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愛一個人應當隨心而走,不能像做臥底一樣耍太多心機,讓女孩覺得自己不夠誠懇。
但是一味的坦誠相見并不能讓你如愿以償,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想將女孩搞定,你得了解這8個有關戀愛心理學的小知識。
①.破窗效應
詹姆士·威爾遜與喬治·凱林在《The Atlantic Monthly》解釋了破窗效應的含義:
如果你對一件事情不聞不問,任由其自生自滅,它很可能會衍生出更壞的結果。
這個道理放在戀愛中也是非常普遍的:
你痛心疾首的發現自己一直深愛著的女孩和別的男人發生了關系,你氣憤至極卻又舍不得離開,看著女孩在你面前哭的梨花帶雨,連連發誓自己不會再犯。
你一心軟就原諒了她,可是沒過多久你就發現她又染指了其他的男人。
再比如說,你因為害怕女朋友發脾氣就撒謊隱瞞了一個事實,起初你并不想欺騙她,但當你發現說謊似乎很有效時,便忍不住又說了很多的謊。
直到有一天這些謊言被一一拆穿,你才意識到當初的自己是多么愚蠢。
還有一種情況也十分常見,女孩在你面前總是乖巧的像只貓咪,你一不在她就刁蠻任性要你回來陪她,你受不了提出分手,她就一個勁的撒嬌保證自己再也不會這么不懂事,你信了,可是下一次依然如此,下下次也是一樣……
②.身體接觸能有效提升親密度
Gueguen曾做過一個實驗,那些被實驗者輕輕觸碰胳膊的人,總是會更熱心的主動撿起實驗者掉在地上的東西,而強制要求被實驗者撿起掉落物品的成功幾率卻很低。Vaidis and Halimi-Falkowicz也曾發現過一個現象,那些被觸碰了兩次身體的路人總是比被觸碰了一次身體的路人更樂意填寫調查問卷。Gueguen通過實驗得出了一個結論: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進行了不帶有任何性色彩的輕微肢體接觸,在男人看來,這次觸碰就是帶有情色性質的;那些在大街上被陌生男子輕微觸碰的女人也總是不會抗拒男生所提出的留個手機號碼的請求。
所以,開啟戀愛的第一步并不是是言語表白,我們很多人都誤解了開啟愛情的方式與順序。
表白不是一種開始,而是愛情某一階段的結果,敢表白的人一般都是因為女孩已經對自己有了一定的好感,你是不敢對一個你很喜歡但她卻完全不認識你的女孩說“我愛你”的,表白不過是確定你們二人關系的一種正式形式。
想真的了解女孩到底對你有沒有那種意思,可以試著做一點不算過分的肢體接觸,比如撩一撩女孩額前的碎發,或是不經意間觸碰女孩的小手。
她若喜歡你就不會特意避開你的這些舉動,很可能會低頭不語或臉紅害羞,當然一些比較開朗的女孩子也會與你開開玩笑,佯裝什么都沒有發生。
她若不喜歡你就會及時躲避,哪怕是互相遞個東西都會盡力避開和你的身體接觸。在表白之前先試試女孩對你的態度,免得在時機不成熟的狀況下讓自己出糗。
③.無休無止的付出不見得會被對方放在心上
在美國流傳著一個小故事:喜歡安靜的婦人總是被屋外嬉鬧的小孩子所打擾,不管她如何請求這幫孩子安靜下來都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后來婦人改變了策略,她以獎勵的方式給了每個小孩子5美元,感謝他們為自己排解孤獨。
于是這些小孩子玩的更起勁,但婦人卻漸漸的把5美元縮減到了2美元,努力翻倍,薪水卻減少,沒過多久小孩子就泄氣再也不來了。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貝勃定律”:
經歷過一次強烈刺激的人在面臨新的刺激時反應會淡化許多,第一次大刺激能沖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追女孩子也是這個道理,你把女孩放在手心里捧著,處處以她為尊,你以為自己做的很好,但女孩子早就習以為常,你稍有懈怠便會招來她的不滿,甚至會被女孩指責你已經變了心。
再比如,你每個月都會給女孩送個小禮物,制造一點小驚喜,突然有一個月女孩沒有收到你的禮物,或者這份禮物的價值沒有之前的高了,女孩便會覺得不舒服,抱怨你不夠用心。
所以,再愛一個人也得張弛有度,不要一次性把所有的愛都拋出去,過分的寵溺那個女孩,因為你不可能一直這樣付出,你總有其他的事情要去做,一旦節奏慢了下來,就會引起負面的效果。
④.完美愛情=激情+承諾+親密
心理學家斯滕伯格在大量實證后總結出了“愛情三角理論”:完美愛情=激情+承諾+親密。
有激情才有浪漫,才能讓女孩有與你結合在一起的沖動,在情緒上讓她對你著迷,并不斷散發雄性荷爾蒙吸引著女孩的注意力。
有承諾才有責任,有兩個人為之共同努力的目標,用一些規則束縛著彼此,不要輕易放開對方的手。
而親密呢?
無非是三觀的共通,即使拋去戀人的身份,兩個人也是非常契合的好朋友。
缺少哪一樣都不配說是完美的愛情,獨有激情的只能被稱之為迷戀,獨有承諾的只能被稱之為空洞,獨有親密的只能被稱之為友誼。
⑤.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心理學家斯金納做過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
三只貓被關在三個分別帶有按鈕的裝置里,第一只貓只要觸碰了按鈕就會有貓糧可以吃,第二只貓觸碰了按鈕有時可以得到貓糧有時不會得到貓糧,第三只貓即使觸碰了按鈕也得不到任何的貓糧。
猜猜看,哪只貓最喜歡觸碰按鈕啊?
答案就是第二只,有沒有悟出些什么?
隨機給予是一種有效吸引女孩的方式,說白了就是吊她的胃口。
處于曖昧階段的男女即使每天都煲電話粥,感情也加深不了多少。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越是不確定就越忍不住多留意幾分,人總是格外留意那些瀕臨失去的東西,格外眷戀那些已經失去的感情。
所以,別每天都按時按點的找對方聊天或約對方吃飯,那樣你只會把自己變成第一只貓。
人都有控制的欲望,男人對愛情更是有超強的控制欲,要不然怎么說男人都有點大男子主義呢?
已經讓女孩明確預知到結果的東西是起不到正面效果的。
要不斷的搔到女孩的癢處,讓她欲罷不能,有情緒的波動,將她的目光引到自己的身上。
不過不能像坐過山車一樣使用這個方法,跨度太大會讓女孩誤解,覺得你對她并沒什么興趣。
⑥.愛一個人就會情不自禁的模仿她
都說夫妻做得久了,兩個人會長得越來越像,其實夫妻相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培養出來的。
愛一個人就會于無形中在自己身上留下另一個人的印記,就好比兩個人經常發微信,時間長了連表情包都差不了多少。
保爾貝曾提出“同調現象”:愛一個人就會渴望縮小與對方的距離,學習她的優點,下意識的模仿那個人的行為或特質。
弗雷德里克蘭基博士把這種現象解釋為人的行為在受大腦“鏡像神經元”控制,因為愛一個人就想變得和那個人一樣。
愛的久了,身上會留有她的味道,三觀會越來越趨同,穿衣的風格會越來越接近,就連說話的語氣都會越來越像……
⑦.戀愛中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我們都聽說過,你越是害怕發生什么事情,它就越會發生什么事情。
最常見的就是上學時老師要點名提問,我們總是把頭埋在書本里或把眼睛瞟向其他的方向。
心理不斷重復著“別點我別點我”“老師看不見我”之類的話,可越是這樣想就越是會點到自己。
再比如天氣預報總說明天會下雨,你已經接連在背包里帶了六天的雨傘,就最后一天抱著僥幸的心理沒有帶,可偏偏就在那一天下了瓢潑大雨,還弄臟了你心愛的小白鞋。
戀愛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優秀,無時無刻不在問自己“我是不是配不上她?”“她是不是看不上我?”,越擔心就越害怕,越害怕就越極端,反反復復的自己嚇唬自己。
以致于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你心愛的那個她,導致你們兩個人的距離越來越遠。
約會的時候心里總是打著小鼓,每說完一句話都在回憶上一句有沒有說錯,越害怕表現不好就越僵硬,一切都顯得那么刻意,讓女孩覺得渾身都不舒服。
這就是你的得失心在作祟,太過于需要對方,讓自己的表現成了負值。
一往情深是難能可貴,但情深至極會讓人變得癡魔瘋狂,患得患失,承受不住任何打擊。
愛一個人會期待能長長久久的與她待在一起,想做到這一點就要讓感情建立在共性與吸引的前提之上,只有彼此都覺得輕松愉悅才能長久,捆綁式戀愛只會把女孩越推越遠。
⑧.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比你想象中更重要
有研究表示:大學新生見面所留下的印象會持續影響彼此的感情,就算是過了9個星期,這份影響依然存在。
想想你與某個哥們初次見面的情景,可能聊了還不到半個小時,但時隔多年你依然會記得第一次見到他的樣子。
最初的認知會連續數月影響你對一個人的判斷,如果你沒能在初期交往時給女孩留下個好印象,她會厭惡你,越來越排斥與你的接觸。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判斷可能就在1/25秒,這個時間是用來判斷對方的面部表情的。
想要判斷眼前的人是否可信,所需要的時間也不過就是1/10秒。至于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是否開朗,智力是否良好,需要的時間大概在5秒左右。
想在愛情里混的風生水起,就要努力研究女孩的戀愛心理,只有看透了她的心才能抓住她的心。
我是李小野,愿不再有難談的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