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維城 《萬有同春圖》 】卷,紙本設色,35.5×353.3cm。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品
錢維城 ,江蘇武進人。乾隆十年(1745)狀元,官至刑部侍郎。謚文敏。書法蘇軾,初從陳書(女)學畫寫意折枝花果,不甚畫山水。后一經染翰,遂成名手。供奉內廷,為畫苑領袖。隨乾隆帝在木蘭之岳樂,帝以神槍殪虎,命維城繪圖刻石紀事。卒年五十三。著茶山集。 《國(清)朝畫征續錄、書畫紀略、桐陰論畫、墨林今話、香樹齋文集、昭代尺牘小傳、清畫家詩史》。
錢維城(1720—1772),初名辛來,字宗盟(一作宗磐),又字幼安,號幼庵、茶山,晚年又號稼軒,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乾隆十年(1745),年僅25歲的錢維城在殿試時高中一甲一名進士,隨即授修撰,從此踏上仕途。
錢維城初入官場時并非一帆風順,初在翰林院時,奉旨分學清文(滿文),但在三年散館考試之時僅名列三等,遭到乾隆皇帝訓斥:“維城豈謂清文不足習耶?”重臣傅恒(乾隆帝寵愛的孝賢皇后之弟)出面解圍,才得以過關。其后乾隆再試其漢文,又認為“詩有疵,賦尚通順”。
盡管如此,乾隆十三年錢維城還是以修撰之職留在翰林院。同年,他以出色的才華升任詹事府左右春坊右中允,奉命在南書房行走,成為近侍天子的文學侍臣。在此后一段時間里,錢維城不僅陪侍乾隆,探討詩詞歌賦、典章文獻,還創作了不少書畫作品,得到皇帝的贊賞。
之后,錢維城的官職開始逐步升遷,主要擔任各地考官及朝廷中的一些要職。在他為官期間,積極地向皇帝提出一些獨到的政治見解,并被皇帝所采納。如乾隆三十五年,錢維城協助湖廣總督吳達善及巡撫宮兆麟督剿古州苗民起事。他調度有方,很快平定其亂,受到朝廷嘉獎。翌年,云南守官因捕獲龍陵脫逃戍卒,擬全部就地處死,錢維城聞訊上疏建議應照“伊犁戍卒荷校一月”之例,將罪犯押至龍陵懲罰,以示儆眾,乾隆從其所請。
乾隆三十七年,錢維城因父亡而奏請歸故里丁父憂,并因此一病不起,不久即卒于家中。乾隆聞訊十分痛惜,特賜錢維城尚書之銜,謚“文敏”,給予他較高的榮譽。
底蘊豐厚的藝術創作
錢維城的繪畫“上追前輩,以古為師”,具堅實的傳統功底。清人胡敬《國朝院畫錄》記載,錢維城“自幼喜畫,初從族祖母陳書學畫,作寫意折枝花果。后轉學山水,經董邦達指授,遂變畫法,以干筆勾勒,重視烘染,于是筆墨渾然一體。又能作界畫,名盛于世。供奉內廷,為畫苑領袖。”
其族祖母陳書,字南樓,號上元弟子,晚號南樓老人,秀水人。善花鳥、草蟲之屬,山水、人物亦其所長,故畫作被清宮內府所藏甚多。由于她“課子嚴而有法”,使得錢維城頗多受益。
錢維城供奉內廷后,有幸受到略早入宮同為南書房行走的著名畫家董邦達的指授。董邦達繪畫善用枯筆勾勒,淡墨皴擦,筆墨蒼郁,其畫風極大地影響到錢維城,故張庚在《國朝畫征續錄》中評述錢維城:“其山水氣象沉厚,得力于董邦達”。
錢維城在一生的創作實踐中,還注意廣學博覽,兼收并蓄。他臨仿“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領會他們蕭疏、空靈的畫風;追摹“清初四王”,體會他們的構圖和筆墨著色,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藝術水準,創作出大批佳作。
錢維城的畫作之上經常有乾隆御筆題詩、題字,“所進畫冊,大多呈蒙御題”。乾隆的御筆題書雖算不上精美,但因這種天子偏愛,也使得錢氏作品詩畫相映、筆墨生輝,反映了當時在宮廷中君臣崇尚藝術,以書畫往復酬答,“如若師友”的美好和諧關系。
錢維城的書法亦可稱道,從傳世作品看,錢氏書法遠學宋代大書家蘇軾,清麗蒼潤,秀骨天成。不過,受時風影響,其書法不免也有一些館閣體書風之流弊。(文章來自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