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漢朝竇太后,一共有三位,其中西漢一位(文帝竇皇后),東漢兩位(章帝竇皇后、桓帝竇皇后),今天我們說的是西漢的竇太后。
孝文竇皇后,名猗房。約漢高祖初年出生于清河郡觀津縣(河北武邑縣人)。其父早年經歷秦朝動亂,隱居于觀津不問世事,過著清貧垂釣的生活,后來卻不幸墜河而死。竇皇后有兄弟二人,兄名竇長君,弟名竇廣國,字少君。
呂后時期(陰差陽錯去代國)
漢高祖去世后,惠帝劉盈仁善,呂太后掌攬大權。這時,竇氏以良家子身份入漢宮伺候呂太后,稱為竇姬。后來,呂太后欲釋放一批宮人出宮,并將她們賞賜給諸侯王,竇姬也在其中。竇姬因為自己的家鄉清河郡離趙國較近,故而請求負責遣送的宦官務必將自己的名籍放到去趙國隊伍的名簿中。宦官臨了卻忘了此事,將竇姬安排到了去代國的隊伍中。名簿上奏之后,詔書應允。隊伍將要出發時,竇姬才得知此事,哭泣著埋怨宦官,不想去代國,因有詔書的強制命令在,竇姬才不得不往。
獨幸生子(在代國受獨寵,生二子一女)
文帝時期(被立為皇后)
西漢高后八年(前180年),呂后去世,劉邦的舊臣陳平和周勃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他們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恒。代王劉恒回京即位,是為漢文帝。文帝即位數月后,有司上書請立太子,此時,先王后所生四子皆先后病逝。一番議論之后,有司認為竇姬所生長子劉啟純厚慈仁,可立為太子。文帝表示許可,并于元年(前179年)正月立劉啟為太子,其后不久竇姬順理成章的被立為皇后。后竇皇后因病失明,在文帝面前也失去寵愛。
景帝時期(握有生殺大權)
文帝后七年(前157年)六月乙亥,漢文帝崩于未央宮,太子劉啟即位,尊竇皇后為皇太后。但竇太后非常寵愛自己的小兒子梁王劉武。
景帝三年(前154年),尚未立太子,劉武入朝,景帝曾酒后言將來自己離世后 便將帝位傳予梁王,梁武與竇太后聽后皆大為歡喜。太后的侄子竇嬰卻說:“漢法規定,帝位傳給長子、長孫,現在陛下怎可傳給弟弟,擅自搞亂高皇帝的規定呢!”竇太后聞之心里很不愉快,并由此憎惡竇嬰,在進出宮的名簿上將竇嬰的刪除。
景帝七年(前150年)十月,梁王再次入朝朝見景帝。因為竇太后寵愛的緣故,景帝批準了梁王欲留京師的請求。次月,景帝廢黜栗太子劉榮為臨江王,想讓自己少子做皇帝的竇太后便對景帝說:“我聽說殷商的制度親其兄弟,周朝的制度尊其祖先,其道理是一樣的。百年之后,我把梁王托付給你。”其意便是欲讓景帝立其弟,時為楚相的袁盎認為不適,便上書勸阻景帝,竇太后的提議受阻,此后也再未提讓梁王作繼承之事。景帝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后,梁王怨恨袁盎等阻擾他為嗣的大臣,便與謀臣羊勝、公孫詭等人謀劃刺殺袁盎,袁盎最終被梁國的刺客刺殺在安陵郭門外。景帝查出真相后怨恨梁王,梁王使韓安國通過長公主劉嫖向竇太后謝罪才得以寬恕。
因竇太后喜歡黃帝、老子之言,故要求景帝與諸竇子弟不能不讀黃帝、老子之書,并尊其中道理。終景帝一朝,因為竇太后的緣故,諸位儒家博士皆在官待問,沒有被重用的。
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春正月甲子,漢景帝崩于未央宮。太子劉徹即位,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
武帝時期(相信黃老學說,廢除新政)
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欲推新政。由于一系列的動作影響到了權貴們的利益,因此毀謗魏其侯等人的言語每天都傳到竇太后的耳中。而竇太后喜歡黃老學說,新政推崇者與之理念不同,竇太后由是不悅。到了建元二年(前139年),趙綰上書武帝言勿將政事稟奏給太皇太后。竇太后大怒,暗中找到趙綰及王臧的過錯,責備武帝說:“他們這是要當第二個新垣平呀!”將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下獄,其后二人自殺,丞相竇嬰、太尉田蚡被免職。并任命柏至侯許昌當了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當了御史大夫。而武帝所推行的新政亦全部廢除。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丁亥,竇太后崩。與漢文帝合葬霸陵。遺詔將自己東宮所有的金錢財富都賜予自己唯一還在人世的女兒,大長公主劉嫖。
總評
總其一生,在文帝時期起的作用與影響相對較小,而在景帝時期起的作用與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雖然有太后干政的嫌疑,但恰恰在此時期,漢朝出現了漢初的“文景之治”,不能不說竇太后重視黃老學說,及其在朝政上作出的一系列影響景帝的政策,大多都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現。而文景之治又為漢武帝時期的盛世打下了基礎。即使在漢武帝時期,武帝也只能對竇氏的話言聽計從。而最難能可貴的是,在這一時期,西漢并沒有出現外戚專權,竇氏一族大多都能從國家的利益出發作出決策,而非以個人利益為重,這是后世很多朝代的外戚所作不到的。
而反觀東漢章帝竇皇后,心狠手辣,最重要的是開東漢外戚專權之先河,此后東漢江河日下,直至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