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考研專屬復習、瞎掰干貨平臺
教育學原理
中外教育史
教育心理學
研究方法論
社會規范學習的含義品德的形成過程與培養
第 9 章
社會規范學習與品德發展
這一章的內容,我們可以從社會規范學習與品德發展的實質;社會規范學習的心理過程;品德的形成過程與培養;品德不良的矯正
社會規范學習與品德發展的實質
社會規范學習的含義 個體接受社會規范,內化社會價值,將規范所確定的外在于主體的行為要求轉化為主體內在的行為需要,從而建構主體內部的社會行為調節機制的過程。
品德發展的實質 品德又叫德性,即個人的道德面貌,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反應,是個人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范行動表現出來的較穩定的特征,是個體社會行為的內在調節機制。
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在一定的社會與教育環境中習得的
經歷著外在準則規范不斷內化和內在觀念外顯的復雜過程,是在內部矛盾推動下,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品德是性格的一個方面,是個體性格形成的社會定向過程。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評價意義的核心。
品德發展是知、情、意、行協調發展的過程。
社會規范學習的心理過程
社會規范的依從規范內化的初級階段,也是進一步內化的基礎。 特點:雖然遵從依從規范行為,但認識不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被動性、不穩定性、工具性、情境性,可能出于自愿可能是被迫的。 遵從學習的條件表現為
從眾:個體特征;群體特征
服從:直接、間接的外在壓力
社會規范的認同
規范內化的深入階段 指主體在認識、情感、行為上對規范趨于一致,從而產生自愿對規范的遵從現象。
特點:認同的自覺性、主動性、穩定性(對規范的認識還有不足)
影響:認同是隨著榜樣的敬慕發生的,因為仰慕榜樣而接受榜樣行為所代表的社會規范。
社會規范的內化 最高階段(信奉)
指個體對社會規范及其價值原則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持有積極的情感體驗,使之成為自己的一種信念, 與原有的價值觀念一體化,確立了規范的動機系統,執行規范的監控系統。
特點:高度的自覺性、自主性、堅定性,行為由自己的信念所驅動
標志:外在的社會要求到主體的內在需要,形成了穩定的品德。
品德的形成過程與培養
品德心理的結構 道德認知: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
道德情感: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現實所產生的情感體驗,道德情感與道德認知往往結合在一起構成人的道德動機;
道德行為:是道德動機的具體表現,是衡量道德品質的客觀標志。
道德認知的形成與培養
道德認知——道德觀念,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包括道德的概念、命題、規則。
皮亞杰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皮亞杰在大量研究后指出兒童道德發展具有一條總的規律,這條規律是從他律到自律。兒童的道德發 展有一個有序列、和邏輯的模式。這方面的發展植根于以邏輯思維的出現為特征的階段中,道德發展具有年齡特征。
他律階段(4-8 歲)這一階段的兒童對外在權威表現出絕對尊敬和順從的愿望。他們認為服從、聽話就是好孩子,否則就是錯的,是壞孩子。另外一個表現是對規則本身的尊敬和順從,即把成人規定的準則,看成是固定不變的。 這個階段的兒童對行為的判斷是根據客觀的效果,而不考慮主觀動機。
自律階段(8-12 歲)又稱自律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已不把規則看成是不可改變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間的共同約定,是可以改變的。他們已經認識到同伴間的社會關系,認識到應尊重共同約定的規則。對他們來說,規則已經具 有一種保證相互行動、相互取予的可逆特征。同伴間可逆關系的出現表明兒童的思維已從自我中心解脫出 來,認識到規則只是在維護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傾向于自覺地遵守,因而導致一定程度的自律。這標志著 兒童道德認識開始形成。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描述了個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是如何進行道德問題推理的。主張品德發展具有從低到高的六個階段(前習俗;習俗;后習俗階段)
水平一:前習俗水平(0-9 歲) 該水平的特點是:個體還沒有內在的道德標準,而是取決于外在的要求。他們用來作為道德判斷的基準取決于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及其與自身的利害關系。
階段 1:服從與懲罰取向:服從權威,逃避懲罰
階段 2:相對功利取向:以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來判斷行為的好壞
水平二:習俗水平(9-20 歲) 該水平的特點是:個體能按照家庭、集體或國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認為這本身就是有價值的,而不大理會這些行為的直接后果。這時他們能夠從社會成員的角度來思考道德問題,了解、認識社會行為規 范,并遵守執行這些規范。
階段 3:尋求認可取向:尋求認可,以求獲得贊揚和良好人際關系
階段 4:遵從法規取向:維護權威和遵守社會秩序:規則不可改變。
水平三:后習俗水平(20 歲以后) 該水平的主要特點是:個體努力在脫離掌握原則的集團或個人的權威,并不把自己和這種集團視為一體,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則和良心為行為的基本準則。想到人類的正義和個人的尊嚴,其道德判斷超出世 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準。
階段 5:社會契約取向:法律的人為性
階段 6:普遍倫理取向:遵從社會標準也遵從內化的理想,決策的依據是抽象的原則,如公正、平等等。
道德情感的形成與培養 道德情感——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引起的一種內在體驗。伴隨著道德觀念并滲透到道德行為中。比如移情、自我作用、懲罰、內疚等。當與道德觀念相伴隨的道德情感成為推動個人產生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時,就成了道德動機。教師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應注意:
提高道德認知水平,豐富學生道德觀念,并且使這種觀念與一定的情緒體驗聯系起來
要重視通過美育來培養道德情感(藝術、文藝等)
提供榜樣的具體形象和生動事例,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培養學生如何調控情緒,消除學生的情緒障礙,激發和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
道德行為的形成與培養
道德行為是實現道德動機的手段,是道德認識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標志和具體表現。 班都拉模仿學習及其經典實驗:兒童的道德定向表現出個體差異,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社會學習和不同的成人及同輩榜樣的影響造成的。 作用:是社會、教育者要求個人達到的目標,體現了人類行為的高度復雜性,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培養:
增強道德意志(道德認識的能動作用,是支配行為的力量),抵制誘惑。適當的強化。 榜樣的選擇。 促進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消除壞的習慣 注意增強道德意志,抵制誘惑。
品德不良的矯正
品德不良的含義與類型 品德不良——個體具有的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品質,經常發生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為或出現道德過錯,甚至輕微犯罪行為。從不同的方面分類有不同的類型。
出現的原因:道德認知方面的不良行為;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方面的不良行為
程度的嚴重:不良品德行為;過錯行為
表現類型:頑固型;隨流型;懺悔型;沖動型
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 客觀原因:
家庭原因:家庭的不良教育與不良環境的影響;
社會原因:社會環境中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
學校原因:學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響;
主觀原因(內部心理因素)
中小學生共同的心理特點:未定型,可塑性大,自我意識差,想獨立又樂意結群,重感情易激動。
不良心理特點:
A 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信念
B 明顯的情緒反應
C 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強
D 不良行為習慣的作用
E 不健康的個人需要
品德不良的糾正與教育
1.培養深厚的師生感情,消除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
2.培養正確的道德觀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3.保護和利用學生的自尊心,培養集體榮譽感;
4.鍛煉同不良誘因斗爭的意志力,鞏固新的行為習慣;
5.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