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考研專屬復習、瞎掰干貨平臺
教育學原理
中外教育史
教育心理學
研究方法論
心理健康的內涵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第 10 章
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這一章的內容,我們可以從心理健康的內涵;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心理健康的內涵
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表現為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心理健康的六大標準
對現實的有效知覺
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
自我調控能力
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
人格結構的穩定與協調
生活熱情與工作高效率 把握標準時需要注意:
兼顧內部協調與外部適應
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對性
心理健康既是過程,也是狀態
社會評價會影響心理健康
小學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
兒童多動綜合癥
學習困難綜合癥
兒童過度焦慮反應
兒童厭學癥
兒童強迫行為
學校恐怖癥
中學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
焦慮癥
抑郁癥
強迫癥
恐怖癥
人格障礙和人格缺陷
學??植腊Y
性偏差
進食障礙
睡眠障礙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各有關心理教 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心理輔導的目標
基礎目標:防止心理疾病,增進心理健康;
基本目標:優化心理素質、促進全面發展;
終極目標:開發心理潛能,達到自我實現。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自我意識的教育與輔導(自我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完善) 人際關系的教育與輔導(師生、同伴、親子、異性) 學業發展的教育與輔導(學習動機、策略、考試焦慮) 生活適應的教育與輔導(情緒、休閑、消費、職業)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專題訓練
心理素質專題訓練過程一般由“判斷鑒別——訓練策略——反思體驗”三個彼此銜接的基本環節構成。
判斷鑒別。是通過多種形式的心理檢測和評估,讓學生了解自己某方面心理素質發展的現狀,自己是否具有該方面健全的心理素質,以此引起學生的認同感或缺失感,喚起情感共鳴或震撼,激活心理能量,思 考問題根源。
策略訓練。策略訓練就是針對該課主題和在判斷鑒別中所發現的問題,提出若干解決該問題的具體而有效的方法和技巧,通過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和操作活動來感受、理解,進而選擇。
反思體驗。反思體驗就是對訓練中的心理感受、情感體驗、行為變化、活動過程 及效果等進行反思、強化、內化。強化訓練效果,促進自我認知與評價
心理輔導
心理輔導是一種心理上的助人活動,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中,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知識和 技能,給學生以合乎需要的心理上的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處理他所面臨的問題局面,發展其未能充分利 用的潛能與機遇,進而獲得自助的能力與意愿,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強與維持自身的心理健康,以便在學習、工作與人際關系各個方面做出良好適應。
學科教學滲透
學科教學滲透。學科滲透是指教師在進行常規的學科教學時,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 和技術,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完善各種心理品質,特別是諸如情感、意志、個性品質等方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