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英
1957年生于天津
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研究院院長
當代工筆畫協會副會長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
天津美術學院何家英工筆畫研究所所長
天津畫院名譽院長 天津美術館名譽館長
灰色字體:何家英口述 紅色字體:視頻旁白
我國的工筆人物畫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已有了人物畫的圖案。從距今兩千多年的晚周帛畫中,可以找到中國人物畫源頭以線條為主描繪人物形象并具有了獨立意義的繪畫,這些繪畫奠定了中國工筆人物畫用線造型的基礎。人物畫在中國畫藝術中是最早成熟的一個畫科,至唐和五代達到頂峰。
▲ 晚周帛畫
▲ 《搗練圖》(局部) 張萱 唐代
到了宋以后,由于文人畫的興起,水墨意筆畫盛行,使唐宋時期獨領風騷的中國工筆畫失去了以往的光彩并逐漸走向了沒落。
縱觀世界美術的歷史發展,起源于中國美術的“日本浮世繪”美人畫卻從中國的唐代仕女畫中獲得靈感,并長期在中國傳統藝術繪畫風格的影響下發展壯大。
中國的工筆畫從明清到民國一直在持續的衰敗。到了建國前期,中國畫壇出現了一大批享譽世界的大師級畫家,然而這些畫家基本上都是以寫意為主,也就是說,中國當代繪畫的轉型首先是在寫意畫領域完成的,工筆畫卻還停滯不前。到了建國以后,工筆畫迎來了復興,出現了大批畫家投入到了工筆畫的創作中。
到了改革開放時期,隨著國門的打開,西方的現代藝術思想極大的沖擊著中國的畫家。面對文化的開放,中國的工筆畫家在看到日本工筆畫的作品時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改革開放帶來的沖擊極大的刺激了中國美術的發展。1981年,何家英作品《街道主任》橫空出世,在中國畫壇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令美術界大為震驚。其原因在于,這位活生生的人物以其復雜的思想、霸氣的個性以及略帶傲慢的形象完全超越了文革時期所延續而下的“紅光亮”創作風格,把人物畫從抽象的政治理念拉回到“人”的層面。另外,歷史的看,這幅作品還以飽滿的造型及時代氣息有力改變了明清以來人物畫的孱弱、萎靡之風,恢復了晉唐人物畫的精神氣度和堂皇風格。讓何家英達到這一高度的毫無疑問正是他的“恒中西以相融”的美學思想。
▲ 《街道主任》 何家英 112x91cm 1981年
1983年作品《山地》同樣是這個時期的典型作品,這幅表現農夫勞作場面的作品被何家英大膽的置入西方油畫的古典色調中,背景在晦明中逐漸隱沒,人物鑲嵌似的獲得了一個主體的位置,高貴的古典色調將普通的勞作場面及人物提升至這樣宏大的主題層面。人物堅硬的脊背結構正象征著龐大的中國農民群體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在這幅作品深邃厚重的油畫效果中有著豐富的中國繪畫語言,這正是中西繪畫相融的高妙之處。其視覺語言的豐富性以及由此形成的畫面氣氛是傳統手法無法完成的。
▲ 《山地》何家英 136x166cm 1983年
▲ (局部)
《山地》之后,何家英迎來了自己創造生涯的高峰。在此后大約五年的時間內,他相繼創作出《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馬嵬》等一系列轟動一時的作品。其扎實的寫實能力、精巧的場景設計、濃郁的抒情效果,展現出工筆人物畫新的時代魅力。
桑露
無論對何家英還是美術界乃至整個公眾領域這都是一個全新的視覺形象。至此,何家英成功的完成了傳統工筆畫的現代轉型,他把西方繪畫的學習納入到中國畫的體系之中,在融合中西方繪畫視覺經驗的基礎上,重新激活傳統工筆畫的偉大品質,使其在表達現代生活的過程中完成了現代工筆人物畫形態的建構。從而促使了“工筆”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由古典向現代工筆人物形態的蛻變,以新經典的姿態煥發出嶄新的光彩。
在工筆畫領域,何家英以卓越的語言才能和學究式的研究將工筆語言引領到一個自由的高度。他的畫,不因工而匠、不因細而膩、不因色而艷、不因彩而麗,在消解了“表意”與“技法”之間的矛盾后,畫面呈現出一種輕松的視覺美感。文靜纏綿的東方情境之中,色與線柔和的交響演奏出寫實形象最為完美的樂章。
進入21世紀以來,中日兩國在美術的學術交流更加頻繁,主要是集中在工筆畫領域。由于日本人天性喜歡色彩和裝飾意味,所以日本的繪畫藝術和語言上就形成了自己民族的鮮明特色和體系。發展了色彩繪畫,而引進的中國文人水墨畫在日本已成為了邊緣畫種。因此,當日本的畫家來到中國時看到中國工筆畫家的作品他們震驚了。
“前幾年有些日本的權威的畫家被邀請到中國來觀看中國的工筆畫展的時候,他被我們中國的工筆畫家的作品所震撼,他沒有想到,中國的工筆畫家并不是按照日本人的方式,(即)通過對巖彩的那種手法的制作進入了現代。因為巖彩的那種繪畫它很大程度上脫離開了“線”的表達。發展到今天,當那幾座大山和一些大師相繼去世之后,其實巖彩的這種制作方法,它具有一種很強的覆蓋力,這種強烈的覆蓋力和很厚的肌理,又使得它很容易達到油畫的效果。這樣一來,東西方繪畫的一個根本的界限沒有了,東方繪畫的品格沒有了,東方繪畫的韻味沒有了。”
作為亞洲藝術文化組成的重要成員,日本對于自己本民族的工筆畫發展感到了事態的嚴重性,越來越多的日本畫家在脫離了“線”的束縛盡情表達繪畫感覺的同時,已經不再分“工筆”和“寫意”,而是,更具有寫意性。但是,同樣帶來的問題就是喪失了東方韻味。
▲ 《日本女孩》 何家英 65x50cm 2014年
正是在中國,有像何家英為代表的這樣一大批還在堅持傳統的工筆畫家,才使得中國的工筆畫在世界工筆畫的發展中走在了前端。縱觀何家英三十多年來的作品,很難找到脫離繪畫“表意”的絕對孤立的技法。在他的畫面上,技法總是在表現畫家情緒、意圖時才煥發出特有的生機與韻律。何家英以此辯證的解決了語言與畫意之間的關系,從而消解了工筆畫中刻板匠氣的習慣。在所有的語言元素中,何家英的線條最值得我們注意,雖然他與傳統勾勒線條一脈相承,卻有自己的個性,即在游絲鐵線的游動性線條之中增加釘頭鼠尾描,同時強化線條對書法性節奏以急徐、抑揚頓挫等豐富的用筆和墨色變化提升線條的味道和品格。以此將線條從結構再現的寫實層面提升到寫意境界。觀賞何家英的用筆和線條,至妙處時,似能聽到音樂般扣人心扉的旋律。
百合依依 2015 56×89cm
閨樂 2015年
如今的何家英正在積極籌辦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旗下成立一個中國工筆畫研究院(現已建成),何家英認為,中國畫的研究工作始終都是松散的,和目前中國畫的發展形勢很不吻合,特別是在工筆畫領域。
宅悅 2014年
局部
全國美展,常常是工筆畫作品獲獎是占多數的,所以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中堅力量。那么在工筆畫的研究上以及工筆畫的進一步的發展上,又是缺失的,因為這種研究差不多是每個畫家自己都在圍繞著自己的創作在研究一個東西,所以不系統。
那么在這樣一種形勢下,我們就應該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這個平臺下形成一個工筆畫的研究隊伍,更系統的、更全面的把關于工筆畫的所有的內容、所有的方面、課題都進行研究,既廣泛又深入的來做,更統合在一起,更集中的使工筆畫的研究取得一個新的更豐富的成果,為我們這個時代留下非常寶貴的東西。”
舞之憩 195cm×115cm 2006年
何家英始終是一個站在世界工筆畫發展浪尖上的領軍人物,他不僅為中國工筆人物畫向當代性的轉型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還在為中國工筆畫在世界藝術中的發展矢志不渝的努力著。正是有像何家英這樣的畫家,中國的工筆畫才能立足于世界之巔。正是有著這樣一位畫家的帶領,中國的工筆畫必將會走向更加燦爛與輝煌的未來。
點擊觀看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