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新世相 的第 738 篇文章
一
今天的推送,想和你們說一個依舊值得嚴肅討論的話題:
熊家長護犢子的不作為,到底能有多惡劣的下場。
國慶回家,好脾氣的同事小象在高鐵碰上一件讓她氣了大半天的事:
趕早上七點的車,她五點就醒了,上車的時候整個人還在犯困。
她座位靠走道,鄰座是一個小男孩和他媽媽。兩個人正在吃肯德基,小孩子吃的一嘴油,還在拿手蹭來蹭去。
媽媽抬眼看到小象,問她有沒有紙巾,小象摸了摸包發(fā)現(xiàn)沒有。
她正準備轉頭問問乘務員,卻用余光瞟見了一件讓她后悔莫及的事:小男孩油光可鑒的手正在她的座位上來回摩擦。
小象一時不知說什么好,就一直盯著媽媽看。
半分鐘后媽媽來了一句,“小孩子就這樣,你屁股坐上面不要緊的”,然后就接著開始自己玩手機了。
“小孩子就這樣”,這句話真是太耳熟了。
每個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長,都熟練掌握了這套話術:
你買了新的電子產(chǎn)品,小侄子嚷嚷著要看,你怕他弄壞,他家長來了一句:給他摸一下多大事???
小外甥在飯桌上不老實,把菜湯灑到了你衣服上,你表達了一點抗議,他爸媽就要說:你跟小孩計較什么?
小孩在高鐵上大吵大鬧開著公放看《小豬佩奇》,你忍不住說了一句,他家人反過來兇你:又不是你家小孩,管那么多干嘛?
如果你不幸把熊孩子弄哭了,熊孩子家長總能想出辦法讓周圍人來圍觀你:這么大個人了,怎么嚇小孩子啊!
…………
熊家長的氣人之處,是遇事第一反應不是道歉,而是給孩子開脫;
開脫不了就想辦法逃避責任,指責對方有錯在先;
等到意識到自己不再占理,還有可能訴諸暴力,把你陷于不利境地。
每個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個熊家長在給他們望風。
而這些熊孩子還沒長大,就會毀在他們家長手里。
二
今天刷微博看到一則新聞,說孩子在公園爬假山,有人提醒家長假山石頭滑,不太安全,家長卻說:
正好給孩子鍛煉下膽量啊。
之前武漢也有條很讓人無話可說的新聞:熊孩子在地鐵就要關門前,把報紙塞在了車門之間。
這是很危險的行為,一旁的家長卻在哈哈大笑。
讀者 Sophia 和我說,有一次地鐵上給孩子讓座,結果他手里的可樂沒拿穩(wěn),撒了她一包。
孩子的媽媽啥也沒說,抱著孩子就這么坐下了。
末了媽媽還問了一句:你這包也不貴吧?不用賠的吧。
每個人遭到指責,第一時間都會收到心理沖擊,“錯不在我”是一種生理本能。
但任何一個有基本是非觀和責任感的成年人,都會在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他人造成了不便后,克服心理障礙,立即糾正自己,向他人道歉。
熊家長則是以愛護小孩為名,一次又一次逃避教養(yǎng)小孩的責任,為自己開脫。
他們把自己也活成了巨嬰。
三
還有一類家長,覺得自己生了孩子就有了特權。
對公共秩序不管不顧,孩子就是他們的免死金牌。
之前看過一則新聞視頻:小孩子放學路上貪玩, 把別人家的玻璃門整扇弄碎了:
聽到了聲音,前面的成年男子只是回頭看了一眼,啥也沒有說,繼續(xù)往前走:
店主梁先生說,自家的門碎了以后,家長和小孩也沒什么表示。這件事好像就這么不了了之了。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這么一條地方新聞:
小女孩拿走了別人家的快遞,家長卻一直沒有道歉的表示。
最后是快遞員自己掏了 2980 塊的賠款。
據(jù)快遞員說,一開始找到小孩的父母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那么重的東西小孩怎么搬得動?
快遞員聯(lián)系了記者出面后,父母承認是孩子拿的,說辭又變成了:兩個小孩一個 8 歲,一個 5 歲,知道個什么;
還有同事說的這個國慶小插曲:
她下了飛機在廁所排隊。前面有五六個人,后面有個小孩一直哭鬧個不停。
于是媽媽直接抱起孩子竄到隊伍最前面。
——招呼都不打的,讓自家孩子先尿完了,然后揚長而去。
在公共場合要遵守秩序、弄壞了東西要賠償,這些都是文明社會最最基本的規(guī)則。
但有些熊家長似乎認為,有了孩子,這些基本規(guī)則就再也不用遵守了。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言傳身教勝過一切。
大人沒有基本的教養(yǎng),孩子又要從誰那里學到基本的規(guī)矩?
四
熊家長維護孩子的樣子,輕則讓人氣憤,重則讓人心寒。
有位做小學老師的讀者和我說,他班上有個很喜歡欺負人的男孩。
但那個男生的爸爸來辦公室,第一句話總是:他又打架了嗎?打贏了嗎?
讀者@玥玥 和我說,她幾個月前在購物中心里的衛(wèi)生間,看到一個媽媽給女兒在洗手池把尿;
玥玥上前說了一句,“這樣不太好吧,后面的人要用的?!?/span>
結果這個媽媽第一時間回了一句:你們北京人少管閑事。
讀者@栗子 說她有一次在咖啡館加班,一個爸爸模樣的人帶著小男孩在玩桌上足球,每進一個球小男孩就要發(fā)出尖利的尖叫。
她跟對面的朋友嘟囔了一句,“這小兔崽子聲音能小點嗎?”
孩子的爸爸聽到了,轉過頭就和男孩說:男人之間的事輪不著女的管。
——做錯了事不用付出代價,罵我的人都低我一等,攻擊我的人都心懷鬼胎,這些熊家長每次維護孩子,都在向孩子釋放這樣的信號。
每個人在童年時期都是一張白紙。每個孩子的長大,都依賴對周圍大人的模仿。
而身邊有這樣的家長,真的很難對他們長大后的品行抱有希望。
五
八月底,有這么一條讓人膽寒的新聞:
四川德陽的安醫(yī)生在游泳池被兩個 13 歲男孩冒犯。根據(jù)監(jiān)控顯示,其中一個男孩摸了安醫(yī)生的屁股。
安醫(yī)生當即要求男孩道歉,男孩卻向安醫(yī)生吐口水、做鬼臉。
安醫(yī)生的丈夫用武力教訓了男孩,男孩道了歉。結果男孩的家人氣不過,把丈夫教訓男孩的視頻放到了網(wǎng)上,還鬧去了醫(yī)院,要求開除安醫(yī)生。
——最終,安醫(yī)生不堪醫(yī)院和網(wǎng)絡暴力的雙重壓力,服藥自殺了。
男孩到了 13 歲,依然對性騷擾毫無顧忌,已經(jīng)是很悲哀的教養(yǎng)之過;
可有些家長為了維護孩子的一點臉面,居然可以如此顛倒黑白。
六
前段時間我寫過篇文章,討論為什么“娘炮”絕不是當前兒童教育中最大的問題。
那篇文章的留言里,讀者@待小殊 說了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書包被人剪壞,可大人說了一句話讓她無言以對,“為什么他就剪你的書包呢?”
大學后的同學聚會,那個男生回憶起來當時的事后,他并沒有感覺到自己錯了,還當成了笑話給我講。
——很多家長似乎相信“小孩就是這樣,長大了就懂事了”。
這種一廂情愿的自欺欺人,隱藏著巨大的危機。
責任感、尊重邊界、不傷害他人,這些最基本的品質依靠的是從小的教育。
熊家長遇到任何事只想著為他們開脫,這樣的驕縱只會讓孩子成長進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
——他們將越來越自我中心,釀成的大禍將越來越不可收拾。
家長的職責在于成為榜樣,而不是無原則的包庇者。
否則當 20 年后,這些不懂事的小孩長大成人,后果真的將讓我們無法承擔。
頭圖來源:日劇《明天,媽媽不在》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