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漢武大帝—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
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母為王皇后,西漢第七位皇帝。
·
人物簡介
生卒:公元前156—前87年
在位:公元前141—前87年
謚號:孝武皇帝
廟號:世宗
年號:建元 、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 、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
陵寢:長安茂陵
1
登基為帝
1.劉徹生于公元前156年,母親王娡只是個美人,生下個兒子取名劉彘,后改名劉徹。
2.公元前153年,漢景帝立栗姬所生的長子劉榮為皇太子,4歲的劉徹被封為膠東王。
3.景帝的姐姐館陶公主劉嫖有個極為寵愛的女兒阿嬌,一心想讓她當皇后,可是栗姬不喜歡長公主,拒絕與之聯姻。
4.劉嫖很喜歡聰明伶俐的劉徹,阿嬌10歲時,當著景帝的面問劉徹想不想娶阿嬌當媳婦,6歲的劉徹回答,若娶了阿嬌,一定要造個金屋子給她住。
長公主聽后十分高興,讓景帝答應兩人的親事。后來劉徹當了皇帝,確實造了一座金屋子讓皇后阿嬌居住,就是成語“金屋藏嬌”的由來。
5.劉嫖幫劉徹爭取太子之位,好讓自己的女兒當皇后。經過她的一番策劃,公元前150年,景帝立王娡為皇后,立時年7歲的劉徹為皇太子。
6.劉徹成為太子后,學識淵博的名士衛綰教導劉徹六七年。公元前141年,景帝駕崩,16歲的劉徹即位,即漢武帝。
2
掌控朝綱
1.劉徹即位初年,太皇太后竇猗房、皇太后王娡為代表的外戚勢力在朝中有很大影響力,劉徹必須“奏事東宮”,就是將國家政務向太后匯報。
2.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劉徹得以完全掌權。疏遠竇氏勢,起用功臣外戚以外的官吏,拜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打破了非列侯不得為丞相的慣例,開啟了先拜相再封侯的先河。
3.公元前130年,廢黜陳皇后。
4.公元前128年,劉徹的第一個兒子劉據出生,立劉據之母衛子夫為皇后 ,六年后立劉據為皇太子。
5.公元前122年,平息了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的未遂叛亂,鞏固了中央對諸侯王的控制。
6.公元前112年,因列侯不肯助兵攻南越,劉徹以獻給朝廷的酎金成色不足為由,褫奪了106名列侯的爵位,從而敲打了各諸侯勢力。
7.此后,劉徹開始頻繁巡行郡國,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3
征伐四方
1.劉徹登基以來,一改漢初的戰略防御政策,積極進取,征伐四方,力圖實現“王者無外”的“大一統”的局面。
2.建元年間劉徹派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與匈奴世仇大月氏結成軍事同盟。但張騫在途中被匈奴扣押,未能說服大月氏聯合漢朝,與大月氏結盟“滅胡”的計劃沒有實現。
3.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人來漢朝和親,朝中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最終劉徹采納了主和派的主張。
4.公元前133年,劉徹采取王恢的馬邑之謀,利誘匈奴軍臣單于入境,在馬邑谷中設伏滅之,計劃失敗,王恢下獄自殺。此后匈奴斷絕了與漢朝的和親,更加頻繁地入侵漢朝邊塞。
5.公元前129年,衛青等將領連年出塞,大破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建筑朔方城,使漢朝在對匈斗爭中逐漸居于主動地位。
6.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西征匈奴,開拓河西走廊,渾邪王部四萬余人降漢,其后陸續設置四郡(酒泉、張掖、武威、敦煌),隔絕了羌人和匈奴的往來,控制了前往西域的道路。
7.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發動“度幕”作戰,深入漠北,大破匈奴,從此匈奴遠遁,“幕南無王庭”。
8.公元前113年,劉徹下令發兵消滅南越,設置南海等九郡,將今廣東、廣西、海南以及越南中北部地區并入版圖。
9.此后幾年,又陸續平定西羌、衛氏朝鮮、東越、西南夷等政權或民族,將今青海東部、朝鮮半島北部、云貴高原等地并入版圖。
4
雄主遲暮
1.元朔末年以后,衛子夫色衰愛弛,武帝喜歡像秦始皇一樣外出巡游,遇上美麗的女子就帶回宮中,劉弗陵之母趙婕妤,就是從外帶回的。
2.皇太子劉據長大后,“仁恕溫謹”,對劉徹的窮兵黷武屢屢進諫,劉徹認為劉據不像自己,父子遂有所隔閡。
3.公元前94年,趙婕妤懷孕十四個月,生下皇子劉弗陵,劉徹大喜,以與堯帝出生前懷孕的月數吻合為由,將趙婕妤的寢宮門命名為“堯母門”。
4.這使得反太子派和親太子派之間的斗爭日益白熱化,終于釀成了公元前91年的“巫蠱之禍”。最終劉據兵敗自殺,妻妾子女都遇害,衛子夫自殺,衛氏家族隨之被誅滅。
5.公元前87年,劉徹病重,下詔立劉弗陵為皇太子,為了不讓呂后專權的歷史重演,劉徹賜死了太子母親趙婕妤。同年,劉徹駕崩,葬于茂陵,謚號孝武皇帝。
為政舉措:
1
政治
官制改革:
1.廢止太尉一職,后新設大司馬,宰相之職從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變為二府(丞相、御史大夫);
2.起用近臣參與決策,以制衡丞相權力,用主父偃之策行“推恩令”來削弱諸侯王;
3.加強監察官職,在丞相府增設司直一職,協助丞相檢舉不法,分天下為十三州,每州設刺史,以六條問事來監察州內陸方官及豪強。設司隸校尉,監督朝中百官和京畿七郡。設繡衣直指(繡衣使者),代表皇帝處理盜賊及重大案件。
法制改革:
1.公元前130年,劉徹命中大夫張湯、趙禹修訂律令,確立了漢律的框架。
強化了“見知故縱監臨部主法”(即主管官吏故意放跑罪犯就與犯罪者同罪);“緩深故之罪”(即放寬對官吏制造冤假錯案的治罪)。
由此引發了劉徹在位時期的嚴刑峻法和酷吏盛行之風。
2.劉徹還打擊關東社會的豪俠,遷徙關東豪俠于關中、并族誅豪俠郭解,以促使漢律下沉到關東基層社會。
3.在董仲舒等人的推動下,實現了司法的初步儒家化,開啟了春秋決獄的先河。
4.劉徹為解決社會矛盾,鎮壓農民起義,派繡衣直指誅殺鎮壓不力的官吏,并頒布“沉命法”,嚴厲督促地方官吏剿滅盜賊。但地方官吏畏懼法令,往往隱匿不報,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歷法改革:
1.劉徹推行“易正朔”的政策,在任內對紀年方式、歷法等進行了全面改革,影響深遠。
2.文、景二帝時期,漢朝有“改元”的措施,但未建年號。劉徹即位三十余年后,于公元前104年正式啟用年號紀元(最后兩年又未建年號,后世習稱后元)。
3.年號制度成為之后中國絕大多數帝王所采用的紀年方式,并影響了東亞各國,延續至今。
4.劉徹也改訂了歷法,漢承秦制,沿用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劉徹命人據天象實測和長期天文記錄,另造新歷,公元前104年頒布,是為太初歷。
5.太初歷采用夏正,以正月為歲首,采用二十四節氣,首次規定以沒有中氣的月分為閏月,并計算出交食周期和推步五大行星位置的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2
經濟
發展農業:
1.興修水利
2.整治漕運
3.治理黃河
4.改革農業技術
擴張財政:
1.改革貨幣制度,把鑄幣權收回中央專有;
2.下達算緡令,鼓勵告緡,朝廷收入大大增加。
3.把影響國計民生的鹽、鐵、酒等商品都收歸國家專營,嚴禁商人參與;
4.推行“平準”和“均輸”法。
“平準令”就是隨時平抑物價,“均輸令”則是針對農產品旺季和淡季價格不一的情況,為打擊商賈旺季囤積,淡季高價出售而設,從而保護了農民的利益。
3
文化
尊崇儒術
1.劉徹剛繼位就表現出崇儒的意向,黃老之學在定國安邦、休養生息的時代發揮過巨大作用,但不適應一個龐大、進取的強盛時代。
2.劉徹全面推廣了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將儒學確立為正統思想,也保留了諸子百家之學。
3.在治國實踐過程中,法家思想受到重視,與儒家思想糅雜并用,形成了一套“霸王道雜之”的“漢家制度”,被后人歸納為“陽儒陰法”“外儒內法”,影響了此后兩千年的中國社會。
征書藏書
1.劉徹在位時,中國歷史上首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國范圍內征集圖書。
2.劉徹感慨書籍缺失,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廣開獻書之路,命令諸子百家之書都收入秘府,經過百年的努力,終于使“書積如丘山”,保存了大量古代寶貴文獻。
3.當時政府藏書處所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皇宮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記載的國家圖書館。
設立學校
1.興辦太學,聘請儒學博士授課,教學內容為儒家五經。太學的規模逐年擴大,到西漢末年太學生已達萬人。
2.劉徹還命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一如文翁在蜀郡所立學官。
設立樂府
1.創立樂府,掌管俗樂,負責收集民間的歌謠;制定了樂府收集民歌的“采詩夜誦”制度。
2.為了記錄民歌,樂府使用一種叫作“聲曲折”的記譜法,將民歌的曲調記錄下來。
3.在《樂府詩集》中記錄了吳、楚、燕、齊、鄭等各地詩歌,使各地民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收集整理。
樂府的設立對中國詩歌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4
軍事
1.武帝在位54年,其中有44年在打匈奴和擴張疆土,西漢的領土空前遼闊,北方匈奴被趕走,新疆、甘肅西部都劃入中國版圖,東北的疆域也延伸到渾江、鴨綠江流域。
2. 武帝之前的四代皇帝,對匈奴都實行和親政策,暫時穩定了邊疆局勢,但匈奴貪得無厭,在漢文帝、漢景帝時,他們就越過邊境,侵略范圍擴大到遼西、河北、山西和陜西等地。
3.武帝決定用武力征討匈奴,徹底除掉這個邊疆大患。
(1)公元前127年,匈奴入侵上谷、漁陽兩地,衛青、李息領兵迎戰,漢軍大獲全勝,奪回了河南地方;
(2)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遠征隴西,成功搗毀匈奴老巢,最后渾邪王率4萬余部投降,劉徹在那里設郡,甘肅從此正式歸入中國的版圖;
(3)公元前119年,劉徹再次派衛青、霍去病等,分兵出定襄、代郡,徹底把匈奴摧毀,逼使其遠徙中亞。
4.武帝趕走匈奴后,開始了向更遠的地方開拓疆土。他第二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了與新疆及更遠地方少數民族的關系,確立了西漢對西域的宗主地位。西域暢通,也形成了溝通古代歐亞的“絲綢之路”。
5.武帝又平息了閩越和南越的叛亂。
“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ハ嚆暯?。而且一提到漢武帝,又離不開“好大喜功”的評價。
今天我們看他的紀錄,不能否定他是一個特出的人物;但他的功業,仍要在長期的歷史上評判。最重要的一點,則是他所開創的局面,后人無法繼續?!?/span>
——黃仁宇
END
W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