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中華民族頗具特色的漢族民系,有著豐富多彩的特色文化,而祠堂作為物質載體,是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這些祠堂并不是一棟棟簡單的建筑,它們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可以說,不了解客家祠堂,就難以真正理解客家文化。
追溯祠堂發展歷程
“客家是由于戰亂、饑荒等歷史原因,中原漢民漸次南下進入贛閩粵三角區,與當地畬瑤等土著居民發生融合而形成的一個獨特且穩定的漢族支系。”這是贛南師范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林曉平對客家所作的定義。至于客家何時形成,學界一般認為,與客家民系形成有直接淵源的歷史事件是安史之亂,最遲到南宋,客家民系已經形成。
如今,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估計在全球,客家人口達到8000萬以上。贛南、粵東、閩西地區作為客家人的大本營,僅廣東一地,客家人就有2500萬左右。此外,大約600萬客家人分布在中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約1500萬分布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秘魯、毛里求斯等80余個國家和地區。
“篳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遠來至此的客家與當地的潮汕民系、廣府民系相比,在歷史文化、語言風俗等方面都有著明顯不同。因此,客家學界有著“大中華,小客家”的說法,正是為了強調客家文化和華夏文明間的傳承關系。誠如黃遵憲所吟誦的“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存三代前”,那么客家人津津樂道的“中原遺韻”表現在哪里?祠堂便是證明中原遺韻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客家地區,祠堂建筑可謂星羅棋布,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便達上萬座,這在漢族其他民系之中極為罕見。客家宗族祠堂的建立可追溯到宋元時期。在我國古代,設立宗廟、祭祀祖先本是專屬于帝王貴族的特權,直到宋代張載、程頤、朱熹等理學家大力主張祭祖敬宗收族、重建宗族制度,統治者在祭祖禮制方面出現放寬傾向,才促使宗族祭祖祠堂,即宗廟在民間出現。客家民系形成之初,正當民間祠堂出現之時,順應這一時代潮流,客家宗族祠堂逐步建立。
不過,在林曉平看來,受官方政策的影響,客家祠堂在這一時期的數量、規模都有限,制度也并不完善。直至明代中期,客家祠堂的修建進入了興盛期。據林曉平調查,在明清時期修建的祠堂數量占祠堂總數的80%以上。在清代,宗祠在客家地區已相當普遍,例如,在贛南地區,“族必有祠”,“巨家寒族,莫不有宗祠,以祀其先,曠不舉者,則人以匪類擯之,報本追遠之厚,庶幾為吾江右之冠焉”(楊龍泉:《志草》)。20世紀中期,客家祠堂發展放緩,直到80年代以后才逐步復興。目前,客家宗族祠堂多已重修,尤其在海外華僑較多的梅州地區,僑胞歸國后紛紛慷慨解囊,重修祠堂。據不完全統計,粵東客家地區的祠堂,現保存較完整的仍有近萬座。
客家祠堂似乎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宗族的興衰。一般來說,祠堂規模宏大、建筑氣派,說明該宗族興旺發達;相反,祠堂簡陋狹小,說明該族人丁不夠興盛、財力不夠雄厚。而本來很氣派的祠堂變得破舊不堪,則往往是該宗族家道中衰的標志。
祭祀祖先 興辦學校
在傳統客家村落,居民聚族而居。“族必有祠”,宗祠往往是聚落的中心,在客家社會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用。“客家宗族在祠堂祭祀祖先、討論族中大事、興辦教育。祠堂不僅是宗族內部聯系族眾的紐帶,還是對外展示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林曉平說。
祭祀祖先是客家祠堂的重要功能之一。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員肖文評表示,客家人每年定期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一方面是為了表達崇祖敬宗之情,愿得到祖先庇佑;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祭祖聯絡族人感情,實現宗族內部團結。
客家祠堂用于放置祖先牌位,是宗族祭祖最重要的場所。以壽山公祠為例,作為歷史悠久的大宗族祠堂,鐘氏祖先的牌位分幾層置于祠堂上廳的神案上,上面對祖先的名諱、生卒時間,包括做過官、中過舉或得過何種榮譽,都有所標注。
雖然各宗族祭拜的時間不太相同,但是較為普遍的是春節。談起春節祭祖,壽山公祠宗親理事會的鐘伯言語間頗為自豪,“擺祭品的桌子從中廳排到門口,像長龍一樣,祭祀過程也非常紅火熱鬧”,“很多國外的宗親都會回來,南洋的、美國的都有”。公祠修繕的費用也由鐘氏宗親自發籌集,東南亞地區的華僑宗親更是鼎力相助。
辦學是客家祠堂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歷史上客家人英才輩出,這與客家人重視教育、興辦族學關系密切。高大肅穆、寬敞明亮的祠堂非常適宜作為教學場所。于是客家人利用祠堂辦起了一所所家族式學校。林曉平表示,將祠堂用以興辦學校,這一做法在清末民初達到高峰。據粗略統計,曾作為教學場所的祠堂有數千座,甚至現在,仍有少量祠堂作為中小學的教學場所。例如,福建連城縣廟前鎮的楊氏宗祠“孔懷堂”占地面積數畝,在民國期間小有名氣的“連南中學”就曾建于此。
客家祠堂的辦學宗旨明確,即通過辦學提高本族子弟的文化素質,光宗耀祖,提高宗族聲望和地位。因此,客家人舍得花錢辦族學,并盡可能聘請學問好、水平高的老師。談到興辦族學,林曉平對記者表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客家祠堂在提高客家人的人文素質、造就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展現獨特建筑文化
出贛州市,沿著贛江向北40余公里,行至贛縣湖江鎮夏滸村,矗立在江邊的兩座雄偉氣派的古祠堂便映入眼簾,分別是戚氏宗祠和謝氏宗祠。其中戚氏宗祠更為宏大,保存也更為完整。
關于戚氏一族的來源,傳說在南宋末年,祖籍江蘇的戚文盛至粵東做官,因南宋王朝已搖搖欲墜,遂辭去官職,欲打道回府。在當時的南北交通,贛江是必經之道,他本打算從廣東抵達贛州,再從贛州乘舟順江而下,由贛江入長江,最后返回江蘇。不料途經“贛江十八灘”之一天柱灘時,遭風浪襲擊,船觸礁沉沒。戚文盛只得在岸邊棲息,但見江畔山青水碧、土地肥沃、人煙稀少,遂生留戀之意,便在此地生息繁衍,成為夏滸戚氏的開山始祖。
約元末明初,戚氏開始建立宗祠,亦即文盛公祠。林曉平告訴記者,夏滸戚氏從三世開始分房,共分成五房,這五房因人丁滋盛,分別建立了本房祭祖的祠堂,稱作分祠,即寶善堂、久大堂、敦本堂、紹慶堂、聚順堂。由于20世紀80年代修建萬安水庫,水位增高,夏滸舉村旁遷,只留下了戚氏宗祠追遠堂以及分祠聚順堂。建成之后,戚氏宗祠共經歷了明朝萬歷,清朝康熙、乾隆、同治四次大規模重修,人們現在所見的戚氏宗祠,是經過清同治年間重修、保存較為完好的建筑。
追遠堂,坐落在景色秀麗、幽雅之處,近臨碧波蕩漾的贛江,遠眺峰巒疊翠、氣勢雄偉的群山。整幢祠堂呈仿宋式建筑風格,占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為磚木結構,磚為大小均勻、質地堅實的青磚,木亦為優質木料,至今未朽。三大廳共20根柱子,全是用完整石料制成的巨大石柱。主體建筑分為上、中、下三大廳,每廳可容納數百人。“上廳是祖宗神牌的供奉處,中廳與上廳僅一板之隔,每年春、冬二祭之時,就把隔板抽掉,使上、中、下三大廳呈現出渾然一體、氣派宏大的場面。”據林曉平介紹,中廳與下廳之間建有天井,下廳設有戲臺,各廳兩側還設有堆放糧食、祠產的庫房以及守祠人住宿的臥室,在與上廳一墻之隔的廳外,還建有存儲族人“壽木”的大房間。“聚順堂似乎是追遠堂縮小的模型,結構相似,只是面積相當于追遠堂的2/3,保存得也較好。”他說。
能夠展示客家文化的另一座保存較好的客家祠堂是壽山公祠。壽山公祠坐落在梅州市,建成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距今已300多年。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長宋德劍告訴記者,祠堂占地面積4500多平方米,為殿堂式宗祠,具有中原古建筑風格的柱樑結構。據了解,該祠堂原為“三堂四橫一圍龍”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筑,整座祠堂內部結構復雜,在約600平方米的廳堂內,28條石柱聳立,有方有圓,花紋形態各異。堂內兩廊上嵌有11塊記載由建祠至清末大事的石碑,是難得的歷史文獻資料。此外,堂內還懸掛著牌匾53塊,中堂抬樑上橫跨5塊龍板,上供5座圣旨亭。據介紹,這些記載的都是歷代造福有功名者、入仕有業績者、有嘉言懿行者,等等。
整座祠堂坐北朝南,呈中軸對稱,中軸線自南向北由半月形池塘、禾坪、堂屋等次第組成。“前有半月塘,后有化胎地”,這是客家圍龍屋的典型特征,同時也寄托著客家人的宗族文化觀念。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客家學專業委員會主任房學嘉曾撰文表示,圍龍屋前的半月形水塘除可以滿足日常務農、生活排水之用外,更是客家人財源興旺的精神寄托。在客家人看來,水有聚氣聚財之意,位于堂屋和圍屋之間的化胎地則是整個家族生生不息、不斷繁衍發展之地。曲面隆起的半圓形坡地象征著母體的下腹,寓意家族人丁興旺。這些建筑都寄托著客家人的美好愿望。
客家宗族活動的中心
客家地區的祠堂建設,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烙上了時代的印記。作為傳統客家宗族社會的標志和象征,宗祠不僅是放置祖先神牌及祭祀祖先的殿堂,更是族人議事聚會、婚喪嫁娶的場所,是宗族“聯宗”的重要處所。在肖文評看來,宗祠不僅是宗族的權力中心,也是聚落的文化中心,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客家村落社會有深遠的影響。對于游客和客家研究者而言,祠堂也是了解客家風俗的重要窗口。
婚喪嫁娶是人生大事,客家人對其尤為重視。按照傳統習慣,婚喪嫁娶的風俗儀式都要在祠堂內完成。以嫁娶為例,一般情況下,新娘要先在祠堂辭別祖先,再出嫁到男方,到了男方家,也要先到祠堂祭拜祖宗,再舉行婚禮。林曉平告訴記者,“十里不同風”,不同地區的客家習俗也不盡相同。“儀隴客家女出嫁時,必須換上新鞋,由父母或兄弟、親戚將新娘背到祠堂辭別祖宗,使鞋底不沾土上轎。也有的地區是把新鞋放進轎里,讓新娘在轎前蹬掉舊鞋穿新鞋,忌帶走娘家的土。”林曉平表示,在客家人看來,不帶走泥土就是不帶走娘家的財氣,如果帶走了泥土,娘家就要變窮。
據龍巖學院閩臺客家研究院執行院長張佑周介紹,在閩西一些地區,正月十一或元宵佳節,新婚夫妻要聚在祠堂前,由一個有福有壽有威望的族長手拿打面木槌,逐一輕輕敲打新人左右肩,邊敲打,邊講些新婚美滿、白頭到老的祝福語,而被敲打的新人則要向族長敬上小紅包。林曉平認為,在傳統客家人的觀念中,結婚是全族的事情。“因為結婚關系到傳宗接代和香火傳遞,所以必然與宗族祠堂發生聯系。”不過,他還說,并不是所有族人的婚事都可以在祠堂舉行,比如二婚就不能進祠堂。
與結婚一樣,客家人生子,也被認為與祖先有關,因此要在祠堂舉行活動。在梅州市興寧地區,盛行在祠堂“響丁”的習俗,又叫“上燈”。客家話中,“燈”與“丁”同音,上燈亦即出新丁。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員周云水表示,由于客家先民初到興寧時人口稀少,勢單力薄,產生了多生人丁的愿望。“響丁”是慶祝添丁,由同村同姓在老祖屋即祠堂迎新花燈(丁)、升花燈(丁)。據介紹,興寧花燈源于元代,盛行于明清,歷經600多年,世代相傳。興寧花燈寓意美好,寄托著興寧客家人希望一年風調雨順、四季平安、五谷豐登、人丁興旺、家業發達的愿望。
周云水還介紹,興寧的“響丁”習俗從正月初八開始,延續到正月十七,集中在正月十一、十二和十三這三天。舉行“響丁”儀式的時間在各姓氏、村落不同。興寧的“響丁節”,比任何節日都隆重。在外的游子,即便沒時間回來吃年夜飯,也會千方百計趕回老家過“賞燈節”。所以在興寧流行一句話“響丁大過年”,言下之意是說春節過年的氛圍還沒有元宵的“響丁”習俗那樣隆重熱烈。
客家祠堂固然莊嚴肅穆,但也有輕松活潑的時候。逢年過節,族人都會到祠堂歡聚一番。元宵節時,有的祠堂舉行花燈展,陳列著圖案精美的各式燈籠。有的地方還有“跳元宵”的活動,元宵之夜,本族嫁出去的姑娘聚在娘家祠堂,手拉著手,在天井周圍跳躍轉圈。許多客家祠堂還設有戲臺,戲臺一般設在下廳。林曉平介紹說,各祠堂演戲的時間不一致,但相對集中在每年春節和秋收時期,每次演戲短則三五天,長至一兩個星期,甚至更長。“演出劇目多是采茶劇、黃梅劇等傳統戲”,他告訴記者,客家祠堂演戲的風俗一直延續到現在,“我曾多次前往祠堂觀看演出,祠堂內人山人海,觀眾情緒高漲,現場氣氛熱烈”。
據了解,有的地區還有抬龍燈、游大花燈活動,祠堂也是主要場所,例如龍巖市連城縣四堡鄉馬屋村每年元宵節要出三晚龍燈、三晚花燈。出龍燈前,即抬著龍燈巡游前,要在祠堂中舉行儀式,祭龍燈,游完之后,還要將龍燈抬到祠堂上香。出花燈亦是如此,從宗祠上香開始,最后回歸宗祠,“將花燈置于宗祠的廂房內,或者將花燈用油紙包好,懸掛在祠堂的屋梁上”,陪同走訪的學者介紹道。
客家祠堂的功能、客家祠堂的建筑特色、客家祠堂內舉行的豐富民俗活動等等,無不向世人詳細展現了客家祠堂所蘊含的極具特色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