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隸屬于國醫(yī)戰(zhàn)隊旗下專屬于中醫(yī)人的微信,是中醫(yī)純學術(shù)人才交流平臺!這里分享最專業(yè)的中醫(yī)知識!歡迎點擊關(guān)注!
作者/曾培杰、陳創(chuàng)濤 編輯/木木
導讀:此文以簡單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得講述了臟腑五行中的用藥原則,篇幅較長,但是推薦大家能夠耐心閱讀下來,對臟腑陰陽的應用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近來老師這里送走了一撥舊人,又來了一撥新人。
有吳兄、周東亮,他們都是中醫(yī)忠誠的愛好者。雖然有些在西醫(yī)院里面工作,但那顆中醫(yī)的熱情始終都不減。
今天晚上,大家都匯聚一堂,一起搓丸子了。
新來的學生,搓丸子,搓得有大有小,不太均勻,于是老師又跟他們講搓藥丸的功夫。
老師說,做啥事都由一個由粗到精由淺到深的過程,這藥丸是要給病人吃的,我們做藥丸前背《清靜經(jīng)》,就是要把心放清靜下來。當你心很靜的時候,你搓的每一個藥丸都是一個模板,非常均勻。當你心不靜的時候,搓出的藥丸子,忽大忽小,粗粗糙糙。這搓藥丸子,也是在搓磨你們的心。
經(jīng)老師這么一說,大家自然把搓藥丸重視起來,于是做出來的藥丸子,很明顯均勻光滑很多。
可見,做一件事情,你有一分重視就有一分效果,你有十分重視就有十分效果。你隨隨便便,放任自流,效果就不理想。
由于又有一部分新學生的到來,他們都懷著一顆理順中醫(yī)的心,老師今晚決定講一節(jié)中醫(yī)基礎(chǔ)課。
通過一節(jié)課,要把老師醫(yī)間道里面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huán)圖講清楚,這該是多么濃縮的精華。老師用這個循環(huán)圖,寫一本《醫(yī)間道》還些不完。
老師說這張臟腑陰陽氣血循環(huán)圖非常重要,就像建一棟房子的規(guī)劃圖,也像打一場戰(zhàn)的一張戰(zhàn)略地圖。
初學者心中有循環(huán)圖,可以立馬進到中醫(yī)門子里面,有一定中醫(yī)基礎(chǔ)的人,重新把這張循環(huán)圖理順,治病用藥的眼界,將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
對學醫(yī)者而言,臟腑氣機升降循環(huán)是最重要的,時刻都離不了的,就像將《論語》時刻都離不開一個“仁”字,講《道德經(jīng)》離不開“無為而治”,講佛法離不開“四大皆空”一樣。
臟腑是人體的根本,疾病會表現(xiàn)在外面,病根都會在相應的臟腑中。所以王清任說:“業(yè)醫(yī)診病,當先明臟腑,著書不明臟腑,豈不是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于盲子夜行。”
而這臟腑不僅包括解剖學上的臟器實質(zhì),對中醫(yī)而言,更多的是,有關(guān)于臟腑之間生克制化的升降循環(huán)。
老師今晚就主要從臟腑氣機升降循環(huán)來,把人體五臟的大致運化狀態(tài)以及用藥思路講明。
我們聽后,原本對臟腑的理解還是比較破碎,經(jīng)老師這么一講,整體感立馬出來了。
就像在廣州去過很多地方,對每個地方都有一個了解,但對廣州的整體印象還不是很清楚時,這時有人送給你一張廣州的詳細地圖,你在認真地研究一遍,以前不太熟悉的地方,突然間豁然開朗,頓然貫通。這樣,你再也不需要地圖,卻能夠在期間,自由穿行而不致于迷路,這是一件多么令人興奮的事啊!
老師講道生醫(yī),道為源,醫(yī)為流,道為根本,醫(yī)為枝葉,學醫(yī)要站在道的層面去領(lǐng)悟,就不會出現(xiàn)大的偏差。
我們來看看,怎么把人體放到天地之間去領(lǐng)悟。
于是,老師先后畫了三個杯子。一個杯子裝滿渾水。一個杯子就是經(jīng)過幾天后澄清了,上面一半是清水,下面一半是濁水。一個杯子,是清水跟濁水相互對流,產(chǎn)生了明顯的太極陰陽圖。
老師說,第一個杯子,就像往池塘里放水一樣,很渾濁,像天地混沌初開,既沒有陰陽的交融,也沒有陰陽的對流。所以,沒有生物。第二個杯子,經(jīng)過清升而濁降,陰濁之氣聚在下面成為地,清陽之氣升到上面而為天。陰陽從此對立開來,就像牛郎織女星一樣,陰陽兩相對,也不能造物。然后呢?在這天地之中,陰陽二氣就開始相互運動,形成轉(zhuǎn)化。這吃糖水也就開始長魚蝦了。
可見,太渾濁了,一團死氣,長不了魚蝦。到了上清下濁,缺乏升降運動,也不能長魚蝦。只有升降開始,天氣下降為雨,地氣上騰為雨。這時就像《清靜經(jīng)》的說法,就叫:“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這池塘里的水,就變得似清非清,似濁非濁,清中有濁,濁中有情,于是就開始魚蝦成群,水草叢生。
然后,老師就在小黑板上畫一個太極,并在太極里面把人體五臟六腑納入。
左邊肝升,右邊肺降。上下為心腎,中間為脾胃升降。
這是人體陰陽對流圖。
這一個圖,再一分為二,形成兩個輪子,就是《醫(yī)間道》上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循環(huán)圖啊!
圍繞著這個圖,不僅可以談病因病機,還可以談治法方藥,甚至可以談脈象精妙。
比如:
左手的寸關(guān)尺,對應左邊的輪子,心肝腎陰。
右手的寸關(guān)尺,對應右邊的輪子,肺胃腎陽。
這樣,臟腑升降跟脈象一對應起來,把脈勢就可以把出臟腑的大勢。
接下來,老師又在小黑板上繪制了四個圈,太極生出兩儀,兩邊各一個圈,加上中間脾胃升降一個圈,還有整體一個大圈,這四象四個圈子就出來。
圍繞這四個圈子,可以把整套中醫(yī)理論體系納進去。
最重要的是,可以直接用這圈子來把脈,治病用藥,有圖象,有脈象,有藏象,有藥象,都可以圍繞升降展開,所以這圖被稱之為“學習應用中醫(yī)的指南針”。
老師從下焦腎開始講解這個圈子。
人體的腎陰,統(tǒng)管周身之陰。腎水就在肝的下方,滋養(yǎng)這肝木,這樣肝木才能條達柔順。
比如,來一個病人,他很煩躁,你一摸他肝脈,瘀得很,再摸他尺脈沉,這是肝郁化火,傷了腎水,中醫(yī)叫做“子盜母氣”。
這時,我們治療就要從左路腎陰,升肝木,升心火,這一思路入手。這時用的大法就叫做“滋水涵木”法,為何要滋水涵木?
因為肝木盜用了腎水,水是升木的,水為木之母,木為何會盜水?
因為肝木上有火,身體出于自救反應,它的腎水就自動會上來救濟肝木,肝不停地化火,腎水就會不停地被抽用上來滅火,這就叫盜,盜就是偷盜暗耗之意。
所以常生氣的人,也會導致腎虛。
這時你如果單用疏肝清肝的藥下去,還不夠,除了要養(yǎng)肝血外,還需要滋養(yǎng)腎陰。疏肝清肝用柴胡、薄荷,養(yǎng)肝血用當歸、白芍,而滋養(yǎng)腎陰,則可用枸杞、首烏、女貞子、山萸肉等。
第二,是肝木生心火。
長期思慮過度的人,勞心太甚,就會耗用大量的肝血,使肝不能藏血。這樣心火也亢,肝氣也郁結(jié)。左路脈寸上越,關(guān)郁結(jié)。
這樣的病人,就是典型的丹梔逍遙散證。治療除了要解肝郁,還要降心火。
第三種,是心火下降于胃的過程。
中醫(yī)叫做“火生土”。心火衰微了,那么胃腐熟食物就沒有力量。
這樣的病人,往往早上吃了飯,到晚上都不知道餓。像這種病人,一般是背部經(jīng)常涼颼颼,還容易擔驚受怕。這時“虛則補其母”,你只要把心火過到胃中來,這樣背也不涼了,胃消化也有勁了。
因為胃的消化功能靠的是那股熱氣,這股熱氣就來源于心,就像土地長養(yǎng)萬物,來源于太陽的照射一樣,缺乏太陽照射的南北極,陰冷草木難生。
這時,重要的不是健胃消食,而是暖心陽。心陽一振作,胃就有勁了。直接用點桂枝,補補心火,使心火能生胃土,就有效果了。
比如,有個常年咳嗽的病,消化也特不好。這病人特奇怪,只要他碰上些涼水,他就會咳嗽,而且到了冬天,手腳冰涼,咳嗽加重,后背發(fā)涼。
老師切他左寸脈沉遲,右關(guān)緩弱,這是明顯心火衰微,不暖肺金胃土,肺金得不到暖和就咳,胃火得不到暖和,吃的東西就消化不了。
老師說,這種情況,你是扶他的腎陽,還是從心陽入手呢?你如果從腎陽入手,要轉(zhuǎn)一大圈。而從心陽入手,則變得直接了,效果更快。
老師直接建議他服用肉桂粥,每天早上用5克肉桂細粉,加少量糖,調(diào)成白粥一大碗。
他吃了半個月后,不咳了,背不涼了,消化也有勁了。
一碗肉桂粥,就有這樣的效果,里面醫(yī)道很簡單,心火能生胃土,心火能暖肺金而已!
我們看老師畫的臟腑循環(huán)圖里面,心火就分為兩個方向,一個就是在上焦直接平行到肺中去暖肺,另外一個就是心火直接降到中焦來暖胃。
這就是老師用桂枝湯治療肺寒咳嗽久不愈,以及胃寒腐熟無力的病人,往往都有明顯的效果。
對于心脈不是很有神氣的,老師一般在桂枝湯中去掉白芍加上紅參。
這個湯方一下去,普遍病人都反映,吃飯有勁,背部也暖多了,而且晚上不容易做惡夢。
第四種,是胃犯心的。
老師說,臨床上見到很多胃潰瘍、反酸的病人,他的心臟都很不舒服。特別是有心臟病的人,稍微吃撐一點,好像是撐在胃,其實更難受的還是心臟。
為何常反酸的病人,心臟會不舒服呢?
老師說,心火生胃土,是順生,而胃反酸就是逆,逆?zhèn)穆铮∷孕拿}就會不舒服,這叫:“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這樣的病人,不是吃心臟病的藥能夠解決問題,平時只要注重飯到七分飽,吃點胃炎散,馬上就好了。所以老師這里胃炎散,用得很普遍。
這就是許多人不明白,為何吃撐了,會傷到心臟的道理,他們習慣性地想到,飽食傷胃唄!這是常理,從中醫(yī)這個循環(huán)圖來看,傷胃進一步就是傷心,胃逆而犯心也!
所以,廣東的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最善用溫膽湯,降膽胃之氣來治療心臟病。心臟病能夠從“脾胃論”來解決,奧妙也在這里。
第五點,心火能夠下移于胃,通過胃的腐熟,在下降去溫暖腎水,腎水就不會過寒,這就是心腎通過中焦胃來相交。
從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心火的另外一條途徑,除了借助胃氣下降外,它還需要借助肺氣的收斂作用。
肺為水之上源,肺氣收斂降濁,那么上焦心臟多余的水濕,就會被斂降化入三焦膀胱,然后從腎中變?yōu)樾”憷觥?/span>
如果這個肺脈亢盛,不能向下斂降,那么水氣就會積在心肺,造成心肺積水,嚴重的會危機生命。
所以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有個重要的思路,就是開心竅通心脈的同時,還需要借助肺臟斂降的功能,把多余的積水向下肅降,排出體外。
我們來看,老師從一個民間道醫(yī)手中得到的這個丹參檳榔飲,就是通過通心脈,斂肺肅降,引風火痰水下行來治療危重心臟病。
當時一個風濕病心臟病的病人,命懸一線,在醫(yī)院住了幾個月,就快不行了,醫(yī)生叫他們準備后事,家屬都哭哭啼啼。
于是請這位民間中醫(yī)前去看。他一摸脈,然后生氣地說,還沒死,你們瞎哭啥!家屬大驚,忙請教方藥。
郎中只開出四味,即:
枇杷葉、檳榔、丹參、菖蒲。
家屬問,枇杷葉用多少?郎中說,枇杷葉要炒過的,用兩大把。
這樣,隨手一捧,就起碼有幾百克。
這藥下去,第二天疾病就轉(zhuǎn)彎了。病人能起床了,后來慢慢地調(diào)養(yǎng)過來。
醫(yī)院的西醫(yī)生們,也非常驚訝。
而老師得知后,馬上登門拜訪了這位民間中醫(yī),提上了一壺好酒,前后請教了兩次。
這郎中感老師的誠意,才把他的方藥用法說出來。
就這四味藥,相當普通四味藥,用好了,卻可以救命的。
這四味藥,就體現(xiàn)一個大法,我們看丹參、菖蒲,是通脈開竅治心為主的。
心中的積水該怎么走呢?
要通過肺下斂到三焦膀胱,所以草醫(yī)道人重用大量枇杷葉,降十二經(jīng)逆氣,化十二經(jīng)痰水,用檳榔也是通過肺與大腸相表里,使肺水能下行腸間,從大小腸膀胱排出。
通過肺來肅降,心臟邪氣的氣路通了,所以病人慢慢恢復過來。
第六點,就是中間脾胃這個圈子,脾胃是一個小升降,這個小升降能調(diào)得好,可以帶動周身上下內(nèi)外的大升降。
葉天士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中間脾胃主要是論其升降,升降失常,百病變作。這在李東垣的《脾胃論》里面論得最詳。
脾胃升降失常,會出現(xiàn)好多種疾病。
首先,我們來談尿頻。正常人體飲進來的水液,到胃了,叫:“飲入于胃,游溢出精氣,上疏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疏膀胱。”
這是《黃帝內(nèi)經(jīng)》關(guān)于水入胃后的正常走勢的詳細論述。
可如果異常呢?那就是水飲一進胃,就掉到腎膀胱去了,失去了脾胃的升舉運化。
這是因為脾胃虛弱無力,不能把水運化開。這種病人,一來往往說他怕喝水,一喝水就說他尿多、尿頻,你在摸他的右手關(guān)部,緩弱,很明顯是脾陽不升。
這時,陷者舉之,你只要用健脾升陽的方法,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尿頻,效果很好。
最近就有好幾個病人,我們?nèi)⊙a中益氣湯里面柴胡、升麻的妙用,放在一般辯證方子里,治尿效果很好。
脾胃升降失調(diào),脾不能升清,還會出現(xiàn)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泄瀉。
《黃帝內(nèi)經(jīng)》稱之為:“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這就是說,人體的清陽之氣,如果郁在中下焦,不能靠脾升清升起來,那么他的大便往往都不成形,稀稀拉拉,一沖即散。還有,很容易犯泄瀉病。
胃腸泄瀉病,在小孩子里面也是最常見的。
老師當?shù)赜幸粋€八十多歲的老郎中,老師去拜訪他時,跟他聊起醫(yī)來。
老師去拜訪很多醫(yī)生,跟他們交流,他們都很愿意把寶貴的經(jīng)驗說出來。
老師說,這里面有方法,就是你去跟人家交流,不要老想摳人家的經(jīng)驗,這在同行之間是相當忌諱的。
有些老先生,他一輩子就用好那幾個經(jīng)驗,非常寶貴。如果不是機緣,他不會輕易說出來。
這個機緣,也是事在人為的。跟他們交流時,你首先要把自己的好東西拋出來。當你坦誠相待,把好經(jīng)驗都說出來時,對方自然也坦誠相待,也會說出他好經(jīng)驗。
這個八十多歲的老先生,非常認真地跟老師說,我八十多歲了,就一個方子用來治小兒病,用得很好,胃腸消化道疾病,找我看的小孩子,我經(jīng)常用這個方子,把他們調(diào)好。
老師說,什么方子?
老先生笑著說,眼在天邊,近在眼前,這方子就是你經(jīng)常看到的,只是沒引起足夠重視而已,叫“痛泄藥方”。
老師說,痛瀉藥方治小兒泄瀉?
老先生說,你把這方子用來治小兒拉肚子,效果很好,這時白術(shù)要用炒白術(shù),可如果你把這方子用來治便秘,效果也相當好。不過你要用生白術(shù),還要重用白芍。你再一變,把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小兒感冒風氣中,胃口不開,遲遲難好,那么你就重點用防風、陳皮,加減變化一下,基本把小兒常見病,都搞定了。
把痛瀉藥方,拿來治便秘、感冒、食積,這都是在教材上沒有提到的,是廣大了這個方子的妙用。
只有四味藥的玉屏風散,它不是四味藥,它是飽含著起碼四個理法。
白術(shù)代表著健運脾陽。
白芍代表著柔肝緩急。
這樣肝脾都調(diào)到了。
我們看小兒的病,不外乎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這種特殊的小兒生理臟腑結(jié)構(gòu),極容易導致肝木犯脾土,然后泄瀉,肚子痛。
防風代表著風藥升發(fā)清陽。
陳皮代表著氣藥理氣開胃。
特別是防風我們不能小看這風藥的作用,雖然它在這方中劑量不大,但卻起到“輕可去實,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老師說,你在臨床上碰到很多胃腸泄瀉,大便不成形的病人,這時你只要稍用點風藥,或羌活、獨活,或荊芥、防風,把中下焦的清氣輕輕一往上升舉,那么靠肺脾臟腑自身的機能,自動都會把這些濕氣化散開。
最近經(jīng)常有病人長期泄瀉,不止舌頭水滑,舌根部特白膩的,這樣的病人往往用上附子,大便就會變得很粘,因為附子把下焦的濕氣變?yōu)闊釟狻?/span>
可如果用上羌活、防風這些風藥,讓下焦的水濕往上一升,再靠脾來散精,再往上一運化,由肺來通調(diào)水道,下疏膀胱。
這樣,第二天病人排出的大便就相當干爽成形,舌苔也會好看多了。
用風藥把腸中水氣風干,通過脾升清陽的作用,腸道的水濕轉(zhuǎn)一個圈子,就慢慢化開了,可見風藥之功非凡。
在醫(yī)書當中通常都會提到,久瀉的病人,脾氣很虛,清陽陷下去,這時加入升麻以升清陽,而達到止瀉的作用,這時相當好的經(jīng)驗。
升麻跟羌活、獨活、荊芥、防風的道理都一樣,都是通過風藥來升清。
第七點,也是中焦脾不能向上升清生肺的,在圈子里面叫做脾土生肺金。
很多小孩子老容易咳,而且一咳老容易不好,是什么道理?
中焦脾胃這個氣機不能轉(zhuǎn)好,結(jié)果導致脾土不能生肺金。土不能生金,就肺虛,肺虛就咳不止。
中醫(yī)有個治法,叫做“培土生金”,這個土就是脾土,這個金就是肺金。
通過培土,脾上升,就把精氣運送到肺,肺氣一足,固表之力就增強,外邪就能很輕松被逐出去。
像這種小孩,久咳不愈,如果摸到他寸關(guān)俱虛,把玉屏風散用上,咳嗽很快就好了。
這也叫:“虛則補其母。”
我們看《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怎么記載黃芪,里面說黃芪“補虛,小兒百病”。
玉屏風散就是以黃芪為君,加上白術(shù)健脾胃,再加上防風這味風藥令清陽能實四肢發(fā)腠理。四肢腠理一固密,邪氣就不得而入。
可見,這黃芪一味藥,對于小兒體質(zhì)虛損,都是相當好的。
第八點,講完中焦脾胃,我們就來講下焦。
講下焦也離不開中焦,正如降上焦也離不開中焦一樣。
我們看下焦命門之火,能夠生中焦脾土。腎陽屬于火,脾陽屬于土,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脾腎陽虛,而不是說脾胃陽虛。
鍋中的食物要運化,需要看下面的火力,腎陽就是下面那團火。人體有二火,一個是君火,一個是相火,君火,君臨天下,它是向下生胃土,這叫心火生胃土。心火為胃的腐熟功能提供熱量。
有了心火的照耀,胃才能健壯,心臟就好比太陽,太陽一照地面,地面的土地得到溫熱,就能生長萬物,可如果晚上如果不照了呢?那地面就冷了。
土熱了,生長五谷。
土冷了,雜草難生。
下面的腎火,生的是脾土。腎陽能夠溫暖脾陽,這樣脾的功能才能健全,把從小腸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上輸?shù)椒沃腥ィ瑸榉翁峁I養(yǎng)。通過肺宣發(fā)肅降,再把營養(yǎng)滋潤到皮膚九竅五臟六腑。
而下焦腎陽,就叫做相火,好比地底的巖漿,比如,你打個山洞,打得很深后,里面也有熱量,這是地熱。
我們農(nóng)村人種莊稼,在春寒料峭的時候,往往那時太陽還不夠猛烈,就搞個地膜,往地上一蓋,讓地熱布散開,這樣莊稼就好生長了。
可見,土地下面本身就有熱量往上透發(fā),這正如人體的腎陽處在下焦,往上暖脾土,脾土得到暖和后,就能夠生發(fā)萬物了。
可如果出現(xiàn)虛火上亢,腎陽相火離了胃,收不住往上面跑,那么就會出現(xiàn)上熱下寒的現(xiàn)象。
這就像春天種莊稼,沒有把地熱用地膜伏住,地熱耗散得快,土就寒涼,莊稼就難于生長。
對應到人體身上,腎中浮火往上亢,就不能溫暖脾陽,于是就出現(xiàn)便溏、肢冷、完谷不化、腰膝冷痛,身體上面卻出現(xiàn)一片浮火,慢性咽炎、口腔潰瘍,這叫上熱下寒,上實下虛。
這時,就要用伏火的思想,引火歸元,用自身上焦的火,來暖自身上焦的寒,使寒熱對流,疾病不治自愈。
老師常用的就是附子、龍骨、牡蠣,白術(shù)、茯苓、干姜。
用龍骨、牡蠣來伏火,用少量附子,取少火生氣之意。
白術(shù)、茯苓、干姜,能把脾中寒濕運化開。
這樣,火伏而脾運,火能生土。那么,中焦脾胃消化吸收,就會慢慢健全。中焦入漚,中焦就像煮熟飯一樣,需要足夠的熱量供給,才能把飯煮熟了。
第九點,談到下焦腎,我們就看到輪子下面腎陰與腎陽。
腎陰腎陽代表水火,水火是相互克制,達到平衡的。
老師說,火大則水少,水大則火少。
火大則水干,知柏地黃丸主之。
水寒則火微,桂附地黃丸主之。
老師又說,腎陽虛的時候,那腎水是寒的,我們看腎水從左邊上升到肝,這股陰寒的腎水,它到肝部就會寒凝肝經(jīng)。
這樣的病人,一看他手指甲都泛青泛烏,筋骨因為寒凝收引行走不便,是因為這些病人是肝寒嗎?肝寒只是表,本在腎,是腎中的寒水上泛到肝中來。
你們看冬天的樹涼,是為何呢?不是因為樹本身涼,是因為扎根在土中的樹木,吸上來的水都是涼的。
水生木,涼水生涼木。
整個水上升到肝木上,這一整條木都是涼的。
而我們看夏天的木,是暖的。是因為陽火夠,把水溫暖了,上升到肝來,肝就溫暖了。
這樣,我們治療睪丸痛的病人,是從肝入手,還是從腎入手,答案就很明顯了。
老師很推崇《景岳全書》中的“暖肝煎”。特別是暖肝煎中小茴香跟肉桂這兩味藥的配伍。
這暖肝煎專治療小腹疼痛、疝氣,以及肝經(jīng)所過之處疼痛的。
它是通過溫腎水來暖肝寒的,通過行肝氣來止肝痛的。
小茴香跟肉桂兩味藥,就是溫腎水以散肝寒的。
如果肝寒再厲害,可加入?yún)擒镙恰⒏山顓柡Φ目杉痈阶印?/span>
上次,有個婦女,腹中冷痛多年,指甲青烏,少腹為肝經(jīng)所過之地。
老師就用到少腹逐瘀湯,里面就有小茴香、肉桂、干姜。
通過這三味藥,溫腎陽來散厥陰肝寒。藥后,指甲就變淡紅,腹痛、痛經(jīng)也就好了。
所以,老師說,肝寒要治腎。
而肺寒呢?按照圈子的轉(zhuǎn)動方向來治。
老師說,肺寒則要治心。如果肝寒治心,肺寒治腎,那就走彎路了。
那下面我們來看,肺寒該怎么辦?
第十點,肺寒的治法。
近來,有好幾個老人家都有常年咳嗽的習慣。
老師說,這種咳嗽,你一摸他心脈很弱,枳殼不對路,培土生金,太慢了。直接給他心補上一團火,讓火能過到肺上來,他咳嗽立馬就好了。
像這類病人,你一問她,背心準時涼的為主。胸背為心肺所聚,肺寒咳久不愈,是因為心火虛。
所以,老師用上桂枝湯,加銀杏葉、紅景天、丹參、菖蒲、枳殼、桔梗、木香,以這幾味藥為底方,直接把心火一補,把心肺中大氣一轉(zhuǎn),背也不寒了,咳嗽也緩解。
所以老師說,咳而背心發(fā)涼者,必要從心火入手。
你讓他身體進入夏天狀態(tài),用心火來散肺寒,就好得快。
這叫:“肺寒則心火醫(yī)。”
即:“太陽當空照,寒云自消散。”
最后,老師再補上一段關(guān)于水循環(huán)的思路。
老師說,很多天氣熱,搞到心肺火上亢,心煩,拉出來的小便也是黃的,甚至會刺痛。
這時,你要想到“肺為水之上源”這句話,這句話你理解透了,很多病你都會治。一個人有沒有好的小便,要注意從肺來看。
“肺為水之上源”,天上的云,是地面水的上源,所有江河湖泊的上源,不在高山高原上,而在天上。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如果膀胱三焦下來的水是熱的,拉出的小便是短澀的,你用清熱解毒反而容易傷了身體。
你摸他的心肺火上亢,只須要用幾味肅降肺氣的藥,下面小便就拉干凈順利了。
很多人治療發(fā)熱尿黃、尿頻,一下子就想到要運用瀉火的藥,要么清上焦火,要么清下焦火。火不靠清,要靠降,肺氣一降,順下來,火隨之而降,就像下雨一樣。
降天上的肺火,老師常用竹茹、枇杷葉、白茅根、蘆根、黃芩。
老師說,你們特別要留意這些中空的草藥,如竹茹、蘆根、白茅根。
中空代表著虛空,中空善通表里氣。它們能透、能清、能降、能流通,中空又象征著謙虛,謙虛則能包容,天空、虛空,則能容萬物,人煩躁是因為上焦心胸不空,壓力大。
這時,用上這些降肺胃之氣的藥,讓心熱、肺熱,能從三焦膀胱下腎,以溫暖腎陽。這樣自身熱量又不浪費,自身煩熱又得到消解。升降一對流,小便就很順了。
我們再看導赤散,里面有木通、竹葉,都是導心火,從肺、三焦、膀胱下行的。
所以,病人如果上焦熱盛,小便黃赤。
左脈亢盛的,則用導赤散,導心火下行。
右脈亢盛的,則用枇杷葉、竹茹、黃芩、蘆根,導肺火下移。
通過號脈,你用藥就有依據(jù),治療就有保障,信心都從這里來。
老師最后總結(jié)說,你們要把五臟循環(huán)扎根在心中,五臟之間是怎么生怎么克的,是怎么轉(zhuǎn)圈子的,是胸有成竹。
醫(yī)生治病,心中要裝住五行。這五行就像一個門子,門子里面有一條縫,要靠你自己去鉆。現(xiàn)在這個循環(huán)圖就是給你一個縫,你要會鉆。
學醫(yī)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茫茫然然,因為沒有人會給你一扇門,你能夠找到一條縫,就不錯了。
這個縫,你去打通,就將成為你人生的大通道。所以很多人,抓住了一條縫,就打開了一扇大醫(yī)門。
學醫(yī)就怕心浮氣躁,給你們一個門的時候,你們都不知道門在哪。
《論語》曰:“夫子之墻數(shù)仭,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這是弟子贊嘆孔子的話語,說的是孔夫子的學問非常高深,就像高墻一樣,你翻不過去,必須要找到那扇門,如果找不到那扇門,就進不去,進不去,就看不到仁義禮智信的大美,也看不到治國安天下才華的大富。
今天,我們大家聽了老師講這個輪子,正如裝上了兩只眼睛,正如把五行裝到心中,正如打開中醫(yī)的一條門縫,看到里面博大精深之處。
大家不由激動喜悅非常,原來中醫(yī)可以這樣看,可以這樣把醫(yī)理醫(yī)法熔于一爐。以前,是從大處上把中醫(yī)思路理順,現(xiàn)在再揣摩《醫(yī)間道》中這兩個輪子,這張臟腑陰陽氣血循環(huán)圖,中醫(yī)治病用藥的整體觀,才真正從腦海中隱約顯現(xiàn)出來!
今晚,大家皆大歡喜,滿載而歸。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