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課標要求】
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學習目標】
①掌握淝水之戰的基本史實。
②熟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實。
③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
【知識梳理】
1.淝水之戰
(1)背景:強大后的前秦,疆域東瀕大海,南抵漢水,西至龜茲,北達沙漠,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對峙的局面。
(2)經過:
383年,苻堅不顧上下反對,強征各族人民當兵,拼湊了步兵60余萬、騎兵27萬,浩浩蕩蕩南下,企圖滅亡東晉,統一中國。東晉團結一致,從容應對,以8萬精兵應戰,在淝水與前秦軍前鋒隔岸對峙。最終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3)影響:淝水之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世紀后期,游牧在陰山地區的鮮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為元宏,他四歲繼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個皇帝,繼位19年時,祖母馮太后去世,開始真正掌握政權。孝文帝自幼在馮太后的教養下,深受漢文化的影響。
(2)原因:
北方內遷的各族在生產、生活和習俗上,與漢族已無明顯的區別。而鮮卑拓跋部因內遷較晚,仍保持鮮卑族的習俗,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不免困難重重。
(3)措施:
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494年遷都洛陽,遷都洛陽: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① 在朝廷中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說漢語)
② 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漢人服飾。(穿漢服)
③ 將鮮卑族的姓氏改成漢姓。(用漢姓)
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通婚。(與漢聯姻)
⑤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漢制)
⑥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學漢禮)
(4)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3.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1)表現
①經濟: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他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逐漸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習慣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而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又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
②政治: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③文化:西晉時期,內遷各族大多已使用漢語;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更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思想情感日益溝通,以往的“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2)評價: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影響: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并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拓展延伸】
1、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2、對“民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互相影響,趨向一致。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種進步的歷史現象。
3、淝水之戰苻堅擁有八十多萬兵力,為什么卻不能統一江南?
從前秦方面看,前秦軍隊的民族成分復雜,其他民族不滿于前秦的統治,希望秦軍失敗,以擺脫氐族貴族的控制,秦軍中的漢人更是希望東晉軍隊能夠打勝仗。此外,前秦軍隊指揮不當,戰線過長也是失敗的原因。
從東晉方面看,廣大將士在保衛江南、恢復中原思想的激勵下,士氣高昂;將領足智多謀,指揮得當。
4、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么會出現民族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錯居雜處,加強了相互交流;
生產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學習;
政治制度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君主專制;
思想文化上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
社會習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鑒吸收。
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閡與民族偏見逐漸減少。
5、課后活動
1.根據圖畫說一說,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對漢族的發展有什么 影響?
豐富了漢族生活,改變了漢族席地而坐的生活習俗。
2.孝文帝改鮮卑姓為漢姓的目的是什么?
減少胡漢觀念,促進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促進民族交融。
6、魏晉以來民族交融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的相互影響?民族融合的歷史作用是什么?
生產技術;生活習俗;文化交流等;
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