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酸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為人體細胞生長和繁殖所必需。說到葉酸,很多人都把葉酸與“懷孕”、“準媽媽”聯(lián)系在一起。其實葉酸的作用人群可比你想象的多。如果舉行藥劑運動會 ,每位選手按照能力范圍畫出多邊形,那葉酸就是少有的八邊形選手。
首先大家都知道準媽媽們都需要補充葉酸,因為葉酸參與氨基酸和核酸的代謝,對細胞增殖、組織分化和機體生長發(fā)育均有著重要的作用。超過50%的新生兒神經管缺陷病例與妊娠初期葉酸不足有關,補充葉酸可顯著降低新生兒神經管缺陷的發(fā)生率。葉酸在人體內不能合成,僅能從食物中攝取,孕期母體生理性變化和胎兒生長發(fā)育等導致對葉酸的需求量增加。
無高危因素的婦女,建議從可能妊娠或孕前至少三個月開始,增補葉酸0.4mg/d或0.8mg/d,直至妊娠滿3個月。(I類推薦,A級證據(jù))。
神經管缺陷生育史婦女從可能妊娠或孕前至少1個月開始增補葉酸4mg/d,直至妊娠滿3個月;因國內葉酸劑型原因,可增補葉酸5mg/d。(I類推薦,A級證據(jù))。
從循證醫(yī)學角度來看,補充葉酸能否帶來心血管獲益目前并沒有獲得一致結果。但葉酸缺乏導致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目前不推薦使用葉酸來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對于合并高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心血管高危人群和高血壓患者推薦補充葉酸,以降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IIa類推薦,A級證據(jù))。
對于伴有高血壓的高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患者,為降低首次腦卒中發(fā)生風險,可以采用葉酸單藥或包含葉酸的固定復方制劑(I類推薦,A級證據(jù))。
每日服用0.8mg葉酸或聯(lián)合服用維生素B12可以達到最佳降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效果。(IIa類推薦,A級證據(jù))。
高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是腦卒中明確的危險因素(A級證據(jù))。對于單純高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患者,為降低首次腦卒中發(fā)生風險,可以考慮每日補充葉酸0.8mg,也可以葉酸聯(lián)合維生素B12治療。(IIa類推薦,B級證據(jù))。
對于近期發(fā)生缺血性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且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輕至中度升高的患者,可以考慮使用葉酸、維生素B6及維生素B12降低腦卒中復發(fā)風險(IIb類推薦,B級證據(jù))。
補充葉酸能有效降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血漿同型半胱氨酸不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還是阿爾茲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的獨立危險因素。但目前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尚不能證明補充葉酸可以明顯改善認知功能,未來開展研究深入探索葉酸和血漿同型半胱氨酸在認知障礙中的作用和機制十分必要。
認知障礙患者無葉酸缺乏證據(jù)時不提倡長期持續(xù)服用葉酸(III類推薦,A級證據(jù))。
認知障礙患者應常規(guī)檢測葉酸和維生素B12水平,合并葉酸缺乏者,可予以補充葉酸0.8mg/d(IIa類推薦,C級證據(jù))。
葉酸缺乏可能與房間隔缺損相關,計劃妊娠的育齡婦女常規(guī)補充葉酸0.8mg/d能降低子代房間隔缺損的患病風險(I類推薦,A級證據(jù)),但患兒通過服用葉酸改善房間隔缺損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不足(III類推薦,C級證據(jù))。
抑郁癥患者在應用抗抑郁藥尤其是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的基礎上,合理補充葉酸(建議0.5-2.5mg/d)可提高治療的反應性(IIa類推薦,B級證據(jù))。
不建議將葉酸常規(guī)用于延緩慢性腎臟病進展;建議可考慮給葉酸偏低或缺乏的伴高血壓的慢性腎臟病患者使用葉酸單藥(0.8mg/d)或包含葉酸的固定復方制劑,這可能對延緩慢性腎臟病有益(IIa類推薦,B級證據(jù))
建議可考慮將葉酸常規(guī)用于伴高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慢性腎臟病患者腦血管病的預防(IIa類推薦,A級證據(jù))。
甲氨蝶呤廣泛用于風濕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是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治療首選,但伴隨而來的是甲氨蝶呤的不良反應。在Cochrane系統(tǒng)綜述中,補充葉酸或甲酰四氫葉酸使肝損傷(轉氨酶水平升高)發(fā)生風險降低16.8%和15.2%,也分別降低甲氨蝶呤停藥發(fā)生率14.2%和16.2%。
服用小劑量甲氨蝶呤的患者應補充葉酸(5-10mg/d)(I推薦,A級證據(jù))。
參考資料:《中國循證指南共識》——《中國臨床合理補充葉酸多學科專家共識》
李穎,藥師,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藥師,畢業(yè)于廣東醫(yī)科大學藥學專業(yè),從事醫(yī)院藥學工作5年、擔任科室宣傳員。
袁學文,藥師,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藥師,畢業(yè)于廣東醫(yī)科大學藥學專業(yè),從事醫(yī)院藥學工作二十多年、現(xiàn)擔任廣東省藥理學會臨床合理用藥管理專業(yè)委員會委員等,開展多個惠州市科研立項研究。
注:本文藥品僅供學習參考使用,不代表推薦立場。
作者: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藥師 李穎 藥師
審稿: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藥師 袁學文 副主任藥師
編輯:廣東省藥學會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yī)院深汕中心醫(yī)院 王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