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網友問我,她說她老公在一家外企擔任管理層職務,年薪百萬,工作了10多年,一直兢兢業業,今年年滿50,然后被公司裁員了。
她不解的問,為什么公司裁員總喜歡先裁老員工呢?
公司裁員總喜歡先裁老員工,原因不外乎這3點:
在老板眼中,老員工的性價比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降低的。
因為隨著公司的發展,老員工的工資會持續上漲,級別也會上升,但他對公司的貢獻未必呈幾何倍數增長。
這就會引發一個深層思考:公司憑什么花越來越多的錢去雇傭一個貢獻不對等的員工呢?
所以,遇到裁員,公司會首先拿高薪老員工開刀。
俗話說,一個蘿卜一個坑。
職場中有個彼得原理,它指的是,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
公司的組織架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老員工在公司待的時間越長,他就越趨向于走向管理崗位,但是因為彼得原理的存在,使得他并不一定能勝任當前的管理崗位。
然而,并不是每個老員工都有自知之明,多年在公司游刃有余的工作經歷,使得他們知道如何讓自己看起來像那個最合適該崗位的人選,所以他們會眷戀職位給他們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以至于自己是否有產出,對公司是否有幫助,統統都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
但是公司不一樣,為了發展,必須要拔掉這一部分不那么稱職的領導,讓底下的員工有機會升職,才能讓公司在不斷的崗位遷躍中發展壯大。
所以,公司舍得對老員工下手。
近日有一則新聞,一家公司裁掉了一名員工,該員工不服,把公司告上了法庭,法院卻支持公司的裁員行為,為什么呢?
原來,該員工每天上廁所的次數超過了常人的平均值,而且每次在廁所待的時間非常長,從半小時到2個小時不等,這完全超出了合理范圍,所以公司認為他在偷懶,只好把他開除。
我見過不少類似的老員工,當他們能夠熟練完成本職工作后,就停止了學習,開始偷懶,思維也開始僵化,看待問題的角度就比較刻板,他們不是年紀大了,而是思維老了。
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他們擅長于在公司見縫插針的劃水,上班時間做與工作無關的事,日子得過且過。
這樣的員工多了,非常不利于公司的集體氛圍。所以公司不得不對他們出手。
但是我也見過不少老員工,愈老愈妖,能力和人格非常出眾,經常受到老板的賞識。所以如果老員工不想輕易被裁,可以參考這3點建議:
雖說越重要的崗位,犯錯的機率越大,但作為老員工,不能總像新人一樣犯一些低級錯誤,也不能犯一些致命錯誤。
公司有一定的容錯機制,作為老員工,非但不能利用這樣的容錯機制為自己開脫,相反,要想方設法避免激活這樣的機制。
要做到這樣,就要把自己變成一個靠譜的人。所謂靠譜,就是老板交待給你的事情,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如果公司給你發3萬月薪,你就要做5萬月薪甚至10萬月薪的事,而不能只做2萬月薪的活。
雖然你是老員工,但在老板眼里,只要你能力不斷增長,他對你的期望值也會增長,直到最后,變得無上限。
所以在公司當老員工,做事一定要對得起付給你的工資。
所謂老員工,其實并不是說你在公司待的時間越長就可以,你應該還要做到效率最高。
也就是說,老員工要在工作中學會舉一反三,善于總結,從而改善工作效率,在單位時間內做出更大的產出,讓自己的時間成本更低,才能無愧于老員工稱號。
日本商業實業家稻盛和夫在《活法》這本書中曾講到,物質分為三種類型:
作為老員工,應該盡量去做自燃性物質員工,少做可燃性物質員工,千萬別做不燃性物質員工。只有這樣,才能與年輕員工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從而讓自己的職場生涯持久彌新。
對此,網友們怎么看呢?你公司有老員工嗎?他們的表現如何?
我是一只程序猿,研發部軟件負責人,副業賺錢能手,專注寫職場,講述職場真實故事。歡迎關注我 ,一起抱團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