虛即曲阜一帶,后來向北向西發展,才于華夏族的黃帝相遇,被黃帝殺之于中冀。《山海經·大荒北經》也談到這次戰事,地在'冀州之野’,故中冀可能指冀州中部,地當今河北省中部。《漢書·地理志》說:'蚩尤祠在西北涑上。’涑上當為濟上。《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黃覽》說蚩尤冢在今東平,而肩髀葬于今巨野,也略可證明蚩尤是向西北發展的。黃帝與蚩尤之戰,按《史記·五帝紀》的說法,在黃帝一方還有炎帝。《鹽鐵論·結合篇》說:'黃帝戰涿鹿,殺兩嶧(yì)、蚩尤而為帝。’不知何據,其中兩嶧當即兩皞或兩昊。(注:嶧,山名,在山東)假如真有所本,則蚩尤一方還有太昊、少昊。這是華夏族系同東夷族系的一次大搏斗,在考古學遺存上則表現為兩大史前文化體系的激烈碰撞。山東西部與河北、河南交接地帶新石器文化往往受到東西兩方面的深刻影響,應是這一歷史實際的直接反映。”○5
在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早的墓地上都有特殊的葬式,如劉林墓地折頭、盤腿葬;大汶口墓地上無頭、無尸墓;西夏侯有身首分離的死者。此外還有一些俯身、屈肢葬等,在早期墓葬上,如王因、野店還發現了一些多人合葬,多人二次葬。王因遺址所發現的八百多座墓葬中,合葬及二次合葬的墓超過百坐,而多是成年男性。
呈子墓地也發現多人合葬墓,在同一豎穴中有多人疊壓合葬。○6在豫北、冀南地區的后崗類型、大司空類型的墓葬中有多人合葬墓,后崗類型有九人二次合葬墓。同時文化堆積層零亂,遺址遺物缺乏,給考古學判定絕對年代有一定的困難,其年代大致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
大汶口文化分為早中晚期,早期:約公元前4300-3500年間;中期:約前3500-前2800年間;晚期:約2800-2500年間。“一般認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一些手工業已脫離農業而獨立發展,出現了明顯的貧富分化,私有制已逐漸形成,男女合葬墓表明父權制已確立,因此當時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也有人認為,早期的劉林墓地已有貧富分化的跡象,當時的男女合葬墓已屬夫妻合葬性質,從而認為整個大汶口文化的時代都是父系氏族社會。”○7“從已發表的一百多座墓葬資料看,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尤其是晚期,社會上貧富分化的現象已經相當明顯了。”“唐蘭同志發表的幾篇文章。認為大汶口文化時期,已進入階級社會。如果對照歷史情況來說,則中國進入奴隸社會的時間,應該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距今約6000年左右。”“中國歷史還是應該從黃帝開始,中國有六千年左右的文明史”。○8
上述遺址和墓葬的發掘資料,證明了嚴先生由于部落之間戰爭,兩地文化受到碰撞使文化堆積層零亂、墓葬多人疊壓合葬的特殊現象。也證明了唐蘭先生的觀點。
這個時期可能是黃帝和炎帝冀中征戰和黃帝征服并殺蚩尤的時代。即大汶口文化中期。約公元前3500-前2800年間。
三、關于太昊時代
“在夏以前,夷人的祖先主要有太昊和少昊。太昊(皞)和少昊(皞),實為大昊小昊,二者不像是先后繼承關系,而可能是同一時代相鄰的兩個部落或部落群。因為他們發源的地域不同-太昊在今河南淮陽一帶,少昊在今山東曲阜;所崇拜的圖騰不同-太昊為龍,少昊為鳥;姓氏不同-太昊風姓,少昊嬴姓;又各有其后裔-太昊之后在春秋時有任(今山東濟寧市)、宿(今東平縣東)、須句(今東平、壽章一帶)和顓臾(今費縣東北);少昊之后在春秋時有郯(tán)(今郯縣)、莒(今莒縣)、和徐(今曲阜)等,不可能先后相承。但他們曾今有過密切的關系則應沒有疑問。”
“太昊、少昊的切確年代已不可考,很難說他們相當于哪一個考古學文化,但能大體上推定屬于大汶口、龍山文化系統。”○9唐蘭先生說:“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他是從氏族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初期建立的奴隸制國家。”○10即相當于仰韶文化中期階段。公元前4000年左右。和黃帝基本同時。太昊部落在河南生產生活的事實,諸多考古學文化的反應基本相一致。那么作為太昊伏羲,即伏羲封號為太昊又是從何而起呢?《世本·帝王世系》稱“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長于成紀。”○11就是說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才將伏羲冠以太昊的帝王封號,以后將這種后人為伏羲的封號連稱為太昊伏羲。若將兩昊時期推定為大汶口文化時期,其時代約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即約公元前4300-前3500年間。
四、關于伏羲時代
趙逵夫先生說:“伏羲時代大體相當于秦安大地灣一期文化,當時已有繩索及刻劃符號產生。結繩記事產生在這個時期。結繩記事是八卦(八索)的先聲”。○12張傳璽○13說:“伏羲女媧生活在距今約10000年左右,而大地灣遺址最早年代距今約有7800年,這也可以斷定兩者在文化繼承上的相互關系。” ○14毛佩琦○15先生在2011年10月7日考察伏羲廟時說,伏羲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初期階段。
有學者認為,“伏羲生活在燧人氏后,神農氏之前。古書載,炎帝時代是公元前32世紀末。那么太昊伏羲氏時代最晚應在(前)32世紀之前。”○16專家們的推測和論證,雖然有一定的距離,但大都以新石器時代早期為坐標。為了摸清遠古文化發展發展脈絡,首先從“民以食為天”的角度看新石器時代北方農業發展的情況。農業的發展是人類進步的標志之一,也是人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所以研究農業起源和發展進程是認定伏羲時代的關鍵一環。
一是中原地區的農業。“《莊子·盜跖(zhí)》說,神農之時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這樣的描述在今天看來很像是后世的人對新石器時代和原始共產社會的一種追憶。” ○17當時人們的生產發展如何,只有把傳說時代(口傳歷史)和文獻記載中后人追憶與考古學文化合理的對接起來,才能一層層揭開神秘的面紗。
現存的古文獻將我國農業的起源,多托之于神農氏。
《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長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谷而食之,以省殺生,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之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神農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著名人物。有的史籍說他就是炎帝,也有的史籍說炎帝、神農為二人。各書記載歧異,這在神話傳說中,是常見的現象。”○18但從近年來學者們的研究結果來看,無論炎帝、神農是一人或二人,他們都和黃帝、蚩尤是同時代的人,如果不是同時代的人,那炎黃之戰、黃帝誅蚩尤事件也就成為胡編亂造的荒唐之事了,如果連這些文獻都不可信,那就沒有引用文獻的價值。
《易·系辭》說:“古者包犧氏……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魚,……包犧沒,神農氏作。斵(zhuó)木為耜,揉木為耒,耒(lěi)耨(nòu)之利,以教天下。”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包犧即伏羲時代人們還只會狩獵、捕魚。發展到神農時代才制作農具從事耕種,也就是說,農業是從神農時代開始的。
“一般認為,仰韶文化時期已達到繁榮的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在這個時候,原始農業已有初步發展。因為農業是婦女通過長期采集活動而發明的,所以初期的農業主要是婦女經營的。仰韶文化的陶器是手制的,據民族學的資料和某些古代陶器的指紋研究,手制陶主要是婦女擔當的。婦女在生產中的這種地位正是母系氏族發展到繁榮階段的經濟基礎。”○19研究證明,中華文明的發展一是多元化,二是各地發展不平衡,衡量文明發展的唯一標準是農業生產和生產資料。根據考古學資料將農業發展的范圍劃為三個區域。“中國新石器時代存在著三個經濟文化區,同時存在著三個發展階段,這本身就是多樣性和統一性結合的體現。……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文化區常常與我國古史傳說中的各部落集團的活動區域相聯系。實際上是一種民族文化區的萌芽。(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區圖)最著名的是中原文化區,它以渭河流域和晉陜豫三省阾接地區為中心,范圍幾乎遍及陜西、河北、河南全境。根據古史傳說曾是黃帝和炎帝為代表的部落集團活動的地域,以后這里成為華夏各族。這個地區在新時器早期的老官臺文化和磁山文化,到新石器晚期融合為仰韶文化,但在內部仍保持不同的地方類型。”○20
從古到今的專家學者都有一個統一忽略的事實,即就是所有的古今文獻的記載和著錄都是以中原為中心,對國之邊區文化或事跡不去關注,更不去著錄。考古學文化也是如此。中原地區古遺址發掘的多,資料公布及時,西部地區考古發掘遺址少,資料發表滯后,學界多采用前者材料,認為最著名的中原文化區,農業也是從此起源。最早也就是公元前4000多年。這個時期正是已被史學界、考古學界基本認可的太昊、炎黃時期。那么太昊之前的考古學文化在中原地區很難確認。
現在我們把目光轉移到黃河上游,渭河上游的考古學文化。首先看大地灣文化。
二是渭河流域的農業
通過秦安大地灣、天水西山坪等遺址的發掘,發現了大地灣一期文化和師趙村一期文化,在前者文化遺存中發現有黍子谷物,其年代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黍和粟在我國黃河流域先民的糧食作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種作物在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期的遺址中均有所發現,但年代都晚于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存。
陜西西安半坡遺址:發現粟粒。○21
邠(bīn)縣下孟村遺址:發現粟殼。○22
寶雞北首嶺遺址:在一個陶小盂的“腹壁內外有粟粒痕跡”。○23
華縣元君廟墓地,發現用小米隨葬。○24
臨潼姜寨遺址:發現黍。○25
河南洛陽王灣遺址:在灰沙小罐內壁附有粟的痕跡。○26
洛陽孫旗屯遺址:發現植物莖葉和谷殼。○27
臨汝大張遺址:發現粟。○28
山東膠縣三里河遺址:窖藏體積一立方米的粟。○29
甘肅蘭州白道溝坪遺址:在有些陶罐內有谷灰和骨骸的遺存。
臨夏馬家灣遺址:在一座房址內(F1)發現有谷物灰痕跡。
蘭州青崗岔遺址:發現谷物(糜子)及其草桔。○30
青海柳灣遺址都發現了粟的遺存。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出土成堆的粟。(年代大致在公元前5405-前5110年)○31比大地灣一期晚700年。
以上遺址發現最早的谷物為半坡類型,屬于大地灣二期文化。最晚的為馬家窯文化晚期。總體上是在渭河流域。而“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存中,發現有黍谷子物,其年代是所知最早的,這為探索農業的起源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32也說明了渭河上游的先民們早于中原步入農業經濟文化時期。
在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技術方面,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存中,發現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彩陶。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存中,發現的半地穴圓形建筑以及圓形和橢圓形的窖穴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建筑形式。中國第一件彩陶和建筑遺址的發現也說明了渭河上游的先民們早于中原步入手工業經濟文化和人居建筑文化初始時期。
在葬俗方面,大地灣一期的墓葬是迄今為止所發現最早有意識處理死者的埋葬形式。他們挖掘長方形豎穴土坑作為墓室。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和甕棺葬等多種形式。而“神”的概念就是因為甕蓋頂上鉆一小孔,用來靈魂升天,故而就有“申”(神)的觀念產生。這是開啟了后世埋葬習俗這一重要的精神領域,也是后來靈魂轉化為神的開端,說明了大地灣一期的人在思想意識上有了一定的定位。對于人的靈魂升天,魂魄昭示,幻想未來開啟了神靈預示的大門。孕育了人們對自己的未來吉兇的預測思維定式。這種思維定式影響了中國哲學思維至今。
師趙村一期文化是繼大地灣一期文化而來的一支獨立的文化遺存。在甘青地區首次發現,是晚于大地灣一期而早于仰韶半坡類型的遺存。在渭河上游史前文化的發展序列中填補了極為重要的一環。大地灣一期文化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6200-前5300年,師趙村一期文化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5300-前4900年。
大地灣二期,承接師趙村一期,其時間和類型相似于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故學界也有稱為甘青地區早期仰韶文化。其遺存和半坡類型又存在著明顯的地區性差異。目前發現的這類遺存僅限于甘肅東部地區。經過發掘的有秦安大地灣、王家陰洼和天水師趙村、西山坪等遺址。這些遺址和西安半坡突出的差異是墓葬形式。一般為單人葬,多人葬少見。隨葬品置于墓側的隨葬坑內。彩陶比例較大,約占陶器總數的1∕3。其絕對年為公元前4899-前3819年。居民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畜養與狩獵。農作物為黍和粟,飼養的家畜有豬狗牛雞等。制陶業極為發達,彩陶占陶器總數的1∕3。彩陶突出的特點是較多的出現了刻劃符號,也許這是人們在物體上留下的最早印記,無疑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值得一提的是墓葬,墓葬一般都有隨葬品,以陶器為主。一般是4、5件,多則10多件。成年人仰身直肢,小孩為為甕棺葬。有二次合葬墓。二次葬也可能是古人的一種靈魂認識,在蒙昧的古代,對人的生命附有神秘而鬼魂存在的觀念。認為若人死后,靈魂會升天,即“申”(神),如果活著的人生病或意外事故等不祥兆頭出現,古人認為這是死者沒有安葬到位而鬼魂騷擾所致。故另選吉日將死者遷葬或重新安葬一次,以求得活人的安寧。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在北方廣大的農村、山區普遍流行。有兩種情況,一是死者死去的年份和日子與八字相沖,死去的日子是重喪或土旺,不能在當年或當月下葬入土,在選擇方位上不利于當年葬在家族墓地,所以另選一地或方位埋葬,當地人叫寄葬。一般來說都在甲子紀年的下一年后,選擇吉日相合家族墓方位時,擇吉日二次再葬;一是自族人死后,家族主人生病、夢鬼、傳說(癔病)等影響家族人等健康、做事易敗、意外事故等情況,請巫術預測(陰陽家)認為死者不能超生而鬧鬼,需要“遷墳”安置死者靈魂。即為二次葬。這種情形再葬時,由于時間較長尸體早已腐爛,只是把白骨整理成人骨架安葬。所有一切程序都是為了安慰死者早日超生,不再騷擾人類。求得死者的安生,活者的安寧。大地灣早期的人們,墓葬形式的逐漸規范和葬俗的復雜程序也說明了渭河上游的先民們已有選擇佳地埋葬的陰陽風水文化習俗。
大地灣三期,為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從師趙村和大地灣遺址采集的木炭標本測定,其絕對年代為公元前3999-前3528年,于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公元前3990-3360年)年代相當。這一期的突出特點是如大地灣遺址的房子面積小者20平方米,大者可達100多平方米。居住面摸草拌泥,有的在草拌泥上有鋪一層料礓石粉末,相當于當今100號水泥的硬度。(F901)房址是一座大型建筑,是氏族或部落的公共場所,主要用于大規模的集會或祭祀活動場所。制陶業比以前有了更大的發展,最突出的特點是出現了輪制技術。
嚴文明先生說:“我們知道,龍山時代已經普遍出現卜骨,這種占卜的形式同后來的二里頭文化和商文化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33但是,比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2000年)早1000多年的大地灣三期的馬家窯文化早期就發現了卜骨。在天水武山縣“傅家門的房址和窖穴內發現帶有陰刻符號的卜骨共5件。卜骨以養、豬和牛的肩胛骨為材料,器身不加修飾,五鉆無鑿,骨面留有灼痕和陰刻符號,符號呈'|’、'=’'S’等形態。標本F11︰12為羊肩胛骨,一面留有圓形灼痕。標本F11︰6為豬肩胛骨陰刻有'=’字形符號。標本為F11︰8為牛肩胛骨,陰刻有'S’符號。標本為H1︰25為羊肩胛骨,一面留有焦黑的圓形灼痕,并刻有'︱’字符號。○34卜骨屬石嶺下類型。這組卜骨的年代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所以傅家門卜骨的發現,對探索卜骨的起源及其相關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傅家門遺址還發現了祭祀坑,坑呈長方形,長1.9米,寬1米。坑內埋有豬的頭骨和彩陶等。這是首次發現的馬家窯文化早期祭祀坑,表明這個時期已進行宗教祭祀活動。”○35大地灣文化中期發現的卜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卜骨,這說明了渭河上游的先民們早于中原步入占卜預測文化時期。
根據以上資料可以說明,在大地灣一二三期文化時段,渭河上游的農業生產水平從初始到日常可供糧食,三期的人們糧食和肉類兼顧的較高生活水平,氏族或部落大家庭明顯形成,集體化的群體生活已成主流。與中原相比,農業較早,生產先進。房屋聚落變大,集會活動頻繁,祭祀卜骨出現,生產力水平明顯優于中原的情況,同時文明程度也就隨之優先而起。
嚴文明先生說:“中國史前文化基本上是在本土生長發展起來的,只是在某些邊境地區同阾境的史前文化發生過一些聯系。這種聯系雖然對雙方都會有不程度的影響,但對中國史前文化的主體來說,卻從來沒有影響到它的基本特征。”○36又進一步論證說:“中國史前文化即是多樣的、不平衡的,又是有內在聯系和相對統一的。這個特點是在中國具體的地理環境下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逐漸形成的。” “在不同的生產力水平上,人們對自然條件的適應、利用和改造的情況也不相同。人們也可以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可以隨環境條件的改變而自行調整經濟活動的方向。還以在不同的群體間進行物資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因此,我們要防止把自然區劃簡單的套用在史前文化分區的研究上,而必須進行具體的分析”。○37因此將新石器時代的各地區文明進程劃分為不同的歷史階段。“我國從舊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度大體有三種不同的途徑。南部的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東南沿海和云貴高原,在中石器時代應多洞穴遺址。北方的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山東丘陵和鐵嶺以南的東北平原,在中石器時代已是細石器文化區。東北北部、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在中石器時代也是細石器文化的分布區。”(新石器時代譜系表)○38
他們以不同的生產形式和前后不一的政治經濟創造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步入了一個基本大同的文明時代。
通過以上論述,現將其各文化序列按考古學文化和文獻記載對應年代的時代順序作一排列,最后認定伏羲所在的大致時代。
1.夷人時代劃分為兩大段。
第一段是夷人遠古時代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
北辛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5400-前4400年。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4300-前2500年。
龍山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第二段是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時期。即與中原夏文化、
甘青地區齊家文化時期時代相當。
二里頭文化年代為公元前1900-前1500年。
夏代為公元前2070-1600年。
岳石文化年代為公元前1900-前1700年。
齊家文化時代為公元前2100-前1900年。
2.黃帝、炎帝時代
炎黃時代相當于大汶口文化時期,大汶口文化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期。
中期:公元前3500-前2800年間;
晚期:公元前2800-前2500年間。
3.少昊、太昊時期
兩昊時代相當于大汶口文化早期。
早期:公元前4300-前3500年間;
4.伏羲所在時代
伏羲所在時代約在大地灣文化一期和二期之間。而天水師趙村一期文化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5300-前4900年,故而可推知伏羲所在的時代為師趙村一期文化時期。
結語
神話傳說,是口傳歷史的一種,其中函有豐富的科學文化信息。但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承接上代傳承時,往往是本時代的文化標準和文化現象來將上代的文化信息加以詮釋和理解,從而口傳歷史打上了本時代的烙印,這樣不斷滾動下來,古代的歷史記載中就包涵有時代賦予各種綜合文化信息的特色。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首先劃定神話、口傳歷史的地域范圍,然后在這一范圍內以考古學的方法發掘古遺址,獲得遺物,檢測年代來印證口傳歷史和還原當時歷史面貌。所以,只有參考考古學資料對照文獻記載和神話傳說中的科學信息來印證伏羲時代的大致時限。
王來全2011年10月27日(辛卯十月一日寒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