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播報】第十次玉帛之路(渭河道)考察緣起與學術總結
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完成的九次玉帛之路田野考察,始于玉石之路黃河道假說的求證,兩年來基本上圍繞著河西走廊及其兩端的古道做拉網式的實地調研,大體上摸清了從新疆喀什到甘肅馬銜山一帶總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區。從歷史演進上看,這200萬平方公里的版圖,在西漢之前,不屬于華夏國家的控制范圍。除了后羿和周穆王,沒有多少人去過那里。秦始皇那么厲害,其西巡的邊際不過隴西,連蘭州都不到,秦長城就是秦帝國的邊界。在西漢武帝和張騫的時代,西擊匈奴,設立河西四郡,中國版圖的西部邊界才以玉門關為新標志。漢唐以后的邊塞詩,讓這個以玉為名的邊塞關口名揚四海。玉門關這個名稱意味深長,若沒有幾千年年來持久的西玉東輸的運動,就不會有這個名稱。如今看來,玉門關位于200萬平方公里西部玉礦資源區的中間位置。新發現的馬銜山和馬鬃山玉礦,都在玉門關的東面。先秦時代的西玉東輸運動,一定還有其他的道路支線和關口。黃河及其主要的上游支流,扮演著主要作用。
從距今四千年以上的龍山文化、常山下層文化和齊家文化,直到秦漢時期,西部的玉石始終是國家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正是順著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涇河的流向,夏商周秦四大王朝中的三個,先后入主中原,建立了國家政權。渭河流域的孕育文明的重要意義,從夏人、周人和秦人先后入主中原的運動方向看,是十分耐人尋味的?!渡袝び碡暋分v大禹治水,導河積石,至于龍門。是順著河流方向的。周人崛起于隴東,秦人崛起于禮縣,也是順著涇渭兩河的方向,先入住關中,再入主中原的。從渭河的發源地渭源縣鳥鼠山,到渭河匯入黃河的華山之下,不知深藏著上古文明的多少奧秘。渭河一直到宋代,還發揮著重要的交通運輸功能,將六盤山一帶的森林木材,一直沿著渭河黃河流向,漕運到開封府。那么在遠古的西玉東輸過程中,渭河的作用如何呢?第四次玉帛之路考察的馬銜山玉礦,距離渭河源頭不過幾十公里。希望通過第十次考察,給問題的解答尋覓線索,也對常山下層文化和齊家文化以來的西北玉文化分布,有更加細致的地域資料。這就是第十次考察的緣起吧。第十次玉帛之路渭河道文化考察活動自2016年7月17日開始,7月27日結束,歷時十一天,總行程約一千多公里,歷經甘陜兩省十二個縣市??疾靾F成員15人,以文學人類學一派的高校教授和作家、媒體工作者為主,形成科研探索、紀實寫作與網絡新媒體文化傳播的有效結合,構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有機互動效應,取得超預期的學術成果和傳播效果??疾炱陂g正值酷暑難耐的夏季,大家精誠團結,同舟共濟,克服困難,不畏艱險,翻山越嶺,風雨無阻,一共通過中國甘肅網發文200余篇,總點擊率達到兩千萬次。為迎接即將召開的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配合國家一路一帶戰略的實施,為甘肅陜西兩省探索發掘深厚的地方文化資源,做出我們腳踏實地的努力和實實在在的貢獻。本次考察的重點內容是:自渭源縣渭河源地區至陜西寶雞陳倉區(原寶雞縣)的渭河上游廣大地域及其支流葫蘆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分布情況,以及隴山兩側的道路情況。11天內共實地探察史前文化遺址十多處,參觀公立和私人博物館十五個,拍攝文物照片近5000張,獲取重要的文化信息,尤其是史前玉文化分布和古代道路交通的路線情況,相當于從中國本土視角研究絲綢之路形成史的局部路網狀況,聚焦出產玉石的武山縣古代玉礦資源使用情況,及該種玉石資源向東輸送的時空范圍。第一至第八次玉帛之路考察,繪制出一個面積達20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區的示意圖,其東南邊緣為臨洮和榆中交界處的馬銜山玉礦。第九次考察發現的渭源縣碧玉鄉本地玉礦,這次考察的武山縣鴛鴦山玉礦,都是齊家文化時代就已經開采使用的。所以西部玉礦資源區要向東擴展約100公里,從東經104o17′,擴展到東經105o30′。還要向南擴展約60公里,即從北緯35o40′,向南擴展到北緯34o70′。古代玉礦資源區面積的東擴,意味著給數千年的西玉東輸運動相對確認出更加接近中原國家玉料消費區的玉源產地和玉料種類。根據齊家文化和先于齊家文化的常山下層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客省莊文化)、乃至仰韶文化等均使用墨綠色蛇紋石玉料的情況,可以初步判定最早的西玉東輸現象不是開始于新疆和田玉的東輸,也不是開始于馬銜山、馬鬃山的透閃石玉料的東輸,而是開始于武山鴛鴦玉的東輸。西玉東輸的歷史由此可以提前大約兩千年,即從齊家文化時代的距今4000年前后,提早到仰韶文化的距今6000年前后。通過追溯武山鴛鴦玉東進中原的歷史,我們找出了史前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與隴山以西史前文化發展之間的關聯,那就是石嶺下文化(或稱石嶺下類型),它是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恰恰是渭河道充當了仰韶文化西進的主要路線。這樣看,玉文化和中原彩陶文化的向西傳播,西部玉料的向東傳播,在渭河道形成最早的物質交匯現象,其學術探索意義非常深遠。綜合以上三點認識,如果說前面九次考察,將絲路中國段的形成史開端,從德國人李?;舴以?877年確認的張騫通西域時代,提早到齊家文化時期的西玉東輸現象,即提前約兩千年;那么本次考察又一次將西玉東輸的歷史提前一兩千年。渭河源地區的地方玉料順著渭河向東傳播的過程,應該始于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6000年。隨后的西玉東輸運動,催生出類似多米諾的現象,即從武山鴛鴦玉蛇紋石玉料,到馬銜山、馬鬃山透閃石玉料,再到新疆昆侖山透閃石玉料的依次派生,將中原文明與西域地區牢牢地聯系為一個文化共同體,而且呈現為一個不斷擴大的文化共同體。提出這樣的學術觀點,相當于在“中國何以為中國”的重要文化歷史問題上取得超越前人的新認識線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