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學術觀點】馮玉雷:淺議玉門關的海關屬性及輸入商品玉石的文化意義

1

玉文化崇拜

中國現代考古學建立以前,對上古認識主要來源于傳世文獻。學術界曾質疑中國的夏朝是否真的存在過。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文明探源經歷了“仰韶文化西來說”、“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東西二元對立說”、“中原中心說”和“多元一體說”。20世紀90年代,現代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滿天星斗說”,認為距今6000年左右,從遼西到良渚,中華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滿天星斗一樣璀璨,這些文化系統各有其根源,分別創造出燦爛的文化,它們之間的最大共同點就是對玉的崇拜。中國人與玉有不解之緣。遠古時期,先民就學會識玉、采玉、制玉、用玉,史前大多數墓葬中都出土璧、琮、璜等玉器。夏商周時期,玉器成為禮制中不可或缺的圣物,從大禹到周穆王,到卞和,到玉璽,到金鏤玉衣,再到賈寶玉、林黛玉的金玉良緣和乾隆時代的巨型玉雕《大禹治水圖》,直至現代人對玉的摯愛,這種文化基因和遺傳密碼就沒中斷過!《說文解字》作為中國重要的早期字書,它的分部、編排和取字,事實上反映了東漢及其前代人對世界的一般經驗和認識。 


2

玉帛之路與和田玉輸入

玉教和玉帛之路是帶有中國特色的文明發生之路,背后隱藏著揭示華夏文明起源的密碼。考古證明,華夏先民憑借雕琢玉器和玉禮器來達到通神、通天的神話夢想,并構建出一套完整的玉禮儀傳統。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舒憲先生用“玉教”概括華夏先民對玉石的崇拜。他通過出土玉器考察“前文字”時代的文化史,并把這種實物和圖像信息稱為“第四重證據”(也稱“物的敘事”和“圖像敘事”),以補充歷史學考古學“二重證據法”和“三重證據法”之不足。他認為,大約從8000年前開始,玉石崇拜先北方,后南方,最后進入中原,大約用4000年時間覆蓋了中國:“第一波為“北玉南傳”;第二波為“東玉西傳”,4500年前扎根中原,以山西陶寺文化玉器和下靳墓地玉器為代表。中原地區玉禮器的生產伴隨著王權的崛起而揭開序幕,這個過程中,西北的齊家文化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一方面,齊家文化接受東方玉器崇拜觀念,大量生產以玉璧、玉琮、玉斧為主的玉禮器,成為夏、商、周三代玉禮器的重要源頭;另一方面,齊家文化因占據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將新疆和田玉輸入中原地區,開啟商、周兩代統治者崇拜和田玉的先河。”此后,經過儒家“溫潤如玉”理念的熏陶,和田玉獨尊的現象一直延續至今,成為華夏文明發生的巨大動力和核心價值。

二里頭文化是公認的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關鍵鑰匙,約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7世紀,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洛陽附近和伊、洛、潁、汝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帶,出土了成組的青銅禮器和玉器,陶禮器也幾乎遍及這個文化分布圈。在陶禮器之外,起源于山東海岱地區的玉璋等玉禮器又以二里頭都邑為擴散起點,向長江中上游甚至嶺南一帶傳播,直至越南北部。

玉牙璋屬玉禮器,又稱刀形瑞刃器。石峁文化遺址出土玉璋多達28件。國內出土牙璋情況:四川廣漢中興鄉三件;二里崗一件;二里頭兩件;山西省侯馬牛村一件;福建漳浦眉力一件,甘肅省三件,香港大灣一件。

二里頭遺址附近并無玉礦,制作玉器需從遠處輸進玉料,但其來源懸而未決。同樣問題也困擾著山西襄汾陶寺文化玉器及臨汾下靳村墓地和芮城縣坡頭村墓地的玉器材料來源。尤其是60公分以上玉禮器制作需要大體積優質玉料,甘青地區出產此類玉料可能性最大。1974年,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梯形四孔玉刀,長54公分;2002年青海喇家遺址出土齊家文化三孔大玉刀,雖已殘缺,仍有33公分。這表明,甘青地區出產的所謂“祁連玉”材料具有供應大件玉禮器生產的充足條件。


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梯形四孔玉刀


青海喇家遺址出土齊家文化三孔大玉刀


長期以來,因缺乏文獻資料,學界對夏朝認識很模糊。隨著近年大量史前考古實物——尤其是齊家文化玉器的出土,夏朝姿影逐漸清晰起來。甘肅彩陶文化最興盛時期為馬家窯,發展到齊家已經式微,代之而起的是玉石文化,它與夏朝初期文化形態高度重合。齊家文化崇玉風氣就是對“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的最好注解與呼應。

相比較早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齊家文化玉器樸實無華,厚重大氣,材質大體包括石、半石半玉、玉,還有綠松石、天河石等,受當時經濟、交通等條件限制,只能就地或就近取材。考古發掘和礦石開采活動表明,齊家文化分布范圍內存在著豐富玉礦,甘肅武山、積石山、馬銜山、祁連山、馬鬃山等地都有玉礦發現。馬銜山處于齊家文化中心區,玉材堅硬、致密、油脂性強,接近和田玉,有青白玉、白玉、黃玉、碧玉、墨玉、糖玉、雜色玉等,顏色豐富,為齊家文化玉器繁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2012年5月以來,葉舒憲、古方、王仁湘、易華等著名學者先后對馬銜山玉礦進行考察,并對博物館和民間收藏家藏品進行調查分析,認為馬銜山玉礦是齊家文化玉器原料來源之一,在古代可能被大量開采。類似馬銜山玉料的齊家文化玉器在甘肅東部地區也有發現,說明玉石之路上輸送的不僅是和田玉,也有甘肅玉料。2015年6月,葉舒憲教授率領玉帛之路(第五次)考察團考察馬鬃山玉礦后,針對甘肅境內馬銜山、馬鬃山玉文化資源狀況,提出“玉出二馬崗”說,厘清了200多萬平方公里的西部玉礦資源區:最西端是新疆喀什(維吾爾語,意為“有玉石的地方”),向東延伸到和田、若羌、且末,最東部為甘肅馬銜山,東西長約2000公里,北邊是馬鬃山,南邊是青海格爾木和馬銜山,南北寬度不足1000公里。馬鬃山是天山余脈,馬銜山是祁連山余脈,格爾木是昆侖山余脈,齊家文化正好分布在西部玉礦資源區東部。

中原地區缺少玉礦資源,因此,距今7000~5000年前中原地區影響力最廣大的仰韶文化不能像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和良渚文化那樣生產出規模性的玉禮器。直到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文化、臨汾下靳村和芮城坡頭村廟底溝二期文化,以玉璧、玉琮為代表的大件組合性玉禮器體系才首次登場中原地區,隨后又有成熟多樣的玉禮器體系出現在中原腹地,并在二里頭文化承上啟下的作用下,建構出夏、商、周三代一脈相承的玉禮器傳統。中原地區需要從西部運輸玉料。葉舒憲、易華等學者根據從甘肅、青海等地區齊家文化及其他史前文化遺址出土的和田玉器等資料,推測距今約4000年前就有“玉石之路”雛形。古代典籍記載顯示,周穆王先向東走,到河南,越過黃河,過三門峽,到山西,繞過五個盆地,出雁門關,然后去河套、昆侖。《戰國策》、《史記》都有“昆山玉路”的記載。這條漫長的玉石貿易之路從新疆出發,經過甘肅、陜西或山西才能運抵河南;西域的玉石、寶馬、瓜果傳到中原,中原的絲綢也被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域。史前玉路主要靠水路,黃河及其支流充當了西玉東輸主渠道,在晉陜大峽谷兩岸留下石峁、陶寺、清涼寺、安陽殷墟等文化遺址中都出土過大量玉禮器。

比絲綢更早地跨地區的國際貿易對象是玉石(地中海文明主要關注綠松石和青金石),包括由玉石開發所衍生而來的金屬礦石。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所走“絲綢之路”正是在古代“玉石之路”基礎上拓展出來。這條路不但將中華文明的發生、發展、壯大起來,還承擔了文化輸入和輸出的重要使命。 


3

玉門關的關城地址及文獻資料所見有關玉石


關于漢唐時代的玉門關具體位置及其變遷情況,學術界尚無定論。

2015年1月18日,由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甘肅分會敦煌工作站主任孫志成兄作向導,《絲綢之路》雜志社幾位同事考察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過玉門關到達玉門關保護站。2001年,敦煌西湖北區劃為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敦煌市南泉濕地自然保護區,兩者大致以玉門關為界。那個玉門關,是漢朝玉門關(即斯坦因認為的小方盤城)。

玉門關遺址


歷史上,玉門關先后經過多次遷移,歷來學者就關址問題多有爭論。《漢書地理志》載:“有陽關、玉門關皆都尉治。”《史記·大宛列傳》張守節《正義》《括地志》云:“玉門關在(龍勒)縣西北一百十八里。”莫高窟晚唐抄本《沙州志》(S.788)、五代寫本《壽昌縣地境》及《沙州歸義軍圖經略抄》(P.2691)也有記載,認為此關建于漢武帝時,約廢于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史稱故玉門關或古玉門關;東漢以來所置玉門關謂之“新玉門關”。《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最早記載新玉門關位置。百余年后,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再次指明位置。明清以來,關于新玉門關位置有三種說法。《大明一統志》說在“故瓜州西北一十八里”;陶保廉《辛卯侍行記》說在今瓜州縣東百余里之雙塔堡東北;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說唐初玉門關在鎖陽城西北,也推測在窟窿河下游雙塔堡東或小王堡(當地稱小宛堡)之西,還提出初唐以后可能移到瓜州城近處。林競《西北叢編》、閻文儒《敦煌史地雜考》、《河西考古雜記》都對陶保廉觀點加以推介。閻文儒曾親赴雙塔堡一帶考察,肯定陶說。歷史學家岑仲勉先生曾質疑此說。法國漢學家沙畹在《斯坦因在東土爾其斯坦沙漠所獲中國文書考釋·序論》中提出漢武帝太初年代以前之玉門關在敦煌以東。王國維贊成此說。向達著《兩關雜考》反駁,沙畹之說遂被否定。近年來,著名學者、敦煌研究院李正宇先生在對瓜州歷史地理考察研究過程中,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并進行實地考察,逐漸形成自己的看法,發表《新玉門關考》(《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闡述觀點。他根據《沙州都督府圖經卷第三》所載瓜伊驛道加以推測,唐玉門關應在鎖陽城、北橋子及踏實鄉破城子之間三角地帶范圍內。向達先生曾指出:“隋常樂有關官,其治所為玉門關無疑也……《隋書》亦云玉門關晉昌城,是自長安西去,必先至玉門關而后抵晉昌,與《元和志》所記合。”1996年8月15日下午,李先生曾與寧瑞棟、潘發成、李春元、李旭東等人趨車實地考察,發現馬圈村西二古城,小城居東北,大城居西南。經考證,東北小城就是隋玉門關,西南大城是隋常樂縣(唐代為晉昌縣),玉門關沿置未改。

由此可知,隋代玉門關已在常樂縣東。但這并不等于說東移之玉門關始建于隋代。向達先生認為“玉門關之東徒與伊吾路之開通當有關系”。李正宇先生沿此思路結合數宗史料所載信息,進一步研究,認為新玉門關設置于東漢永平十七年(74),當初既是為伊吾道而設的關卡,也是東漢“使護西域中郎將”的衙府。

這不是最終結論,學者對歷代玉門關設置時間、地址仍有不同觀點。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李并成先生認為最早的玉門關應設在嘉峪關市石關峽,約在西漢元鼎六年(前111),隨著漢長城西延至敦煌,約在西漢太初三年(前102)李廣利第二次伐大宛之際,玉門關才遷到敦煌西北今小方盤城一帶,石關峽原址改置為玉石障。89—105年,東漢將玉門關東遷到今玉門鎮。東漢,新北道開通后,玉門關又遷到今瓜州縣雙塔堡附近。五代至宋初,石關峽重設玉門關。1036年,西夏占領河西走廊,玉門關從此銷聲匿跡。2013年7月,西北師范大學、敦煌研究院、蘭州大學和寧夏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30余人組織了“尋找最早玉門關”調研活動,參加考察的大部分專家贊同此說。

陶葆廉、李并成等先生認為的唐代玉門關就在被水淹沒的瓜州雙塔水庫庫區。李正宇先生則認為,雙塔堡在瓜州城東北100里,若驛道經雙塔堡而抵常樂城,其行進路線是先東北、再西南,就繞道了;若從雙塔堡直指西北而往伊州,可直插紅柳園(唐烏山烽)入莫賀延磧路。但雙塔堡至紅柳園間200里,唐代并無驛路通行。因玉門關涉及到玄奘當年偷渡出關、遭遇危險的路線,李正宇先生寫過一篇《玄奘瓜州、伊吾經行考》,細化到每一天的行程,考證分析。玉門關城址不斷變化與當時政治、軍事、經濟等形勢密切相關。伴隨著考古發現,爭論還在繼續著。2014年7月,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團抵達瓜州,葉舒憲先生有感而發,寫了考察手記《游動的玉門關》。

目前,作為旅游景點的“疑似”漢玉門關遺跡僅存一座具有象征意義的四方形小城堡,被稱小方盤城。1907年,斯坦因在關城北面不遠處廢墟中挖掘到許多有“玉門都尉”等內容的漢簡,后人據此判定小方盤城為玉門關所在地。斯坦因還發現一只漢代藥箱,里面若干種藥的品名至今未明。

玉門關的設立兼具軍事關隘與通商口岸兩種功能,以玉命名,顯然與和田玉輸入有關。有個傳說: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常常在敦煌迷途,其中一次被孤雁帶出困境,到達小方盤城。不久,商隊再次迷路。那只大雁飛在空中叫道:“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商主幾經斟酌,挑出一塊最大、最好的墨綠玉鑲在大方盤城關樓頂端。夜幕降臨時墨玉發出耀眼光芒,方圓數十里外都看得清清楚楚。從此,過往商隊不再迷路,小方盤城也改稱“玉門關”。

2016年8月中華書局出版的《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中漢簡(編號9)載:“廣滿私玉石一枚重卅斤”。“卅”為三十,這么大的一塊玉石被廣滿私藏,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如何?廣滿走私?賄賂廣滿?廣滿敲竹杠勒索?我翻閱《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全書,類似記錄或提到玉石的僅此一例。珍貴的漢簡中特別記載“廣滿私玉石一枚重卅斤”,可見對玉石管理之嚴格。馬圈灣漢簡中經常提到玉門關、關城(當指玉門關關城)。有一則短簡中有“玉門千秋燧”,“玉”字中的那一點被寫到右上方!這是漢朝書寫者故意為之,還是這塊“玉”作為指示符號可以隨意放置?

1979年陽關遺址出土漢朝料珠。

玄奘《大唐西域記·昭怙厘二伽藍》(岳麓書社1999年版)記載:“在荒蕪城池以北四十多里,與山凹相接的地方隔著一條河,有兩座寺院,同稱昭怙厘,一東一西相對稱。佛像裝飾精美,幾乎超出人間技藝水平。僧徒清凈肅穆,實在是勤奮盡心。東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寬二尺多,色澤呈黃白色,形狀如海蛤。上面有佛陀走過的印記,長一尺八寸,寬六寸多。在齋戒的日子,玉石上的足印會發出光芒。”昭怙厘就是如今庫車的蘇巴什佛寺。

1986年,敦煌三號橋墓葬出土魏晉時期的玉石枕,現存敦煌博物館。

五代后周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載,唐代時西域龜茲國進貢枕頭一枚,色如瑪瑙,溫潤如玉,制作甚工,枕著它睡覺,則十洲、三島、四海、五湖,盡在夢中,玄宗因立名為“游仙枕”,后來賜給楊國忠。這塊玉可能是若羌黃玉;另在《暖玉鞍》中說:“岐王有玉鞍一面,每至冬月則用之,雖天氣嚴寒,則在此鞍上坐,如溫火之氣。”《開元天寶遺事》與玉相關的章節有《夢玉鶯投懷》:張說母夢見玉鴛入懷,懷孕,后來果然生子,為宰相。

敦煌莫高窟61窟東壁門北側女供養人像中南向第四身女供養人于闐天公主綴飾、項鏈均是上好和田玉。

S.4359敦煌曲子《謁金門·開于闐》:“開于闐,綿綾家家總滿。奉戲(獻)生龍及玉碗,將來百姓看。”唱誦的是公元901年歸義軍打通前往于闐道路之事。在敦煌人看來,打開和于闐交往通道的好處,是于闐的綿綾、良馬及美玉將源源不斷而來。

2014、2015年,我曾到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在距離羅布泊100多公里的灣腰墩發現風凌石等美石;在陽關以西的地方發現墨玉。

上世紀60年代,有人曾在建于5世紀的敦煌北黨城內發現小塊瑪瑙、玉幣、鐵制蛇矛頭和約一指見方“石玻璃”。

至于詩文中所見玉門關的不勝枚舉。玉門關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西部文化意象,而其源頭則可以延伸到古老的玉器崇拜時代。國人摯愛玉門關的深層次原因是潛意識中對玉文化根深蒂固的認同。是為此,玉門關作為建立較早的、名稱沿用時間最長的海關,其內涵在歷史發展中升華為一種文化的象征。

參考文獻

[1] 袁珂.山海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葉舒憲.玉石之路與華夏文明的資源依賴——石峁玉器新發現的歷史重建意義   [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3]臧振.“玉石之路”初探[J].人文雜志,1994年第2期。

[4]巫新華.上昆侖山尋找和田玉 玉石之路考察記[J].文物天地,2002年第7期。

[5]葉舒憲.游動的玉門關——從兔葫蘆沙丘眺望馬鬃山[J].絲綢之路,2014年第19期。

[6]馮玉雷.玉帛文化:中華文明發生的根本動力機核心價值 [J].甘肅社會科學,2016年第4期。


(原文刊載于《百色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作者簡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尋玉訪古到玉門
敦煌玉礦遺址4000年前的“玉石之路”
孤城遙望玉門關
葉舒憲:玉出三危 ——第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簡報
玉澤隴西--齊家文化玉器展(中)
瑞典專家在中國考古,除了周口店外,還發現了珍貴的玉文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考县| 长丰县| 新竹县| 杭锦后旗| 山阳县| 阜南县| 揭东县| 维西| 阜阳市| 什邡市| 阿克苏市| 武平县| 双流县| 晋城| 滕州市| 宁南县| 河津市| 奉贤区| 徐闻县| 昭觉县| 秦安县| 澳门| 阜平县| 武冈市| 平顶山市| 淳化县| 交城县| 杭州市| 洞头县| 达拉特旗| 呼和浩特市| 临安市| 尚义县| 榆中县| 鹤庆县| 静海县| 岢岚县| 天气| 图片| 黑水县| 平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