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匿了”,這句經典的知乎體,已經成為歷史。
從7月14日開始,也就是今天,知乎正式下線匿名功能,用戶不再能夠匿名創建問題或匿名發布內容,而此前的匿名回答,可由用戶自主決定是否顯示。
知乎匿名下線公告/圖源:知乎
匿名功能下線的消息一經傳出,在知乎用戶間引發了強烈震蕩。
知乎上一則“匿名功能還剩兩天,你還有什么想說的秘密?”帖子,引來了3400多條跟帖,用戶們除了在底下訴說心事之外,還發表對匿名功能的看法。
支持者認為,匿名發言使知乎變得渾濁不堪,下線之后知乎的社區氛圍將有所改善。反對者則感嘆匿名功能是知乎區別于其他內容社區的重要特色,取消之后,知乎將不再有發自內心的“真實表達”。
無論如何,這是知乎自創辦以來最大的一次內容生產機制的革新,必將對知乎的內容生態乃至企業未來,產生深刻的影響。
匿名,走進歷史
知乎取消匿名功能的導火索,源于6月20日,億歐網聯合創始人黃淵普在朋友圈對知乎匿名功能提出的質疑。
黃淵普在知乎上發現,自己被匿名用戶誹謗花錢買獎、卷錢跑路,而知乎沒有提供反證規則。他把情況反映給知乎創始人周源,但沒得到后者的回應。于是他憤怒地刪掉了周源的微信,并在網絡上發表公開信,實名舉報“周源惡意挑撥員工群體與企業群體對立、嚴重破壞國內營商環境”。
黃淵普對知乎匿名功能提出質疑/圖源:微博@黃淵普
壓力之下,周源回應表示:“匿名功能是社區早期的產品機制,我們的初衷是希望維護一個開放討論的社區環境,用戶在分享個人經歷的同時沒有個人隱私方面的顧慮。匿名功能需要建立在友善互助的使用者基礎之上,而在今天復雜的溝通環境下,這個機制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困擾。知乎會做出改變。”
7月7日,知乎宣布,“已在最新版本APP中完成了匿名功能下線的開發”,這個自知乎誕生起便存在的功能,正式走進歷史。
無獨有偶,就在知乎宣布匿名功能下線的同一天,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公布了《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征求意見稿)》,當中規定“禁止創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話等名義發布導向不良等內容的話題版塊和群組賬號”。
知乎此舉,恰好順應了監管層的要求。
事實上,知乎的匿名功能的爭議由來已久,鬧得最沸沸揚揚的一件,當屬“江西1888萬彩禮事件”。
2022年10月16日,知乎上的一位匿名用戶發帖,稱自己是一位上海富二代,在與一名江西萍鄉的女生談婚論嫁時,被索要1888萬的彩禮。
這個帖子引來了輿論的廣泛關注,迅速登上了熱搜第一。網友們圍繞著彩禮、地域、風俗等問題爭論不休,甚至連萍鄉市民政局也介入了調查。
江西1888萬彩禮沖上微博熱搜/圖源:微博
結果,在網友們唇槍舌戰了三個月之后,這位匿名用戶發帖致歉,承認這只是一個杜撰的故事。盡管知乎封禁了該用戶的賬號,但“知乎,分享你剛編的故事”的印象,卻愈發得深入人心。
有網友認為,知乎取消匿名功能是為了防范敏感內容,規避平臺風險。但事實上,知乎的匿名并不是真匿名,而是前臺匿名,后臺實名。對一些敏感信息和違規用戶,知乎仍能在后臺調取其真實的身份信息。
也有網友認為,真想要實現“匿名”狀態,有非常多的方法。在豆瓣、小紅書等沒有匿名功能的社交平臺,用戶自發統一把賬號昵稱和頭像統一改成“momo”,制造偽匿名的效果。
小紅書momo用戶“大軍”/圖源:小紅書
因此,有知乎用戶提議,用諸如“匿名用尸”“匿名甩戶”等統一名稱。甚至有用戶預測,知乎將會重現web1.0時代公共賬號遍地的盛況。
此番知乎取消匿名功能,雖有政策及糾紛的因素影響,但本質上,仍是為了對平臺生態進行調整。
在知乎的設想里,匿名功能是為了讓用戶無所顧忌地自由表達,分享一些實名下不方便分享的內容。然而,正如周源所說,這對用戶及社區氛圍的要求很高,一旦失控,匿名將成為虛假信息、人身攻擊、網絡暴力的溫床。
這正是知乎如今面臨的危險所在。
“泯然眾人矣”
圍繞著匿名功能引發的爭議,其實指向的是知乎社區一直沒能解決的弊病:社區“水化”的問題。
2011年知乎剛上線時,是一個非常小眾的精英社區,因為采取邀請注冊制,所以用戶們多是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涵蓋了天文、物理、社科、藝術等各個領域,當中不乏李開復、馬化騰、徐小平等商界大佬。日后成為一個梗的“人均985”,確實是當時知乎的用戶畫像。
這些早期用戶,高度認同知乎專業、開放、包容的理念,以極大的熱情分享各自領域的知識、經驗,為知乎貢獻了大量干貨滿滿的問答,當中不乏上萬字的長文。
2011年知乎專業人士受邀回復問題/圖源:知乎
高密度、高質量的知識生產,令知乎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內容平臺。不過,這樣小而精的社區樣態,屬于“賺吆喝不賺錢”。
要賺錢,知乎就不得不擴大用戶基數。所以在2013年,知乎正式開放注冊,隨之迎來了用戶數量的井噴。2017年,知乎的注冊用戶總數便已超過1億人。
然而,知乎也立刻遭遇了與豆瓣這類“小而精”社區一樣的問題:精英與普通人的需求難以調和。
作為開放式社區,用戶的所作所為,是社區樣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用戶數量的急速增長,知乎社區的精英濃度被迅速稀釋,普通人并不關心黑洞、量子力學,也搞不懂尼采和康德的深奧哲學,而對明星八卦、情感故事更感興趣。
“胳膊擰不過大腿”,在數量龐大的普通用戶面前,庸常化、淺薄化已經是知乎社區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它逐漸從一個專業、深刻的問答平臺,變成了故事會一般的灌水論壇。
不少網友惋惜匿名功能的原因在于,匿名功能就像“樹洞”一樣,可以讓自己無拘無束地訴說自己的情感和心事。
網友惋惜“樹洞”被取消了/圖源:微博
但是,在一些老用戶看來,知乎應該是一個理性、嚴肅的知識分享平臺,討論的是具有公共性的知識與經驗,自我袒露、訴說心事本就不是知乎該承擔的功能。
在2012年入駐知乎的老用戶夏秋看來,她心目中充滿專業精神與理想主義氣質的知乎,在這些年已“慢慢死去”。一方面,在知乎上越來越難看到充滿干貨和智慧的分析思考,取而代之的是真假難辨的八卦爆料、情感雞湯乃至廣告宣傳。
另一方面,早些年吸引她的那些老用戶已漸漸“退乎”,隨著這些堅守知乎價值觀的用戶離去,知乎專業、開放、包容的知識分享氛圍已經消失,基于觀點分歧的對罵和攻訐大行其道。
此時,匿名功能已不再是周源一開始設想的那樣,為保護答主、開放討論提供便利,反而淪為了編造信息、人身攻擊、網絡暴力的庇護所。
被濫用的匿名功能,逐漸成為了反噬知乎內容生態的“病毒”。
“下沉”的知乎
隨著知乎內容生產的去精英化,知乎的文化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弱。
要知道,長文字的問答,是知乎賴以生存的核心競爭力。但從表現來看,知乎似乎已經放棄了對信息質量、交流氛圍的維護。原因無它,如今知乎的收入大頭是付費會員,知乎購買了大量網絡小說,這些內容順應人性,吸引流量,能夠賺錢。
問題是,知乎內容生產的“下沉”,并沒有換來在商業上的“上浮”。
2020-2022年,知乎的營收分別為13.52億元、29.59億元、36.05億元,盡管營收規模持續增長,但知乎并未賺錢。這三年知乎的凈虧損分別為5.18億元、12.99億元以及15.78億元。
更讓人焦慮的是,知乎的用戶體量已逐漸摸到天花板。2023年第一季度,知乎的月活用戶為1.02億,看起來體量不小,但同比增長僅為0.78%。
知乎2023第一季度財報/圖源:富途
知乎正處于迷失之中。迷失的表現之一,是對熱門商業概念的盲目追逐和模仿。
2018年,知乎在首頁上線了短視頻版塊,無論在界面、內容上與抖音、快手幾乎沒有差別。
作為一個以文字和知識為主要賣點的內容平臺,短視頻的媒介形式與知乎氣質十分不符。
據報道,知乎高層要求2021年底知乎短視頻的每日播放量要達到9000多萬,但在當年年初,這一數據僅為2000多萬,許多員工認為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要求。
沒過多久,便傳出了短視頻部門裁員的新聞。
這只是知乎追趕潮流的一個例子,這些年,知乎嘗試過知識付費、直播、短視頻、電商等諸多業務,幾乎是時下互聯網流行什么,知乎就做什么,但是這些項目要么不溫不火,要么中道崩殂。
如今的知乎APP,更像是一個小紅書、知乎和微博的縫合怪,難以見到自己的特色。
知乎首頁(左)與微博首頁(右)對比/圖源:知乎、微博
去年是知乎的多事之秋,不僅在上市一年后股價便跌去了90%,同時還被美國納入臨時退市清單。或許是意識到了知乎的危機,周源最終得出了聚焦“社區生態”的法門。
此番取消匿名功能,可以視作知乎的一次自我修正,但內容領域的“劣幣驅逐良幣”一經形成,便是一種難以逆轉的惡性循環。在取消匿名之余,知乎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