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馬戰車起源和傳播

輪子的發明


輪子(注意,非搞邪教的那個輪子)被視做人類最古老、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史學家經常把它和火的使用相提并論。輪和軸組合的輪軸是六種簡單機械之一。輪子的發明在人類技術發展史上相當的重要。由輪子衍生的應用如水車、紡車、齒輪等,近代輪子衍生的物品還有螺旋槳、噴射引擎、飛輪、陀螺儀、渦輪機等。

輪子的最早應用之一是用陶輪來制作陶器。現代許多學者認為世界上第一個陶輪是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發明的。蘇美爾人使用陶輪將粘土塑造成所需要形狀的陶器。在美索不達米亞明顯真正被使用過的陶輪,可能出現于公元前3500年以前,或者更早到公元前4000年。幸存下來最古老一件陶輪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29年的石制陶輪,是在蘇美爾城市烏爾被發現的。在同一地區,還找到更早前的用陶輪制作的陶器碎片。但是,歐洲東南部和中國,據稱也可能是陶輪起源地。英語中輪子(Wheel)單詞來源于原始日耳曼語*hwehwlan(意思:環輪)和原始印歐語*kwekwlo(意思:轱轆),這也顯示有英漢輪子語音有同源想象。有專家認為在古印度河谷的哈拉巴(Harappa)和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公元前3500年陶工使用陶輪已經很普遍。也有人認為埃及是陶輪的起源地,在這里公元前3000 年時的轉盤軸被加長,加上了調速輪。在古埃及神話中,據說制陶之神庫奴姆(Khnum)在陶輪上造了第一個人。庫奴姆通常被描繪成人身公羊頭,在頭頂兩側水平延伸出的犄角。在他前面有一個陶輪,上面有正在被制作的裸體陶人。通常旁邊還有伊西斯(對應女媧)或其他神祇給造好的陶人聞安卡生命符號氣息,賦給他們生命。

(古埃及庫奴姆神在陶輪上造人)

車輪的發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與其他技術進步結合在一起,從而產生早期青銅時代。蘇美爾人是車輪的發明者,可能是受到陶輪的啟發。公元前6500-5100哈拉夫文化有時被認為有最早的輪式車輛的描寫,但缺乏直接證據。大約在公元前4500-3300年之間的紅銅時代,這時期蘇美爾人發明了最早的帶轉軸的實心木輪。在公元前第四個千年前半時間的烏克蘭特里波耶文化中發現了動物站在四個輪子上的模型,但沒有證據證明輪子已用在真正的輪車上。類似動物站在輪子上的模型在美洲和中國西周文物上也都有許多發現。第一個輪載工具證據出現于公元前第四個千年下半葉,蘇美爾人發明了最早的輪載工具,最開始是用驢或牛來拉四輪運貨車來運輸笨重貨物。最早用于運輸的輪子就是用實心木頭制作的。這時期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北高加索邁科普文化、烏克蘭特里波耶文化文化等鄰近地區也出現了輪式車輛的證據。在中國,輪式車輛是在公元前1200年伴隨馬拉戰車一起出現的,也有爭議說出現時間應該更早點,即在公元前2000-1700年左右。而中國典籍記載輪車出現時間更早,且有矛盾的兩種說法,傳說軒轅黃帝把木頭插在圓輪子中央,使它運轉,因而制造成車輛,故號軒轅氏,黃帝制指南車戰勝了蚩尤;《左傳》《世本》等提到車是夏代初年的奚仲發明的。

  • 《漢書》載:“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太平御覽》記載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九戰九不勝。《古今注》云:“黃帝與尤戰于涿鹿之野,尤作大霧,軍士皆迷,故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尤而即帝位。”

  • 《世本·作篇》:“奚仲作車。”《說文》訓詁“車”字:“車,輿輪之總名,夏后時奚仲所造。”

蘇美爾人發明四輪驢車


蘇美爾人發明的驢拉四輪車在“烏爾軍旗”文物上被很好地描繪了下來。烏爾軍旗(The Standard of Ur)是蘇美爾文明諸遺址中最著名也是最激動人心的一件出土文物,被公認為是兩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烏爾城歷經三個王朝,出土的墓穴及其隨葬物相當豐富。烏爾軍旗出土于烏爾城第779號墓,這是最大的皇家陵墓之一,其墓葬時間為早期王朝時期,大約有4600年歷史。挖掘時該物品位于墓葬中一個殉人的肩膀上,因為這個原因,挖掘者伍利(Woolley)稱其為“軍旗”。盡管它被發掘者認為是旗幟,但它最初的制作目的仍舊是個迷。有人認為這是一件樂器的組成部分,因為其中間是空的,有擴音的效果。烏爾軍旗兩塊鑲飾板全是用貝殼、閃綠石、粉紅色的寶石、天青石與石灰石在瀝青為底的板上(可能是木板)鑲拼出來的藝術品,通過精心鑲嵌的馬賽克在兩面分別呈現了戰爭與和平兩幅不同的精美畫面場景,所以一位法國考古學家稱它是戰爭與和平之旗。在長約40厘米、高約18厘米的有限空間里,容納了超過100個人物與動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繪出蘇美爾人的生活,仿如一件微型的《清明上河圖》。最初發現的時間為上世紀 20 年代,現以一副重新搭建的框架來承載,它正在以修復的形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展出。

烏爾軍旗裝飾板的正面描繪的是戰爭情節,上下共劃分三層:最下層是表現應用戰車戰斗場景。裝飾有四輪戰車,車前方箱子放梭鏢,后面是駕駛手,最后面是投手士兵。每輛車由四頭驢拉著。右邊第一輛戰車正策馬奔馳,前三輛戰車下都有倒下的敵人,投手士兵正手握梭鏢做投射狀。可見蘇美爾人主要是把驢拉四輪車當作運載和投射梭鏢的平臺。

(烏爾軍旗局部,距今4600年前)

中間一層表現步兵戰斗場景,左邊是整齊的蘇美爾士兵,頭戴盔(實際頭盔樣品在該墓中也有出土),身批皮斗篷,腰配劍,右邊表現被戰敗的衣不蔽體敵人。中間還有手持短矛士兵正在與敵人搏斗場景。最上一層,中央是烏爾王,他身后有三個拿武器的保鏢跟隨,在其后是國王的馬車。他手拿一件權杖似東西,正在對左邊被俘虜的戰俘說些什么。

(烏爾軍旗表現戰爭的裝飾面板)

烏爾軍旗裝飾板的另一面則描寫了慶功宴的場面(又稱為和平一面)。最上層是國王與眾臣們相對而坐,在舉杯歡飲,最右邊是手拿豎琴或箜篌的樂手和女歌手。中間和下面兩層是描繪運載戰利品的場景,有的在驅趕牛羊,有的在馱運貨物,隊列很長,整個隊伍在陸續地往王宮進發。

(烏爾軍旗表現和平的裝飾面板)

在拉格什國王恩納圖姆的“禿鷲碑”(Stele of the Vultures)上,也出現了戰車的描寫,描繪了拉格什對其鄰居溫馬(Umma)的戰爭。國王站在戰車上手持長矛,戰車前面箱子里也放許多投梭。戰車后面是抗著長矛的方陣士兵。

(拉格什禿鷲碑細節,距今約4500-4400年前)

美洲地區輪子使用


有很多中國人一直相信美洲土著人從未發展出青銅文明和輪子,這是偏見造成的謠言(在巨嬰國的某些巨嬰眼中,全世界古文明都是偽造的)。美洲地區發展出了先進的冶金術,并且一定程度上也使用輪子,這是實際情況。在一個英文網站上標題為“瑪雅人知道輪子”(The Mayans knew the wheel)文中說到:圍繞瑪雅人的許多印象是不正確的。一個著名的謠言是說瑪雅人沒有輪子,這是一個錯誤觀念。因為瑪雅人制造的許多輪子物體被發現了。發現的瑪雅人輪子實物較多的是:一個動物站在兩軸四輪架構上的陶器造型。動物站在四個輪子上的模型在美索不達米亞和烏克蘭特里波耶文化中也有發現。這些模型通常被認為是兒童玩具,盡管如此,它還是傳達了物體可以用輪子拉動的想法。維基輪子專題網頁中則聲稱輪子是在“新世界(指美洲)”被獨立發明出來的。雖然在歐洲人接觸之前,在美洲并沒有大規模使用輪子,但是在墨西哥考古遺址中發現了許多被認為是兒童玩具的小輪子工藝品,有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又一篇英文網站文章“前哥倫布的輪子”(Pre-Columbianwheels)中寫道:“印第安人真的沒有輪子嗎?當然他們確實是有輪子!” 這篇文章總結說:“根據前哥倫布時代廣泛傳播的輪子證據,非常可能前哥倫布時代的美洲土著人使用輪子到一定的程度,特別地瑪雅人確實用輪子用來運輸。甚至非常可能他們已經會使用滑輪類簡單機械。”至于印第安人的太陽輪和日歷輪更是常見。

(前哥倫布時代美洲輪子圖像)

有許多公開的資料承認印第安人有輪子甚至馬車的概念,但是只用在小孩玩具上。美洲的印第安人知道在滾木上拖船,也使用紡輪,又有滾鐵環之戲。不過印第安人并沒有把輪子大量用于實際應用可能也是實情。很多人討論象奧爾梅克這樣先進的文明,他們知道輪子,如果不知道把輪子用于實際用途簡直是不可想象的!究其原因,人們一般認為有以下:

  • 畜力制約:在美洲大規模開發輪子的主要障礙是沒有馴化的大型動物,它們可以用來拉動輪式馬車。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美洲野牛是美洲最接近的動物,但很難被馴養。有好幾種馬在12000年前新仙女木事件時滅絕了。美洲駝是西半球唯一被馴化的大型動物,但身體不適合當一種牽引動物來拉動輪式交通工具。

  • 環境制約:中美洲和南美地區多山地和森林,甚至沙漠,使得輪車沒有多少實用價值。雖然他們修建了許多道路。再如愛斯基摩人,他們生活在冰天雪地中,不但沒有合適道路,連木材也缺乏。車輪顯然沒法在這種環境中出現,而雪橇卻適合。

  • 文化觀念制約:有一種說法,說瑪雅人的觀念中就認為輪子會帶來戰爭,所以不用輪子。古埃及人也是在很長時間沒有使用輪子和馬車,而用船沿尼羅河運輸。直到喜克索斯人駕駛二輪戰車侵入埃及,埃及人才開始利用二輪戰車進行反擊戰爭。在世界其它地區,輪子最先也不是以運輸工具的面目出現的。從公元前2900年的一座匈牙利墓穴中出土的車形陶杯和世界其它地區的文物顯示,有輪車輛最早只在儀式和禮儀場合使用。除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幾乎沒有使用車輪,直到十九世紀,但隨著歐洲人的到來,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

馬的馴化


馬是什么時候和怎樣被馴化,還在爭論中。關于使用馬最明確的證據是從公元前2000年戰車(Chariot)墓中發現的。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馬是在歐亞大草原被馴養的假設,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也有觀點認為馬可能最早也是在中東地區被馴化的。考古證據表明馬馴化的早期階段可能在公元前4800-前4400年就已經開始,對應美索不達米亞歐貝德時期。博泰文化Botai culture3700-3100BC)的最近發現表明,在哈薩克斯坦阿克莫拉州博泰聚落遺址是最早馴化馬的位置。博泰遺址沒有牛和羊的骨頭,被馴化動物骨頭只有馬和狗。其他研究者爭論認為,博泰馬是野馬,博泰人是狩獵野馬作為食物。博泰馬沒有被馴化的骨骼證據。在公元前3500-3000年前,馬骨頻繁出現在超出歐亞草原野馬分布中心的考古地點,如高加索和歐洲中部。在北高加索,邁科普文化(Maikop culture)聚落,公元前3300年的墓葬中包含馬骨和馬的形象。這些地區的馬的證據以前很少,而且隨著數量的增加,較大的動物也開始出現在馬的遺骸中。這個馬的擴張范圍與博泰文化同時代。有跡象表明,馬被圈養和被騎。這并不一定意味著馬最初是在大草原上馴養的,但草原上的馬獵人肯定比任何其他地區的人都更喜歡追捕野馬。不管馴化的具體日期是什么,馬的使用在歐亞大陸迅速傳播,用于運輸、農業工作和戰爭。關于馬馴化理論也有兩種,單一起源理論認為,馬馴化只發生一次,之后所有的品種都是通過選擇性育種產生的。多個原始馬類型理論認為現代馬的祖先有多個原始類型,意味著可能發生過多次馴化。盡管馬馴化在很短的時間內廣泛傳播,但馴化仍有可能始于一種單一的文化,即通過技術和育種。這是可能的。

馬出現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最早證據時間是在阿卡德時期(2300-2100BC)。馬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蘇美爾文獻中是在烏爾第三王朝時期(2100-2000BC)。馬被大量進口到美索不達米亞是在二輪戰車出現并與馬進行了連接后。馬被進一步擴散到中東低地和中國西北地區,也發生在2000BC,顯然也是與二輪戰車一起出現的。在2000-1600BC齊家和四壩文化遺址開始大量出現馬骨。齊家文化與歐亞草原文化的接觸,正如在青銅時代晚期的齊家和歐亞草原冶金相似。

輻條式車輪發明和馬戰車出現


輻條式車輪是對實心木輪的改進。早期的輪子是簡單的木制圓盤,輪軸有個孔。一些最早的輪子是用樹干的水平切片制成的。由于木材結構不均勻,由樹干的水平切片制成的輪子往往比用圓形木板制成的輪子差。輻條的發明讓人們可以生產更輕、更快的車輛。在印度河谷及北印度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找到有粘土制成的玩具輪,上面有一些線條曾被認為就是輻條,在印章圖案中也找到一個像是有輻條輪子的圖案,這些是在公元前3000到前2500的產物。目前已知最早的輻條式車輪實體是在安德羅諾沃文化Andronovo culture),約在青銅時代中期,大約公元前2000年。不久之后,高加索地區一些文化開始使用馬,之后的三個世紀用馬替代驢拉的輕便雙輪戰車(chariot)出現,其中的輪子都是有輻條的。圖是維基用戶Dbachmann制作的,顯示安德羅諾沃文化的大致最大范圍,暗紅色區域表示形成中的辛塔什塔-彼得羅夫卡文化(Sintashta-Petrovka culture)。發現最早輻條輪式戰車是在圖中紫色區域。鄰近和重疊的文化(阿凡納謝沃文化、斯魯納文化BMAC)用綠色區域表示。

(最古老的輻輪式戰車發現地區,維基圖片,Dbachmann

允許建造輕型馬車的關鍵發明是輻條輪。輻條式二輪輕便戰車是從蘇美爾人四輪車發展而來。驢拉輪車大約于公元前3000年起源于美索不達米亞,對車輛用于戰爭的最早記載出現于大約公元前2600年蘇美爾城邦烏爾的遺物(烏爾軍旗)上,這些重型馬車的輪子為實心木輪,覆蓋有毛皮,盡管有時除了車手外還載有長矛手,但可能用于軍事運輸,而非直接的戰斗車輛。蘇美爾人也有較輕的雙輪馬車,四馬拉動,但輪子仍然是實心的。使用輻條的輪子直到公元前第二個千年中期才在美索不達米亞出現。已知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馬戰車出自大約公元前2000年的安德羅諾沃文化(今俄國和哈薩克斯坦一帶)的車葬坑,該文化至少部分源自更早的顏那亞文化(Yamna)。但有些學者認為馬拉戰車很可能是公元前2千紀古代近東的產物。馬戰車被軍隊用作交通工具或移動射箭平臺,用于狩獵或比賽,而且是許多古代人們方便快捷的旅行方式。許多國家,如古埃及、古希臘、波斯以及中國的商朝、周朝,都以戰車兵為重要的軍事兵種,駕車也成為一種貴族階層的專門技藝。此外馬戰車也充作賽車與座車之用,成為常見的貴族運輸工具。直到騎兵興起后,馬戰車才逐漸被取代。

馬戰車的傳播


英語中的馬戰車詞“Chariot”來源于拉丁詞“Carrus”,它與英語中車“Car”一樣,與漢字“車[chē]”的發音也存在同源現象。圖為維基用戶Dbachmann制作的輻條式二輪戰車(Chariot)傳播大致歷史地圖。這張地圖結合了各種類型的信息,歷史的和考古的。所給出的“等時線”不應被認為是粗略的近似,或多或少需要一個世紀。在后來的印歐移民中,騎兵和戰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他們能夠迅速行動,輕松擊敗任何遇到的人。

(輻條輪式戰車擴散的大致歷史地圖,維基圖片,Dbachmann)

  • 紅色區域:公元前2000年,已知最早的輻條輪式戰車出現地區(辛塔什塔-彼得羅夫卡文化,Sintashta-Petrovka)。在古印度河谷哈拉巴文明出現牛拉的輪式車輛。

  • 橘黃色區域:公元前1900年,安德羅諾沃(Andronovo culture)文化的范圍,從早期的辛塔什塔-彼得羅夫卡文化期擴展,技術在這一領域的傳播不會受到阻礙,而且實際上是瞬間的。

  • 黃色區域:公元前1800年,大草原和中亞半荒漠的區域,與當時的早期印度-伊朗移民范圍大致相同。請注意,早期的戰車例子早在大約這個時候就出現在安納托利亞。

  • 淡綠色區域:公元前1700年,詳細范圍未知,超過大草原的早期擴散。

  • 綠色/青色區域:公元前1600 - 1200年,美索不達米亞加喜特王朝時期,戰車在古代近東上升到重要地位。在這個時期,戰車已經傳入中國北部,也可能傳入旁遮普(Punjab)和恒河平原(梨俱吠陀時期),以及北歐地區。在丹麥發現的北歐青銅時代人工制品:特倫霍姆太陽戰車(Trundholm sun chariot),一尊馬的青銅雕像和一個大的青銅盤,放置在裝有六個有輪輻輪子的裝置上。它現在收藏在哥本哈根的丹麥國家博物館收藏。這個時期的戰車傳播被認為是青銅時代晚期技術的一部分。

  • 藍色區域:公元前1000-500年,鐵器時代的戰車被凱爾特人移民傳播到歐洲西部。

輻條輪式戰車可能在公元前1800-1650年前后傳入中東地區,并改變了中東地區政治格局和以后歷史的發展走向。

  • 古近東對馬戰車作戰的最早記載可能是赫梯語阿尼塔文獻(公元前18世紀),該文獻提到了在圍困Salatiwara時有40隊的馬。但其記載的是“隊”,并未明確提及“車”。而赫梯帝國第一次明確記載馬戰車是公元前17世紀。

  • 大約公元前1650年前后,喜克索斯人駕駛輻條式馬戰車侵入埃及,埃及人學會并發展了馬拉戰車技術,驅逐了喜克索斯人,隨后對西亞地區展開軍事反攻。埃及人還創造了馬戰車象形文字符號。埃及新王國時期,出現大量彩繪壁畫、浮雕等描繪法老站在馬拉車上進行戰爭或狩獵場景。在公元前1457年4月16日,有古代拿破侖之稱的第十八王朝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率軍隊進入巴列斯坦和敘利亞,與黎凡特地區的卡迭石國王組織的“反埃及同盟”在麥吉多會戰,這場戰役也成為有史以來詳細記錄下戰斗細節的戰役。埃及和迦南的軍隊估計都有1000輛雙輪戰車和1萬名步兵。根據卡爾納克神廟的記錄,勝利的埃及軍隊帶回340名俘虜、2041匹母馬、191匹小馬駒、6匹種馬、924輛戰車、200套盔甲、502張弓、1929頭牛、22400只羊,以及麥吉多國王的皇家盔甲、戰車和帳篷桿。為與赫梯爭霸中東,新王國時期的埃及人與赫梯人爆發了幾次大規模的戰車戰役。約前1274年5月底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與赫梯國王穆瓦塔里二世(Muwatalli II)在奧龍特斯河(Orontes River)邊的卡迭石會戰,此戰可能是史上發生過的最大一次二輪戰車(Chariot)戰役,雙方有5000-6000輛戰車參戰,雙方參戰兵力共約4萬人。赫梯戰車乘員有三人,埃及戰車乘員只有兩人。此戰過后,埃及更加輕便戰車成了中東地區發展戰車追求方向。

  • 公元前第一個千年中期,波斯繼埃蘭之后崛起,波斯人可能首先使用四馬拉動的戰車,開始了對整個中東地區的第一次大規模征服。

(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圖坦卡蒙墓葬出土木箱子上的繪畫,開羅埃及博物館)

(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攻擊赫梯城堡Dapur)

(盧克索神廟卡迭石戰役浮雕描繪)

據傳中國早在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就已經開始使用戰車了。據《呂氏春秋》(成書于戰國末年)記載:商湯滅夏,戰于鳴條時,軍中就有七十乘戰車。《發現夏朝》認為這是周人把喜克索人使用馬戰車入侵埃及的場面作為偽造“商湯滅夏”的材料了。在商代晚期的一些遺址中,已經發現戰車的痕跡。據相關史料和考古發現,商晚期的戰車,是馬拖駕的木制車輛,車上或車旁放有兵器。甲骨文中也有不少用車的記載。周朝時,車戰興盛,武王克殷時,周武王軍隊主力是“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而諸侯兵會于牧野者,有車四千乘之多。安裝在輪子上帶有鋸齒形青銅刀刃的戰車也從周時期的中國古代遺址發掘出來。

(晉南晉侯墓地博物館修復的馬戰車,筆者自拍)

春秋戰國時期,是馬戰車在中國使用繁盛時期。隨戰爭規模的擴大,因此也有了后來的“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之稱。車兵是和步兵混編的。在春秋初期,稱擁有一乘一般指擁有三十人的軍隊,而春秋末期則一般指七十五人。所以“千乘之國”根據時期不同指國家軍隊數量達到2500075000人。西漢初期亦有編制戰車兵,直到西漢中期(漢武帝在位期間)因戰爭地形受限嚴重(戰車需要在平原才能發揮作用)才完全被騎兵取代。

(秦國戰車兵,網絡圖)

(河北安平縣東漢時期壁畫,地主和隨從。國家博物館,北京)

凱爾特人的戰車在輪子外包覆一圈的鐵,大約是在公元前一千年時候的事。輻條式車輪后來的使用沒有太大的變化,一直到1870年代的鋼絲胎及輪胎的出現,才有了新的變化。在公元1世紀,戰車失去了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但是戰車比賽在君士坦丁堡一直持續到6世紀。

刀輪戰車


在印度古老吠陀經《梨俱吠陀》中經常提及馬拉戰車。在梨俱吠陀諸神中,烏莎斯乘戰車,而阿耆尼在諸神與人之間充當信使。約前600年—約前300年,印度進入列國時代,其前承印度吠陀時代(吠陀時代之前是哈拉巴時代)。這時期主要是十六大國并立爭霸,這些大國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北部的印度河-恒河平原。摩揭陀國(Magadha)被認為是古印度的十六個“偉大的國家”之一。公元前600年吠陀文獻中就記載了摩揭陀國的存在,王國的核心是恒河以南的比哈爾邦。摩揭陀國在耆那教和佛教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耆那教和佛教文獻中,人們經常提到古代的摩揭陀王國。在《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和《古書》中也有提到。印度歷史上最重要的兩個帝國,孔雀帝國(Maurya Empire)和笈多帝國(Gupta Empire),都起源于摩揭陀王國。它們見證了古代印度科學、數學、天文學、宗教和哲學的進步,被認為是印度的黃金時代。(巨嬰國的巨嬰們認為根本沒有古印度文明存在)。摩揭陀國實力最強,經訶黎、幼龍、難陀、孔雀四個王朝的發展與擴張,最后由孔雀王朝在公元前4世紀末統一了印度大部,結束了印度列國時代。列國時代是印度文化重要的發展時期,宗教與哲學蓬勃發展,劇烈的社會動蕩伴隨著一場沙門思潮,誕生了許多重要的思想家,有佛教的創始人悉達多·喬達摩和耆那教的創始人伐達摩那,這一時代也被佛教稱為“佛陀時代”。婆羅米文出現于此時代,成為南亞和東南亞文字的來源。

(公元前6-4世紀摩羯陀帝國的擴張)

達拉蘇拉姆(Darasuram)是印度東南部泰米爾納德邦坦賈維爾的一個小鎮。該鎮以公元十二世紀的拉賈拉賈二世(Rajaraja Chola II)建造的阿拉瓦斯瓦寺(Airavateswara)而聞名。該廟是公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紀念碑。在這個寺廟里,雕刻有精美細節的馬拉戰車。(巨嬰國的巨嬰們,就用你們現在的技術來偽造一個這樣遺址給大家看看可好?)

(印度達拉蘇姆寺廟的馬拉戰車)

公元前475年左右,摩揭陀王國的國王阿阇世(Ajatashatru)發明了刀輪戰車(Scythed chariot),有鋒利的鐮刀形的刀刃作為武器,掛在車軸的兩端,在戰車的兩側水平延伸出一米。波斯的刀輪戰車,大約是在公元467年到前458年左右,從印度傳入波斯的,隨即被投入到波希戰爭中。

(波斯鐮刀戰車)

公元前331101日,馬其頓與波斯之間爆發了第三場決定性的高加米拉戰役。高加米拉的確切位置未有定論,有人認為在今伊拉克摩蘇爾以東。有關高加米拉戰役資料可以參見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等希臘文獻,當時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用50200輛刀輪戰車來對付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重步兵。亞歷山大則率步兵4萬、騎兵7000趕來迎戰。拂曉決戰開始。亞歷山大令其右翼斜向楔入,波斯左翼騎兵迂回迎擊遠征軍右翼,先勝后敗。波斯大多數戰車尚未接近目標,就被馬其頓標槍手消滅,有些則被馬其頓士兵抓住韁繩,把馭手從車里揪下來殺死。個別沖入馬其頓陣線的刀輪戰車,因為馬其頓士兵迅速散開,沒有構成任何威脅。亞歷山大率騎兵直接插入敵軍左翼的缺口,直撲大流士三世的指揮營。大流士三世以為敗局已定,再度逃跑,波斯軍頓時群龍無首,全線潰敗。波斯軍損失超過10萬人,馬其頓遠征軍則僅以數百人的代價贏得了這場重要戰役。大流士三世在逃跑的途中被部將貝蘇斯刺殺,其之前的領土疆域的大部分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高加米拉戰役中,亞歷山大徹底摧毀了波斯的軍事力量,注定了波斯帝國的滅亡。圖是法國藝術家安德烈·卡斯泰因(Andre Castaigne1898-1899)創作的畫作,描繪波斯和希臘人之間的高加米拉戰役。

(高加米拉戰役,波斯刀輪戰車沖鋒)

這種刀輪戰車也傳進了中國。華北出土了不少類似的帶長刃車轂,時間約為戰國中后期,與波斯的刀輪戰車不僅形制很相似,使用時間也相同(一開始,考古專家們以為找到了中國古代又一發明)。刀輪戰車并非毫無用處,這種大殺器用來橫沖直撞那些以遠射為主的輕步兵隊伍時特別有效,但這種軸向帶刀的戰車恰恰是馬戰車的克星。《左傳》、《周禮》等古籍解釋:戰車時代,兩車相遇,必須錯開,才能在側面交戰,距離長用弓箭,距離短用刀矛劍戟等近身肉搏。此時,側向帶刀或裝上矛頭的戰車就能發揮作用,能夠砍斷對方戰馬的腿,并攻擊對方車輪破壞其車軸和幅條。同時阻止對方的步兵從近距離攻擊己方輪車。當交戰雙方都使用刀輪戰車時,結果雙方馬戰車都被廢掉而變得毫無用處。筆者還在電視上看過一部印度電影,里面的刀輪戰車在馬的前方還裝有一個前導輪子,上面裝有水平旋轉刀具。馬戰車一沖鋒,前方刀輪轉動所向披靡。但這種戰車過長,不容易轉彎,易翻車,很容易被迂回攻擊。高加米拉戰役證明刀輪戰車面對重裝步兵時也并未占到便宜。刀輪戰車出現后不過百余年,橫行沙場上千年的戰車便基本上在全世界退出了歷史舞臺。戰車時代結束了,騎兵時代來臨。

(影視劇中中國版刀輪戰車,網絡圖)


討論:商周戰車來源

筆者在《發現夏朝》一書中,認為先商人群大約是在埃及古王國末期離開埃及,首先遷徙到古印度河谷,這個時期馬戰車還未出現。但哈拉帕時期古印度河谷已經出現牛拉的輪車。北方雅利安人駕駛馬拉戰車侵入古印度河谷之后,先商人群東遷并進入中國西南,但中國南方地區一直未發現商和西周早期的馬戰車蹤跡,因此這時候商人還沒有掌握馬戰車資源和技術,雖然可能目睹過。從考古跡象看,馬戰車是從西北傳進中原的。殷墟中出土了馬戰車,大概率是由斯基泰人(或其他中東族群)帶來傳入。據消息傳,殷墟中人骨有大量的Y-R系單倍群人骨。《發現夏朝》認為殷人和商人來源不同。商人是古埃及人一支,而殷人大概率來自于美索不達米亞,殷商在古印度河谷實現融合。也有其他網友認為中東地區其他族群如參與摧毀蘇美爾烏爾第三王朝的游牧民族古提人走西北路線進入到了中原。相比于商笨拙的馬戰車相比,周人的馬戰車更加輕便并用于實戰,類似古埃及馬戰車。《發現夏朝》認為周人馬戰車是直接從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輕便馬戰車傳入并發展的。

(注:本文部分內容取自待出版《鷹蛇之夏·共命之鳥》)

更多參考:

古埃及的航海術

古埃及的青銅器與中國青銅技術由來

狗的起源和中國創世神話起源

古埃及紙草紙在中國考古的發現

端正夏商周史觀:三晉之源紀行

《發現夏朝》之商人遷徙再猜想 ——《發現夏朝-鷹蛇之夏精華本》讀后感

國新辦:承認青銅文明西來、回避炎黃華夏5000年文明歷史的背后

請你來回答“西方人偽造古埃及”幾個問題

【后夏風云連載1】卡迭石之戰與埃及重建霸權

【后夏風云連載3】西王母與周穆王記載推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老外專家成功復制中國古代戰車:這是當時全球最好的戰車!
外國人竟再造中國古代戰車,驚嘆中國古人智慧領先世界
秦軍到底有多高的水平
上車,今天帶你開全網最快的車!
蘭臺說史·秦軍到底有多高的水平?
簡明人類發展史:幾百萬年,都在這里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县| 漾濞| 灵石县| 西充县| 晋中市| 双桥区| 长宁区| 柞水县| 娄底市| 禄劝| 宁化县| 延川县| 鸡西市| 蚌埠市| 朝阳市| 西畴县| 朔州市| 峨山| 岳池县| 柳河县| 靖远县| 开原市| 库尔勒市| 余干县| 长岛县| 中牟县| 儋州市| 田东县| 平山县| 万全县| 图片| 图木舒克市| 扶绥县| 逊克县| 鄂尔多斯市| 弥勒县| 永春县| 乌什县| 余庆县| 鱼台县| 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