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特別專題】李永平:媒介接引對文學人類學學科發展的貢獻

中國的文學人類學興起與發展40年以來,全國近二十余家高校成立了“文學人類學”相關研究機構,已產出了非常有影響的學術成果,培養出了一支有影響力的研究隊伍,成立了全國性學術組織,獲得了多項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參與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國家文化建設的戰略性研究工程。回顧該學科新時期近30年走過的歷程,以“文學人類學”相關研究成果為核心的叢書,對中國文學人類學學科體系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明顯的“共生關系”。

首先,第一階段,1985至1988年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推出“外國民間文學理論著作翻譯叢書”,翻譯出版了包括英國弗雷澤《金枝》,馬林諾夫斯基的《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文化論》,日本柳田國男《傳說論》,大林太良《神話學入門》等著作,對文學人類學學科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此基礎上,1987年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了“二十世紀國外文藝學譯叢”8種,其中就包括新時期文學人類學先驅人物的葉舒憲編譯的《神話原型批評》《結構主義神話學》。前者出版后產生了持久的學術影響,成為國內引用率很高的專業入門工具書,對于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文學人類學研究學派起到基礎建設作用。隨后上海、北京、浙江、四川、山東等地出版社先后推出原始文化名著譯叢、人類學譯叢、比較文學叢書和民俗文化叢書,一批本世紀以來的人類學、宗教學和神話學著作相繼漢譯,這大大促進了知識結構的更新換代和學術心態的調整,給新興的文學人類學批評提供了基礎條件。

可以看出,從80年代以來的前十年,文學人類學還只作為一種文學批評方法,處在“學科”誕生的準備階段。

從九十年代初開始,創建“文學人類學”學科的設想被明確提出,一大批人類學學者加入,全方位探討中國文學人類學的理論和實踐問題。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推出了“文藝新學科建設叢書”,出版了包括后來成為中國神話研究經典的《中國神話哲學》在內的著作近10種。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推出了“藝術與人類學叢書”,其中包括葉舒憲的《英雄與太陽:中國上古史詩的原型重構》,方克強的《文學人類學批評》,宋耀良的《藝術家生命向力》等。《英雄與太陽》引言中,葉舒憲首次提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文學人類學學科的設想。[1]從兩套叢書與文學人類學相關的研究可以看出,神話研究是中國文學人類學的邏輯起點。

1991年葉舒憲、蕭兵、陶思炎等中國文學人類學先驅人物齊聚東南大學,希望通過文化人類學新知的視角來重讀上古華夏經典,將傳統經學的格局引向現代文化闡釋的方向。出版家王建輝先生以高超的膽識和學術遠見,在當年學術出版極為困難的條件下,不遺余力,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啟動了一套對后來中國文學人類學學科建設影響極為深遠的叢書——“中國文化的人類學破譯叢書”,陸續出版了蕭兵的《〈楚辭〉的文化破譯》,葉舒憲的《〈詩經〉的文化闡釋》,葉舒憲、蕭兵合著的《〈老子〉的文化解讀》,葉舒憲的《〈莊子〉的文化解析》,臧克和的《〈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王子今的《〈史記〉的文化發掘》,蕭兵的《〈中庸〉的文化闡釋,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合著的《〈山海經〉的文化尋蹤》等8種。

可以說,這套“中國文化的人類學破譯叢書”從全新的角度重新解讀中國上古最重要的典籍,將傳統訓詁-文獻格局引向現代跨文化闡釋的方向,凸顯文化人類學視野對于文本研究的穿透力,在學界引起強烈的反響。

在1996年中國比較文學第五屆年會上,成立了以蕭兵為會長的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標志著中國文學人類學學科進入了自覺的學術理論建設的新階段。這一年在加拿大駐中國大使館王仁強參贊的強力斡旋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推出了“弗萊研究叢書”:《批評之路》、《偉大的代碼》、《諾思洛普·弗萊文論選集》、《弗萊研究:中國與西方》四種。葉舒憲作為編委會成員,叢書中收錄了他以原型批評闡釋國學的《原型與漢字》一文。

1997年陳伯海、董乃斌主持出版的“宏觀文學史叢書”,出版了《高唐神女與維納斯:中西文化中的愛與美主題》(葉舒憲)一書。可以說“宏觀文學史叢書”的出版,反映了80年代中后期文學理論探討對文學觀念的深刻影響。陳伯海、董乃斌在叢書總序中寫到,叢書“更注重于宏觀研究所必備的整體思維條件,也就是不把研究對象孤立和割裂開來看待,卻是視其為有機構成的整體,力求把握其內在的血肉相連的貫通脈絡。” [2]

 從1999年至200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出了“文學人類學論叢”九種:分別是《文學與人類學》(葉舒憲),《文化與文本》(葉舒憲主編),《性別詩學》(葉舒憲主編),《文學與治療》(葉舒憲主編),《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孫紹先),《神話與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的比較研究》(李福清),《神話何為:神圣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呂微),《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吳光正),《神力的語詞:〈圣經〉與文學研究續篇》(諾思洛普·弗萊)。這套叢書開拓了在性別學、比較神話學、精神生態與心理醫學等多種維度的文學人類學研究視野,體現了人類學視野對原有學科知識的整合效果。

2010年葉舒憲出版了國內第一部文學人類學研究生教材《文學人類學教程》,這是對近三十年篳路藍縷的“文學人類學學科”建設的階段性總結。從2011年開始,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又相繼推出大型叢書——“神話學文庫”,共計23種。“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叢書”《文化與符號經濟》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學人類學從上個世紀80年代由神話研究發軔,從活態文學、文明起源、儀式敘事、族群關系等方面研究神話,如今又站在世界性的“新神話主義”文化資本發掘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神話中國”的學術范式轉型的新階段。

書籍出版的周期局限了問題的展開和討論的深入,一些學術期刊紛紛以專欄的形式加入了學術探討和爭鳴。《文藝爭鳴》于1990年推出“方克強的文學人類學批評”和“中國文學與原型批評筆談”兩個欄目;1992年又辟有“葉舒憲的文學人類學研究”專欄。《上海文論》1992年開辟“當代批評理論與方法研究”專欄,首期刊出“文學人類學與原型批評”小輯。

《中國比較文學》也自1992年起增設“神話原型研究”專欄,這些主題集中的學術專欄承前啟后、溝通中外,有效地推動了原型批評的中國化進程。此后《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東方叢刊》《民族藝術》《廣西民族大學學報》《文藝理論與批評》《江西社會科學》《百色學院學報》等學術刊物也陸續開辟專欄或刊發筆談,先后發表了樂黛云、李亦園、方克強、蕭兵、葉舒憲、曹順慶、徐杰舜、戶曉輝、徐新建、彭兆榮、鄭元者、巴莫曲布嫫、莊孔韶、臧克和、程金城、呂微、傅道彬、廖明君等人的理論探討文章。隨著文學人類學理論的不斷推進,該學科的研究團隊逐漸形成。他們從不同角度,展開各具特色的研究,把文學人類學學科建設不斷引入多元的開放的新境界。

總結看來,出版社以“叢書”的形式推介,使得性質相類的圖書以互文的形式傳播,把不同學科背景的人聚攏起來,自覺地形成研究方向。目前文學人類學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首先是以蕭兵、葉舒憲為代表的“多元文化文本”研究,注重“四重證據”法,其特點是顯示出一種傳統國學研究與知識全球化的時代趨勢緊密聯系的,對新觀點、新材料、新視野的開放而富于對話性的包容范式;第二個研究方向以朝戈金、徐新建為代表,研究重心為“文化文本”,即對民族民間口傳文學的再發現,其特點是揭示“文本”之間的呈現與遮蔽、對位與錯位、對話與誤讀等多重張力;第三種研究方向是以李亦園、彭兆榮為代表,研究重心是傳統人類學對民俗與民間文藝的研究,包括儀式展演、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其特點是神話敘事與文學敘事相結合。第四個研究方向是以方克強、程金城等為代表,研究重心是文藝學和文藝理論批評,其特點是正本清源地把握和澄清理論。[3]

文化產業的核心是文化內涵而不是產業。當前在世界范圍內,正發生著一場以文化主導的資本中心在國際范圍內轉移的哥白尼式革命。出版平臺是文化創新、文化產業鏈條上的一級市場。叢書的策劃這個看似簡單的工作背后蘊涵的是出版人對民族文化遺產的濡染程度,對一個時代社會文化思潮的把握向度,考驗的是出版人對文化產業市場的敏銳洞察力。當年正是一批對學術研究執著堅守的出版人,憑著對文藝學、比較文學等新學科建設的責任擔當和遠見卓識,在出版極為困難的情況下,策劃出版了一批批文藝新知“叢書”,為文學人類學的孕育奠定了基礎。

新時期叢書與中國文學人類學學科建設的“共生性”歷史實踐表明:身處文化產業的一級市場的出版業只有把自己置于學術研究、國際文化市場的樞紐位置,自覺地搭建學術團隊、創意團隊、產權交易機制的高效平臺,才能在文化產業鏈條上獲得從容博弈的籌碼。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文學人類學”的早期開拓在一些固守學科樊籬的人看來完全是“旁門左道”,但是以乾嘉學派的考據家法沿波討源,揭橥中國古典文明背后奧秘的學術勇氣,把文學與“治療”“禳災”等儀式現場相聯系的研究方式,“多重證據法”對國學研究的推陳出新,“多民族文學史觀”重繪中國文學地圖的前瞻性理念,獲得了深得文化內涵的那一代出版家的賞識,他們策劃出版叢書,為新時期中國學術和即將到來的以文學人類學為先導的“文化煉金”產業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這一點給今天處于文化創新、文化產業樞紐平臺的出版人以新的啟示,也提出了新的命題。


原文發表于徐新建主編:《文學人類學研究》,2018年總第1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6月。

 

注釋

[1] 葉舒憲:《英雄與太陽:中國上古史詩的原型重構引言》,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第3頁。

[2] 陳伯海、董乃斌:《宏觀文學史叢書總序》,載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中西文化中的愛與美主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3]代云紅:《中國文學人類學基本問題研究》,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76頁。

作者簡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
文學院舉辦杰出校友葉舒憲教授先進事跡座談會
中國神話研究的世紀回眸
【宋亦簫】行走在多學科結合研究古典文明的道路上
葉舒憲與文學人類學研究
寧稼雨 | “中體西用”:關于中國神話文學移位研究的思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格尔木市| 历史| 崇明县| 闸北区| 遵化市| 那坡县| 大同县| 泰州市| 南雄市| 夹江县| 平泉县| 四平市| 永泰县| 三明市| 阿拉善盟| 虹口区| 乌兰察布市| 平乐县| 木兰县| 大连市| 中西区| 洪泽县| 磴口县| 南皮县| 望谟县| 涟源市| 肥东县| 略阳县| 黑水县| 洛宁县| 灌南县| 子长县| 博白县| 岢岚县| 镇坪县| 宣恩县| 丰城市| 土默特右旗| 林芝县| 新丰县| 积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