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讀書計劃·回眸
架通時空,回望歷史
史料有記載的皇帝后妃,家世都十分顯赫,有的皇帝甚至需要依靠妻子的母族才得以登上帝位,稱霸天下。
中華上下五千年,一共出現了83個王朝,能成為皇帝的女人,必是不平凡女性。但是,有一個朝代偏偏不按套路出牌,這個朝代的皇帝、皇后、妃嬪,大部分都是平民出身,這就是大明王朝。
為什么大明王朝的后妃都是普通女子?這還要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說起……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安徽一戶貧困農民家里,從小過著窮苦的生活。后來,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去世,這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絕境。
為了謀生,朱元璋四處漂泊,走投無路之下去了皇覺寺,剃度為僧,做了和尚。本以為生活會好起來,然而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百姓流離失所,即便是佛教圣地,也不能幸免。因為鬧災荒,寺廟里沒有余糧,為了活命,住持就讓和尚們出去化緣。于是,朱元璋離開寺廟,又開始了流浪生活。
此時,安徽定遠縣的郭子興等人起兵抗元,百姓紛紛響應,起義軍逐漸壯大。朱元璋兒時的玩伴湯和給他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起義軍,思慮再三,朱元璋決定投奔郭子興。這是朱元璋開啟人生巔峰的起點,也是在這里,他遇見了自己未來的妻子——馬氏。
馬氏是郭子興的養女,原本是富豪之女,但她的父親因殺人不得不逃往他鄉避難,馬氏便被托付給了郭子興照顧。郭子興是馬氏父親的生死之交,再加上馬氏從小聰明有才,長大后更是舉止端莊,聰慧無比,因而深得郭子興夫妻倆的喜愛。郭子興一直想著要給她找一個好夫婿。這時,在軍中名聲不錯、勇敢上進的朱元璋進入了郭子興的視線。郭子興對朱元璋仔細考察一番后,便認可他成為自己的女婿,把養女馬氏嫁給了他。
馬氏嫁給朱元璋后,兩人十分恩愛,朱元璋非常尊敬馬氏,俗話說“家有賢妻,夫無橫禍”。朱元璋雖深受郭子興信賴,但郭子興脾氣暴躁,容易聽信讒言,經常臭罵朱元璋。有一次他聽信別人挑唆,把朱元璋關進黑屋,不給他吃喝,馬氏得知消息后,悄悄給朱元璋送去肉餅。為了不讓人發現,她將滾燙的肉餅藏在自己的肋下,皮膚上因此被燙出紅紅的印子,朱元璋看了很是心疼,也對馬氏更加敬重。馬氏還拿出自己的體己錢,送給養母和郭子興的妾室,讓她們幫忙說好話,郭子興這才消氣把朱元璋放了出來。
朱元璋后來建立明朝,冊立馬氏為皇后。馬皇后賢良淑德,常常勸誡朱元璋不可隨意殺人,對待朱元璋的后宮嬪妃也仁義寬厚。雖然貴為皇后,但她勤儉節約,會自己縫制衣衫,并將其發放給無人照料的孤兒老人,剩下的會給皇子公主裁成衣物,苦心教育子女要愛惜錢財,稱得上是一代賢后。雖說是郭子興的養女,同時貴為皇后,但是歸根結底,她同朱元璋一樣,都是出身平民,最終走到了權力的巔峰,也開啟了大明王朝平民皇帝與平民皇后這一獨特現象。
歷史證明,女人的權力巔峰不僅僅只是皇后之位。垂簾聽政,最后像武則天一般稱帝也并非不可能,但在大明王朝的歷史上,這種事情被扼殺在了搖籃,這就不得不提到朱元璋為了防止外戚干政而采取的種種措施。
外戚,指的是帝王的母族以及妻子的家族。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曾有過外戚干政的現象。其產生的原因多是繼任新君或年幼或無能,導致大權旁落到少數大臣手中;或是宦官集團的權力過大,君主一人之力無法壓制,需要扶植外戚力量同宦官爭權,以達到最后整合權力的目的。
漢朝是外戚干政的高峰時期,例如以竇太后為首的竇氏家族勢力就非常強大,他們甚至可以控制由誰來繼承漢朝大統。當然,統治者也發現了外戚干政的弊端,他們采用極端的方式加以應對。比如,漢武帝時期,武帝欲立小兒子劉弗陵為太子,又擔心太子年幼,其生母趙夫人會干涉朝政,外戚獨大,于是決定“去母留子”——殺死母親,只留下孩子,以保證大權不落入外戚之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雖然沒有采取“去母留子”這樣極端的手段,但對于外戚干政很是警惕,他時常警醒自己:“自古末世之君,至于失天下者,常在于此?!辈粌H如此,他還說:“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這句話不僅僅是對后宮妃子的警告,更是對外戚的警告。朱元璋為人殺伐果斷,深謀遠慮,對于觸碰底線之事,絕不會有半分留情,識趣的人自然不會觸犯。
當然,朱元璋不僅僅只是說說而已,據《明史后妃傳》記載:朱元璋修纂《女訓》,以此作為管理后妃的家法,他還在后宮顯眼的位置掛上一塊木板,上面寫著后妃不能干政的警示語。
此外,他嚴格制定了選秀制度。制度明文規定:“凡天子、親王之后、妃、宮嬪,慎選良家女為之,進者弗受?!倍傲技摇保饕褪侵笩o過錯的清白百姓之家。選入后宮的多是民間女子或出身小官小吏的女子,外戚并無實權,只能承蒙皇恩,不敢有非分之想。另一方面,出身平民的“外戚”,深知底層百姓之苦,對于皇帝教化百姓,展現皇室愛民慈愛之心也是有所幫助的。禮部尚書于慎行在《谷山塵筆》中就評價:“本朝后妃多出民間,勛妻大臣不得立……于國家有益。”由此可見,朱元璋的選秀制度效果卓越。
不僅如此,明朝還實行了殘酷的妃嬪殉葬制度,目的也是為了防止外戚趁皇帝去世后干擾朝政。這一制度同樣始于朱元璋,朱元璋在去世之前,頒布詔書,要求后宮沒有生育的妃嬪全部殉葬。這一制度歷經明朝五代皇帝,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才將其廢除。
這一系列舉措,收效顯著。相比之前的朝代,明朝的外戚干政現象確實減少了很多。但是,明朝的后妃果真如此聽話,甘心只做佛系妃嬪嗎?實際上,在如此高壓的政策下,明朝也曾出現過“女中豪杰”。
在明朝眾多后妃中,有一位傳奇女子,乖巧聽話并不符合她的個性,為非作歹才是她的標簽,這位奇女子就是明朝泰昌帝朱常洛的妃子——李康妃,她也是明末三大奇案之一“移宮案”的主角。
這位妃子在朱常洛還是太子時就進入了他的后宮,她出身卑微,是鄭貴妃身邊的宮女。進入東宮后,也只是一個正八品的選侍,但是她容貌嬌艷動人,工于心計,深受朱常洛寵愛。她的性格張揚跋扈,得到寵愛后更是無法無天,在太子后宮橫行霸道。朱常洛有一位王才人,為他生下了長子朱由校,太子妃去世后,這位王才人母憑子貴,成為東宮地位最高的女人,但李選侍并未將她放在眼里。萬歷四十七年,李選侍竟將王才人凌辱毆打至死,打死長子的母親,這是何等罪大惡極之事,但她非但毫發無損,甚至還獲得了朱由校的撫養權——她最重要的政治資本。
朱常洛繼位,由于太子妃早逝,后宮并無皇后。李選侍便勾結萬歷皇帝的鄭貴妃,讓她去游說朱常洛封自己為皇后,而李選侍則替鄭貴妃奔走,以幫助她獲得皇太后之位。朱常洛無法忍受兩個女人的聒噪,便叫來大臣宣布封李選侍為貴妃,即李康妃。在屏風偷聽的李選侍一聽是貴妃而非皇后,當場氣急敗壞,站出來逼迫朱常洛封自己為后。群臣嘩然,但朱常洛沉著應對,將此事拖延了下來。
好景不長,體弱多病的朱常洛忽然崩逝,但李康妃并沒有認輸,她勾結大太監魏忠賢,密謀挾持皇長子朱由校,逼迫群臣答應她成為皇太后,朝廷的所有奏折必須由她過目,才能交給皇帝。
明朝開國從未有過外戚把持朝政的例子,大臣自然不會同意。在大學士劉一燝、吏部尚書周嘉謨、兵科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人的帶領下,朱由校被解救,李康妃的計謀最終落空。之后,文武百官站在乾清宮門外,施壓迫使李康妃移殿。萬般無奈之下,李康妃只得抱著年幼的女兒,狼狽地前往妃嬪養老的噦鸞宮仁壽殿,在那里度過了自己的余生。
像李康妃這樣有野心的女子,在明朝并不只有一個,她們不甘心只做“籠中鳥”,而是更向往朝堂上的“星辰大海”。但是,明朝約束后宮的制度眾多,群臣對于后宮干政也異常敏感,且她們手中并沒有可用的政治資源,所以,像武則天一般稱帝的夢想,終究只是黃粱一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