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胃腸炎是兒科門診的常見病,3-6歲的學齡前兒童多見,近年來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原因大多與小兒的不良飲食習慣有關。副鼻竇炎、齲齒、扁桃體炎等鼻腔、口腔、喉嚨急慢性炎癥刺激也可引起胃粘膜炎癥。幽門螺旋桿菌陽性者還與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員感染有關。某些藥物也可引起胃粘膜的損傷,如抗生素等。
就診的患兒常主訴腹痛、腹脹,多為隱痛,常發(fā)生在進食后,也可發(fā)生在食前饑餓時,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年幼兒童訴說不出準確的腹痛部位,有的以哭吵示意。體檢時在中上腹常有較固定的壓痛。由于疼痛和消化功能減退,患兒的面色少華,有食欲不振,體重減輕和學習易疲勞等表現。其他癥狀還有嘔吐、反酸、惡心、打嗝、噯氣等。
章法一
熱而軟的飲食調養(yǎng)
胃病的治療遵循“三分治七分養(yǎng)”。中醫(yī)認為五谷養(yǎng)胃,糧食對于腸胃最有好處。同時要注意主食與輔食的比例。一般來說,小兒胃炎的飲食宜熱宜軟。
熱指小兒吃進去的食物要溫熱,禁忌冰鎮(zhèn)食品,冷牛奶、冷水果就不適宜。有的小兒吃飯時間過長,造成飲食冰冷也不適宜。
軟指食物的質地要松軟,易于消化吸收。不吃油炸食品和過于粗糙的食物,如炸雞腿、油爆蝦,以及芹菜、筍、咸菜等硬而難消化的食品。腌制食品也會損傷胃粘膜。魚、蛋、牛奶、香菇、蘑菇、豆腐、鮮嫩蔬菜、瘦肉、童子雞、鴿子、鵪鶉等食物可經常食用。
章法二
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習慣
飲食要合理衛(wèi)生,營養(yǎng)素的供給充足,比例恰當,控制飲食量,避免過多或不足。定時飲食,營造愉悅、寬松的進餐環(huán)境,不要邊吃邊玩,也不要邊吃邊讓孩子背書或訓斥孩子。每兩餐間隔4小時,少吃零食,以使消化道有一個休息的過程。
章法三
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
我國無癥狀兒童人群中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升高,許多患兒都是經家長傳染的。幽門螺旋桿菌可通過口對口傳染,為減少家長將幽門螺旋桿菌傳染給兒童的機會,孩子最好與家長分食用餐,以防交叉感染。家長要建立良好的喂養(yǎng)習慣,喂養(yǎng)時,必須注意個人衛(wèi)生習慣,還要糾正孩子咬手指、啃異物的壞習慣,避免細菌進入胃中。
章法四
及時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
胃病的治療需要一定的連續(xù)性,否則容易復發(fā)。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患兒,提倡家庭成員共同檢查共同治療,應用抗生素治療殺菌后,還可用中藥調理,以期鞏固療效防復發(fā)。另外,及時治療鼻腔、口腔、喉嚨等的感染,避免使用對胃有刺激的藥物。
章法五
重視胃腸機能的養(yǎng)護
小兒的內臟很嬌嫩,要注意保護好小兒的胃腸機能,部分孩子如單純服用西藥感覺胃部更加不適而中斷治療,可試用中醫(yī)療法。中醫(yī)中藥治療小兒胃炎有很好的優(yōu)勢,通過醫(yī)生辨證施治可使小兒的腸胃機能恢復。
中藥青皮、陳皮、積殼、香附、延胡索、川楝子、砂仁等可理氣止痛。白術、茯苓、扁豆、山藥、六曲、紅棗有健脾消化作用。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玫瑰花等對幽門螺旋桿菌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