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宗法制”


西周的“宗法制”
“宗法制”是按照血統遠近以區別貴賤親疏的制度。早在夏、商時期就有萌芽,但形成一種成熟完整的制度,則是在西周時期。宗法制的核心是“嫡庶有別,長幼有序。”嫡,是指嫡子,也就是正妻生養的孩子;庶,是指庶子,是其他妻妾生養的孩子。古代常說的“立嫡以長”,就是在正妻所生養的嫡子中,明確長子作為法定繼承人。
嫡庶的劃分,源于夏商周三代實行的“一夫多妻制”。周禮規定:周天子娶十二女,諸侯娶九女,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眾多嬪妃、妻妾所生的一大堆子女如果沒有章法規矩,就會出現混亂。這個章法就是“宗法”,即以母親的身份和孩子出生的先后,把所有的子女劃分為“嫡”和“庶”兩類。正妻所生的子女稱為嫡生、嫡子,妾所生的兒子稱為庶出、庶子。這也是歷朝歷代所謂“子以母貴”的由來。(附圖:天子十二妻)
西周的宗法制,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據《史記·殷本紀》記載:“自中丁以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爭相代立,比九世亂,諸侯莫朝。”商朝的時候,因為當時還沒有宗法制度,確立王位繼承人沒有規則可循,隨意性很大,政權過渡時期屢屢出現危機。比如,從商王中丁開始,就經常出現諸弟、子爭立的情況,“兄終弟及”現象極為普遍。商王的兒子和兄弟們為了爭奪權位明爭暗斗,甚至刀兵相向,導致商朝出現了九代混亂的局面,國家日漸衰落。周武王滅商后,總結夏、商兩代王位繼承的經驗教訓,把“立嫡以長”作為制度確立下來,確立了嫡長子的法定繼承人的地位。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周王的兄弟們和其他兒子覬覦王位的野心,對權力順序交接、穩固統治秩序發生了重要作用。(附圖:嫡長子的確立)
嫡長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和庶子雖然不能繼承王位,但可以通過分封成為諸侯,稱為“封國”。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也按照“立嫡以長”的原則確立繼承人,嫡長子依法繼承國君之位,其他嫡子和庶子受封為“卿大夫”,并被賜予一定的土地,作為“采邑”。卿大夫按照宗法制原則,再將自己的采邑分給他嫡長子以外的兒子,稱為“士”,分封的土地稱作“祿田”。由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到士,再到國人,形成一個以周天子為中心的金字塔型的等級分明、層次清晰的統治體系。(附圖:宗法與分封)
在宗法制度下,繼承周王的嫡長子家族稱為“大宗”,其他封國的嫡子和庶子家族是“小宗”,周王作為“宗主”為族人共尊。在諸侯國內,繼承國君的嫡長子家族稱為“大宗”,其他被封為卿大夫的嫡子和庶子家族是“小宗”,國君作為“宗主”為族人共尊。從周天子到士庶人,以此類推,層層均有大宗和小宗之分,這種宗族觀念,影響后世3000多年。(附圖:大宗與小宗)
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密不可分,再加上“禮樂制”,三者構成國家道德倫理和政治制度的基石,共同維護著周王朝的統治秩序。(附圖:三制關系)
【揚子曰】
在中國歷史上,帝王繼承人的確立,大體經過了禪讓制、世襲制、選任制三個階段。禪讓制盛行于堯舜禹時期,年代久遠無從稽考。選任制始于近代,無須贅述。自大禹立夏至清帝退位,世襲制在中國推行長達四千年之久,影響極為深遠,其法理依據就是西周的“宗法制”。
“立嫡以長不以賢”,核心目的是確立正統、突出作用是解決爭端。它明確了王位繼承人的唯一性和排他性。也就是說,帝王妻妾雖多,但正妻唯一;正妻的兒子雖多,但長子唯一。因此,法定繼承人也是唯一的,那就是正妻所生的兒子中健在的、年齡最大的兒子——嫡長子。
揚子以為,此制雖好,大有缺陷:
其一:使后宮的爭斗更加激烈。既然正妻重要,嬪妃們就會爭寵上位,周幽王的申后與褒姒是其例也;既然嫡子重要,就有人奪嫡,康熙朝的“九子奪嫡”是其例也;既然長子重要,就有人殺兄,唐王朝的“玄武門之變”是其例也。也正為因如此,早封的正妃和早立的太子,往往會成為眾矢之的,結局大都是極其悲慘的。
其二:使嗣君的質量大打折扣。從禪讓制到世襲制,由在全國范圍內推舉賢能,到在家族內部擇賢而立,選擇范圍大大縮小。特別宗法制出現以后,繼承人再從家族內部“擇賢而立”到“立嫡以長”,已經是爭無可爭、選無可選。白癡皇帝晉惠帝司馬衷的上位就是最經典的案例。
由此可見,宗法制雖然有其積極的作用,但它沒能從根本上解決權力紛爭問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它把繼承人的品德和才能完全排除在了考慮之外,既是極為僵化的,也是很不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