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館中珍藏著眾多的國寶級石刻藝術品,很多都和古代的帝王將相有關系,但要說名氣最大的,那就非“昭陵六駿”莫屬了。在中國雕刻史上,昭陵六駿絕對是一座高聳的的豐碑,魯迅先生將昭陵六駿譽之為“前無古人”的杰作。
昭陵六駿是一組共六塊的紀念碑式浮雕,是為紀念六匹隨唐太宗征戰(zhàn)疆場的戰(zhàn)馬而刻制的。唐太宗李世民將這六匹戰(zhàn)馬分別取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和颯露紫。從名字就可以想象出這幾匹馬的形象,據(jù)記載這六匹馬應該都是當時來自突厥的馬,可以日行千里夜行五百里的那種神駒。
昭陵六駿的作者是唐朝宰相、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閻立本,浮雕選用精細的漢白玉大理石為材料,每塊高2.5米,寬3米,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簡潔的線條,準確的造型,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出戰(zhàn)馬的體態(tài)、性格和戰(zhàn)陣中身冒箭矢、馳騁疆場的情景。該雕刻線條流暢,刀法圓潤,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馳名中外的石雕藝術珍品。其中三匹做立狀,三匹為奔馳狀,姿態(tài)英俊,神韻颯爽,造型生動,眉目傳神,真可謂“秦王鐵騎取天下,六駿功高畫亦優(yōu)”。
昭陵六駿不僅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更因它們的坎坷命運名揚海內外。昭陵六駿現(xiàn)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石刻藝術室,嚴格來說已經不是“六駿”了,而是“四駿”,其中四塊石刻是唐代真品,有兩塊是復制品(真品陳列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現(xiàn)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中的四件真品是國家一級文物,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昭陵六駿被安放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這座“西安石刻藝術室”中展示。1972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前夕,曾向社會廣泛征求訪華所帶禮物。美籍華人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上書,建議以收藏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昭陵兩駿”作為禮物。但是,美國舍不得“忍痛割愛”,這一建議最終沒有被采納。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流離海外逾百年的“颯露紫”和“拳毛騧”能夠重返故里,實現(xiàn)六駿合家團圓。
昭陵六駿原本是唐太宗陵墓的東西,為何會收藏在碑林博物館?又為何會有兩塊流落海外呢?這得從一百多年前說起了,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的合葬墓昭陵在陜西禮泉縣的九嵕山,六駿石刻列置在陵墓祭殿兩側的廡廊內。1914年,法國人戈蘭茲將“颯露紫”和“拳毛騧”剝離開來準備偷運,不料被當?shù)剞r民發(fā)現(xiàn),攔住。然而這“二駿”又落入袁世凱的親信、當時外放陜西當督軍的陸建章之手,后來又被袁世凱次子袁克文以為袁世凱修筑花園為名要走,最后以12.5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古董販子畢士博盜運至美國,現(xiàn)存于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內。原來一直講是盜運,但人家美國佬拿出來買賣的原始發(fā)票,所以現(xiàn)在包括博物館的標示牌都不再標示“盜運出境”的文字,而是如這個簡介上所說的“流失國外”。
1918年,買走了“颯露紫”和“拳毛騧”的美國古董販子畢士博準備盜走另外四駿石刻,運輸之前他令人將這四件石馬碎成數(shù)塊,但運輸過程中被陜西當?shù)孛癖姲l(fā)現(xiàn)并攔截,后被運往陜西圖書館保存。1953年,陜西省博物館(今西安碑林博物館)成立時,接收了這四件石刻,后來對它們進行拼合修復。1961年4月,石刻工藝師謝大德又依照照片和拓片復制出了“颯露紫”和“拳毛騧”,連同現(xiàn)有的四駿陳列在此。
昭陵六駿石刻原本在唐太宗李世民陵園最北端的玄武門東、西廡廊對稱排列,總體呈階梯狀,由北向南漸次升高,馬頭都是朝向南方的祭壇。“昭陵六駿”選用的六塊石材尺寸大小基本一致,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厚約0.4米。每塊石的四周均先預留凸起狀的石邊框,姿態(tài)神情各異的六匹駿馬均取側面像,采用雕鑿石表達15厘米之深的高浮雕形式,其中三匹做直立狀,三匹為奔馳狀。
此為原為東面第一駿特勒驃,系李世民平定宋金剛時所乘。據(jù)說此馬毛色黃中帶白,嘴角微黑。浮雕中特勒驃左側兩腿抬起,右側兩腿著地,一側腿同起同落的對側步,是經過嚴格訓練才能達到的儀仗步法,此馬可謂訓練有素。李世民為特勒驃親題贊語: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天險摧敵,乘危濟難。
青騅(qīng zhuī)為東面第二駿,是李世民征戰(zhàn)洛陽虎牢關時的坐騎。石刻中的青騅作奔馳狀,雕刻上青騅鬃尾翻飛,四蹄橫成了一線,馬身中了五箭,均在沖鋒時被迎面射中,但多射在馬身后部,由此可見駿馬飛奔的速度之快。
在六駿雕刻中,每匹馬的頭部上方都留有一個方形塊面,使人感到馬頭部上方有種壓抑感,但這絕不是作者的失誤。這是為題贊所留的位置,在漢魏烈女、功臣壁畫中,均有此種題贊形式的出現(xiàn),工藝家便將這種傳統(tǒng)手法運用于此。這個方塊上原刻有由歐陽詢書丹的唐太宗親題贊語,現(xiàn)已風化不存。唐太宗給青騅的贊語:足輕電影,神發(fā)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
什伐赤為東面第三駿,也是李世民征戰(zhàn)虎牢關時乘騎的戰(zhàn)馬。浮雕上什伐赤的姿態(tài)與青騅相仿,且身上也中五箭。唐太宗給什伐赤的贊語: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
六駿浮雕在形象塑造上通過寫實手法,客觀描繪對象,其嚴格程度相當驚人。就雕刻的形象而言,六匹駿馬形態(tài)各異,或站或作奔馳狀,健碩有力,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唐代西域馬的形態(tài)。從每匹駿馬的描繪中使觀者獲取不同的情感體驗。
颯露紫原為西面第一駿,唐軍和王世充軍在洛陽決戰(zhàn)中,李世民乘騎的一匹戰(zhàn)馬,由于這匹馬毛色偏紫,所以取名為“颯露紫”。這塊浮雕表現(xiàn)了一名戰(zhàn)將為胸部中箭的戰(zhàn)馬拔除箭頭的場景。六駿中惟這件作品附刻人物,還有其事跡,牽著戰(zhàn)馬正在撥箭的人叫丘行恭,丘行恭卷須,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戰(zhàn)袍,頭戴兜鍪,腰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為馬撥箭的姿勢,再現(xiàn)了當時的情景。該雕刻原件現(xiàn)存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唐太宗給颯露紫的贊語: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
拳毛騧(quán máo guā)為西面第二駿,是一匹毛為旋轉狀的黑嘴黃馬,前中6箭,背中3箭,為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所乘。石刻上的拳毛騧身中9箭,說明這場戰(zhàn)斗之激烈。也是自這場戰(zhàn)爭后,唐王朝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便宣告完成。該雕刻原件現(xiàn)存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唐太宗給拳毛騧的贊語:月精按轡,天駟橫行。孤矢載戢,氛埃廓清。
仔細觀察,六駿的雕刻構圖方面很注重疏密結合。疏密結合的表現(xiàn)集中體現(xiàn)在馬頭部的刻畫中,作者為突出馬的這一情感中心,著力刻畫馬的頭部,而馬鬃的刻畫上則極為簡練,有幾個大面所組成體積就夠了,這不是“偷工減料”,而是為了避免喧賓奪主。這種強烈的對比較好地體現(xiàn)了馬頭這一主體。
白蹄烏為西面第三駿,系李世民在唐初平定薛仁杲的坐騎。此馬周身毛色烏黑,四蹄俱白。石刻的“白蹄烏”筋骨強健,昂首怒目,四蹄騰空,鬃鬣迎風,儼然當年在黃土高原上逐風之狀。唐太宗給白蹄烏的贊語: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在中國古代藝術中,無論是繪畫抑或是雕刻,所追求的藝術審美是“以形寫神”,外在的形態(tài)再相似也毫無意義,只有深藏于形體之內氣韻,才具有生命力且永恒。工匠師們在“六駿”的塑造中大膽突破,巧妙布局,刻畫形象高度概括極富個性,雕刻手法將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手法相結合,使“昭陵六駿”最終成為中國古代石刻藝術史中的珍品。
2001年10月28日,為了展現(xiàn)中華民族石雕藝術風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發(fā)行了一套《昭陵六駿》特種郵票。
“昭陵六駿”是一組集歷史、考古、藝術視賞、社會價值于一身的文物精品,是中國封建社會綜合國力最強盛時期的歷史產物和歷史見證,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充滿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的物質載體。唐以后,“六駿”美術廣泛流行,原因則在于“昭陵六駿”高超的藝術性以及后人對盛唐雄風的仰望。唐代歷來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頂峰時期,受到后人的推崇。
“共享多彩世界”運營者信息:李毅軍,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中國圖片簽約攝影師,教授級高工,注冊咨詢師,有豐富游歷經驗的資深自助游驢友,寫作出版有《西域光影》《天路勝景》《旅途擷趣》《仔細打量這多彩的世界》四本行攝圖記書籍(在當當網(wǎng)、京東商城上均有發(fā)售,進入后搜索書名即可找到),在各類報刊雜志上發(fā)表過數(shù)十篇游歷方面的散文,數(shù)十幅攝影作品被報刊雜志、網(wǎng)站和影展采用,在新浪博客(博客名:李毅軍的博客。用百度搜索“李毅軍的博客”即可找到)上發(fā)表了兩千多篇博客,現(xiàn)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