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的高阿姨,站在搶救室門外,一臉驚慌失措地對著電話那頭的人懇求道“幫我們想想辦法吧,姑姑求求你了,你姑夫又進搶救室了,你知道的,我們那點退休金全部搭進去了,我們實在是沒辦法了。”
電話那頭傳來侄媳婦的聲音“姑姑,不是我們不幫你,為了給姑夫治病,除了我爸(公公)給的就不說了,從我手上的都已拿走了將近7萬塊了。”
“姑姑,我們也生活的呀,再說,我們一家四口都是靠我們兩夫妻在工地上搬磚維持生活,實在是無能為力了。”
聽了侄媳婦的話,高阿姨有點語無倫次地說“那要怎么辦呀?我們要怎么辦呀?”
原來,又進了搶救室的那個人正是高阿姨的丈夫鄭大爺,這已經是鄭大爺不知是第幾次進搶救室了。
自從兩年前鄭大爺被查出患上胰腺癌后,進出醫院對于高阿姨和鄭大爺來說,基本算得上是家常便飯了。
為了照顧丈夫,高阿姨不得不拖著一副年邁的身體,除了給丈夫喂飯之外,還要給丈夫擦身體和換紙尿褲。
每次給丈夫換完紙尿褲,高阿姨都要被累得氣喘吁吁,感覺快要虛脫了。
可是,哪怕身體吃不消,她也沒有別的選擇。
很多次,醫生和護士都看不過去,一邊幫她一邊勸她說,讓她給鄭大爺找個陪護,說她本身都這么大年紀了,在醫院里吃不好睡不好,還要熬夜,身體會吃不消的。
可高阿姨說不能請陪護,請陪護要多花錢,還說鄭大爺得了這樣的病,不知道什么時候是個頭。
不知內情的人問高阿姨說“老頭生病了,為什么只有你在照顧,你們的子女呢?他們為什么不來照顧自己的父親,要讓你這把年紀了,還在醫院里跑上跑下的,我們看著都心疼?”
這時,高阿姨才說出實情。
原來,高阿姨的婚姻生活有點復雜,聽說,她小時候就跟著父母去了香港,算是半上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結婚后,她和丈夫回到內陸發展,在沿海某城市買了地皮,建廠房。
據高阿姨本人所透露,她和丈夫年輕時,一心一意只想著干事業,甚至可以說眼里只有事業,哪怕偶爾有過生孩子的念頭,也會被事業給蓋住了。
可能受成長的環境影響,高阿姨和丈夫對生孩子的這件事并不熱衷,有時候還會覺得生孩子是件麻煩的事。
特別是鄭大爺,他甚至在結婚前就和高阿姨隱晦地提出婚后不要孩子。
而那時候的高阿姨,同樣事業心比較重,另外,除了做丈夫的賢內助之外,高阿姨更希望到處跑,對生孩子這件事基本上是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
其實,她不知道的是,她的丈夫并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而是認真的,甚至已經做了絕育手術。
兩個人不停地兩頭跑,甚至可以說是全世界上跑,他們的工廠也擴展了兩次,可以說,在頭十幾二十年里,他們也算是盆滿缽滿。
在很多人還在為一日三餐奔波的時候,錢對他們來說,可能只是一串數字。
只是,在他們快50歲時,那一年國慶節,工廠發生了火災,那場火實在太大了,燒了很長時間才撲滅。
而這場大火,不但把高阿姨和丈夫的畢業心血都燒沒了,甚至還欠了很多貨款,也是那一場大火,讓高阿姨的丈夫一夜白頭,還住進了醫院,在醫院里整整躺了半個月才勉強能下床。
出院后,鄭大爺第一時間趕到工廠,看著到處都是被燒焦的痕跡,鄭大爺一下子蒼老了十多歲。
本來工廠放假,對于員工來說,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往往在這個時候,大家都忙著逛街,可是,一場大火,讓很多人即將面臨著失業。
據當時的情況,很多人都說那是不幸中的萬幸:工廠放假了,除了貨物損失之外,沒有其他的損失。
而高阿姨和鄭大爺經歷了這一次重創后,幾乎可以說是“全軍覆沒”,什么都沒有了,這個打擊對于鄭大爺來說,那是致命的。
畢竟,這在某種形式上來說,已經不僅僅只是一份事業,它更是鄭大爺的一種“榮譽”,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和自豪感。
在這間工廠里,他的能力得到了認同;他的價值得到了體現,同時,他更是實現了或者說圓了人生的夢想。
這間工廠,被他賦予太多意義,同時,也承載了他的全部。
可突然有一天,它倒了,將不再存在,這種滋味只有當事人才能懂。
后來,處理了一切相關事情之后,高阿姨就跟著鄭大爺回了香港,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回內陸。
聽說,鄭大爺的精神狀態不太好,除了經常發呆之外,還經常忘了吃飯,甚至還會失禁。
為了照顧他,高阿姨幾乎是寸步不移地守著他,甚至連買菜都要帶著他。
高阿姨說自從出事后,鄭大爺的神經就錯亂了,本來打算送他去醫院,可是,在醫院里,鄭大爺的情緒更加煩躁,無奈之后,高阿姨只能在家里照顧鄭大爺。
經過2年多的照料,鄭大爺才逐漸恢復正常。
其實,在照顧鄭大爺這段忙碌又心焦的日子里,高阿姨就非常后悔自己年輕的時候過于看重事業,沒有生一個孩子。
她不止一次想:如果有一個孩子,不但自己不會那么累,主要是不會活得那么絕望,特別是發生這件事件后,她更覺得孩子的重要性。
清醒過來的丈夫也說出了心底的遺憾,說如果有孩子就會有主心骨,同時也會有再拼一把的動力,不會現如今感覺到做什么都無所謂了。
可是,他們也知道一切都太晚了,首先是他們的年齡就不允許,另外,他們的經濟也不富裕,哪怕想要試管都拿不出那一筆費用。
后來,高阿姨和鄭大爺還是返聘回到內陸,鄭大爺在某公司做經理,而高可姨卻和朋友合伙開了一家服裝店。
漸漸地,兩人的生活也算步上了正軌。
退休后,高阿姨和鄭大爺本來打算在香港定居,可是,無論是高阿姨還是鄭大爺,兩邊的親人都不在香港。
為了需要的時候身邊還能有個親人搭把手,夫妻倆商量后,一致決定留在內陸養老。
而事實證明,他們的這個決定非常正確,特別是在鄭大爺被查出患癌后,正是這些侄子和外甥幫了他們大忙。
也許在那一段時間里,高阿姨無比痛恨當初自己那愚蠢的決定,她甚至不止一次想法如果時間能夠倒流的話,她一定會回去把當時的自己拍醒。
其實,鄭大爺哪怕到了退休年齡,仍然在上班,一直到公司覺得他不再適合任職經理這個職位。
后來,鄭大爺從公司辭職后,又換了一家公司,成為一名寶安員。
周圍的人都說他:這把年紀了,為什么不在家里抱孫子,還要出來打工?
每次鄭大爺都笑笑說要為自己存點養老錢,還說等攢夠了錢就到外面去轉轉。
對于鄭大爺,很多人都挺喜歡他的,主要是他不但談吐不凡,穿著也比很多人要講究,而且,他的腰桿比年輕人還要挺得直,一件同樣的保安服,穿在他身上就有不一樣的味道。
原來,鄭大爺退休后不但有退休金,而且,他和高阿姨平時也攢下了一些錢,哪怕不上班,曬曬太陽,日子也能過得很愜意。
可是,一場癌癥,讓高阿姨和鄭大爺的日子變得三餐不繼。
2019年,當時已經73歲的鄭大爺做體檢時被查出患上胰腺癌,而且已經是中晚期了。
剛開始時,兩人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畢竟,鄭大爺的身體一向非常好,可以說連感冒都很少。
兩個老人想不明白,怎么就突然患癌了呢?
可看著在腫瘤醫院做的檢查報告,讓他們不得不相信,鄭爺爺是真的患上了胰腺癌。
從為鄭爺爺治病的那一刻開始,高阿姨的精神一直都緊繃著,她甚至沒有一刻是放松的,每天不是為了鄭爺爺擔心,就是為了醫藥費發愁。
她一邊心疼老伴,一邊為醫藥費奔波,畢竟,她知道這可是個無底洞,另外,看著老伴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除了她之外,連個探望的人都沒有,她真的心疼。
更讓她感到不安的是,她擔心老伴走了之后,自己該怎么辦?
他們無兒無女,而且,這些年她的生活都是圍著老伴轉,和小輩們的關系并不親近。
想到這些,高阿姨常常背著老伴流淚。
然而不出所料,這幾年來,鄭大爺的病反反復復,到了后期,醫生建議留院觀察治療,也就是說鄭大爺的病情已經到了離不開醫院的地步了,需要一直住院。
兩個老人攢下的那點積蓄,早就花得一干二凈了。
可是,為了讓老伴少受一點病痛的折磨,高阿姨只能厚著臉皮找侄子和外甥們借錢。
雖然高阿姨知道他們也不容易,畢竟他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可是,她無法眼睜睜看著老伴在病床上呻吟,更做不到不去搶救。
有時候她甚至想要把老伴的氧氣管給拔了,這樣,老伴解脫了,她也不用到處給人打電話,連累小輩們。
可是,她做不到,她能做的只有一遍遍給婆家和娘家的侄子外甥們,個個打電話,她更不知道這樣的情形要到什么時候。
這不,老伴又被推進搶救室了,而且,醫院再一次催繳住院治療費。
她真的快要撐不下去了,毫不懷疑地說,如果再這樣下去的話,沒把老伴送走,可能會先把自己送走。
這就是一個丁克夫妻的真實現狀,無兒無女,無依無靠,甚至連一個安穩的睡覺也是一種奢侈的現狀。
兩個老人的命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連在一起,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傷俱傷。
在這里做一個假如,假如他們有子女的話,有很大的概率向著好的方面發展,不說別的,起碼有人幫忙端茶倒水,有人幫忙分擔經濟壓力和精神上的壓力,或者說,哪怕有個人可以和你感同身受。
而這些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只是一個普通形象,一個日常,可對于高阿姨而言,那可是可遇不可求的。
年輕的時候覺得無所謂的事,到了老伴住院的那一刻,什么都要自己抗、自己背的時候她才發現,那才是她最想要的。
可惜,她已經沒有機會了。
而在這個故事中,可以體現出丁克家庭有以下兩點短板:
家,不但是我們的避風港,更是我們心靈上的港灣。
而組成這個家的成員,除了夫妻之外,還要有子女,這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充滿笑聲的家。
都說“孩子的笑聲是這個世界上最動聽的樂章”,而維持家庭的一個重大因素,恰恰是孩子,也是我們日常所說的【愛的結晶】。
其實,孩子除了是血脈的延續之外,同樣是夫妻之間愛的延續,很多家庭,因為有了孩子,夫妻之間的感情得到了升溫。
因為有了孩子這根紐帶,這個家才會變得更加牢固,才會成為真正的避風港。
反之就會像文中的兩個老人一樣,別說家里冷冷清清,哪怕是生病住院,也只能靠自己。
很難想象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她照顧自己就已經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可她還要照顧生病的老伴。
生活的苦或者說心里的苦悶,她不知道可以找誰傾訴,甚至她連一個可以讓她發牢騷的人都沒有。
其實,生活中,誰都會有委屈或負面情緒的時候,都需要一個發泄的渠道,哪怕只是吐槽一下也是好的。
而這些吐槽,只有家人才會包容你、理解你、體諒你的不容易。
這也是我們所需要的家庭溫暖。
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遇事有人可以一起分擔,特別是在疾病面前,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覺隨時會把一個人的精神擊垮。
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身邊有人一起面、一起分擔,哪怕只是有個可以交流的人也好。
像文中的高阿姨,哪怕她表現得再怎么堅強,她也會有無助、恐慌、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她也需要有人能夠讓她依靠,能夠抱抱她,告訴她說:別擔心,還有我們呢。
可惜,現實是她只能獨自一人去面對,面對繳不起治療費的壓力,更要面對老伴隨時都有離開人世的可能。
這些無論是經濟壓力還是精神壓力,把她壓力快喘不過氣來。
而她也只是一個老人,一個需要別人來照顧的老人。
其實,認真說起來,她才是那個最可憐的人,反而是躺在病床上的鄭大爺相對來說要好一些,畢竟,大部分的壓力都傾向了高阿姨。
所以,通過以上兩點,個人覺得:一個家庭的圓滿少不了愛的結晶(孩子),雖然養兒未必能防老,但是,起碼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
另外,筆者更傾向于傳統家庭中的有兒有女,筆者始終認為,作為一名女性朋友,只有做了母親,人生才算完整。
當然,存在即是合理,不管是哪種選擇,都只是個人選擇。
而以上這只是筆者的個人看法,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