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前后諸癥
什么是月經前后諸癥
月經前后諸癥是指月經來潮前后及經期出現的一些規律性的綜合征,是諸如頭痛頭暈、心煩失眠、水腫腹瀉、乳脹乳痛、口舌糜爛、惡心嘔吐、心悸抑郁、身痛發熱、大便下血等癥的總稱。一般以經前7~14天開始出現癥狀,經前2~3天及經期癥狀最為明顯,行經后癥狀明顯減輕,以致逐漸消失。
中醫認為,月經前后諸癥與下列因素有關:
1.內在因素。月經前后沖任氣血的變化。女性一生當中,由于經、孕、產、乳等生理活動,數傷于血,使女性處于血不足、氣偏盛的狀態,這是本病發生的內在條件。
2.外在因素。外邪、情志、生活所傷是本病發生的誘因。
3.體質因素。是決定證候類型的主要條件。
怎樣對月經前后諸癥進行辨證施治
1.脾虛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乳腫、泄瀉,或水樣便,完谷不化,倦怠嗜臥,肢軟乏力,脘腹脹滿,且舌質淡、苔白潤,脈濡緩弱。
治法:健脾益氣,淡滲利濕的方法治療。
方藥:參苓白術散。
中成藥可用:參苓白術散,每次6克~9克,每日2~3次,口服。
2.肝郁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心煩易怒,胸脅乳房脹痛,基至不能觸衣,精神抑郁,時時嘆息,或伴頭痛,且舌質暗、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通絡。
方藥:逍遙散。
中成藥可用:加味逍遙丸,每次6克,每日2次,口服。
3.腎虛型。
主要證候:經前泄瀉,甚五更瀉,面浮肢腫,畏寒肢冷,腰膝酸冷,頭暈耳鳴,且舌質淡、苔白,脈沉遲時為腎虛。
治法:溫腎扶陽,健脾除濕。
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
中成藥可用:金匱腎氣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4.痰火上擾型。
主要證候:經行期間,狂躁不安,頭痛失眠,心煩嘔惡,面紅耳赤,或心慌胸悶,煩躁不安,舌紅或絳,舌苔黃膩,脈弦大滑數。
治法:清熱滌痰,瀉火除煩。
方藥:生鐵落飲加減。
中成藥可用:溫膽片,每次5~7片,每日2~3次,口服。
5.陰血不足型。
主要證候:眩暈耳鳴,肢體時有麻木,午后潮熱,顴紅,經行期間心煩易怒,情緒不寧,失眠,舌紅少苔,脈弦細。
治法:養血滋陰,清熱除煩。
方藥:知柏地黃丸加減。
中成藥可用:知柏地黃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6.脾腎陽虛型。
主要證候:面部水腫、頭暈、體倦、嗜睡、納少、便溏;或經前泄瀉,脘腹脹滿,腰酸腿軟,舌胖有齒印,苔白潤,脈沉細弱。
治法:補腎、健脾。
方藥:健固湯。
中成藥可用:金匱腎氣丸合健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7.陰虛肝旺型。
主要證候:經前心煩易怒,頭暈目眩,健忘失眠,舌紅少苔,脈弦細。
治法:滋陰、清熱、平肝。
方藥:杞菊地黃丸加減。
中成藥可用:杞菊地黃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8.心脾兩虛型。
主要證候:經前心悸失眠,神疲乏力,多思善慮,面色萎黃,食欲差,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數。
治法:補益氣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
中成藥可用:歸脾丸,每次6克,每日2次,用溫開水或生姜湯送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