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為什么要拋開慈禧去站光緒的隊?光緒能給李鴻章什么?
雖然李鴻章自詡是清朝的“裱糊匠”,哪里破了補哪里,可是,只要好好看看他的所作所為便能夠知道他不是清朝的“裱糊匠”,只是慈禧一人的“裱糊匠”罷了。
慈禧為了給自己辦壽辰,置國家于不顧,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即便是李鴻章也不能免俗地將自己幾乎所有的精力花在了如何在慈禧60歲生日上討她的歡心,最終竟然糊涂到讓北洋艦隊鉆入了威海衛這個死胡同,讓日本人將北洋艦隊給一鍋端了。
李鴻章怎么也是馳騁沙場幾十年的老將,難道看不出來北洋艦隊鉆入威海衛的危險?即便看不出來,也是因為他沒有花心思去看。
甲午一戰,清朝丟了面子,又丟了里子,說丟人丟到家了也絕不為過。
慈禧一聲“嬌呼”,李鴻章便屁顛屁顛去了馬關,被人打了一槍,仍然咬牙堅持簽訂了《馬關條約》,為慈禧免了后顧之憂。
慈禧突然發了瘋一般地向11國宣戰,想給洋人一點教訓,想給自己找回面子和里子,結果北洋人打得倉皇西逃,為了讓自己的老臉不那么難堪,竟然厚著臉皮說自己是“西狩”。
當時,她將宣戰詔書發到各省之后,東南的督撫們竟然甩開她,唱了一出“東南互保”,她的寵臣李鴻章也被裹挾著回了一句:“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張之洞的反應更讓她吐血:“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慈禧逃到了西安,離開了那座象征著皇權的紫禁城,她渾身不舒坦,所以她又是一聲“嬌呼”,讓李鴻章去和洋人談判,說是談判,實則不過是花錢從洋人的手里贖回北京罷了。
李鴻章對此什么態度?簽!讓人抬著去也要簽!結果《辛丑條約》一簽完,他便一口老血吐了出來,沒過多久,便一命嗚呼了。
李鴻章為什么會為了慈禧這么拼命?
因為他知道他的身份地位,他的權勢,他的榮華富貴,統統是慈禧給他的,他對此心知肚明。
1861年,即咸豐在被洋人嚇得逃到熱河后的第二年,咸豐被洋人給活活嚇死了,慈禧趁機發動了“辛酉政變”,從此掌控了國柄。
此時的李鴻章也不過剛剛從曾國藩幕下回到安徽,奉曾國藩之命組建了湘軍,遠沒有成為慈禧之寵臣、清朝之權臣。
后來,曾國藩打趴了太平天國,據說不少人“勸進”,可是曾國藩一心想給清朝當個忠臣,所以為了不讓慈禧忌憚,解散了湘軍,然后將李鴻章和淮軍推了上去。
梁啟超曾經說過:“故有曾國藩,然后有李鴻章。”這話說的不錯,李鴻章的迅速崛起絕對少不了曾國藩在背后推動,所以李鴻章可以說是踩著曾國藩的肩膀上位的,當然,是曾國藩主動讓他踩的。
不過,李鴻章的崛起雖然離不開曾國藩的推動,可是,真正給李鴻章機會的說到底還是慈禧這個女人。
慈禧此時已經基本上掌控了朝政,同治皇帝這個小娃娃也只能躲在后宮里玩泥巴,她的一句話便能夠決定李鴻章的去留。
所以,李鴻章從一開始便站了慈禧的隊,站了慈禧的隊自然便意味著他站到了皇帝的對立面。
李鴻章心中或許也有過糾結,究竟是效忠慈禧,還是效忠皇帝?
可是,赤裸裸的政治利益讓他迅速做出了選擇——他已經獲得了慈禧的信任和賞識,只要效忠慈禧,他便能夠穩穩當當地往上爬,可如果效忠皇帝的話,皇帝可不一定會信任他,更不用說重用他了。
對同治皇帝,李鴻章是如此,到了光緒皇帝,他更沒有了退路,只能一條路走到底。
李鴻章實際上應該很了解慈禧,她太貪權了,即便是對自己的親兒子,也舍不得放棄手中的權力,更遑論一個過繼的光緒?
光緒皇帝即位時不過4歲,他即便即位了,皇權不也仍然在慈禧的手中?讓他突然背叛慈禧,然后去效忠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屁孩?除非他瘋了,除非他想死。
即便后來光緒皇帝親政了,可是,李鴻章在官場上沉浮了幾十年,也伺候了慈禧幾十年,他能看不出來慈禧的用意?慈禧始終掌控著清朝的國柄,從沒撒過手!讓光緒親政,不過是一個幌子,為了堵住悠悠眾口罷了。
即便此時光緒皇帝已經成年,已經懂事,已經知道試圖通過政變奪回皇權,可是,李鴻章仍然不可能“跳槽”。
他身上的烙印太深了——他是慈禧的人,也效忠了慈禧幾十年,這一點,他永遠洗不掉。
所以,縱使他“跳槽”去效忠光緒皇帝,光緒皇帝也不可能對他放心,絕對會對他留一手——光緒皇帝很可能會利用他對付慈禧,當成功從慈禧手中奪回皇權之后,再打壓他,甚至是找借口砍了他!
李鴻章會傻到去冒這個險?他不會,他也不敢去賭光緒皇帝會在成功不秋后算賬,即便不會砍了他,光緒皇帝也絕不可能像慈禧一樣信任和重用他。
所以,他沒有任何理由去背叛慈禧,因為只要慈禧掌權,只要慈禧信任他,他便能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可是,如果他支持光緒的話,結果已經注定——穩賠不賺!
所以,他只能乖乖地給慈禧當“裱糊匠”,不讓慈禧從權力的巔峰跌下來,維護慈禧的權力和政治利益,便是維護他自己的權力和政治利益。
說白了,李鴻章和慈禧才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他們這些人讀書人嘴里的所謂“忠君”,實則沒有幾個人會真正忠于皇帝,他們所忠于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政治利益,不是什么朝廷,更不是什么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