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這是斯人讀書會《表象與本質》共讀的第二次讀書筆記,作者檸檬
人類是如何通過一件事認識另一件事情的?
就是作類比,也就是范疇化,這兩者是一體兩面的一枚硬幣,人在進行作類比的思維過程是嘗試性的、分層的,并且還有灰色地帶。
先說什么是類比思維?就是根據兩個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事物的對比,從一個事物某些特征去推測另一個事物的相應特征的思維活動。說大白話就是:A和B這兩個上午看起有些點蠻像的,所以其他有些點,他們應該也類似,我知道了A的邏輯,B也差不多。
我們的大腦每時每刻都在作類比,有固定標簽的類比,也有非常隱晦的類比,有樸素的類比,也有驚天動地的類比。比如,人類的很多發明創造來自于對其他生物的模仿,以至于形成了專門的學科——仿生學。
飛機是怎樣發明的?就是運用了類比思維。人類早就想模仿飛鳥,在天空飛翔,從1490年達·芬奇設計撲翼機到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飛機,這四百多年間,有一大批科學家不斷地地進行著上天飛行的探索,而其中最初的最重要的是對鳥和蜻蜓的模仿。
在人類歷史上,諸如此類的事例不勝枚舉。比如,英國內科專家愛德華·詹納發現“種牛痘”可以預防天花,是受到擠牛奶女工感染牛痘而不患天花的啟示;魯班發明鋸是受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的啟發;超聲波探測儀的發明是科學家受到蝙蝠可以利用超聲波來辨別物體位置的啟發……可以說,類比思維有力地推動了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
類比就是潛意識中迸發出來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本能思維機制。這種思維機制就像小娃娃們如何走路、如何吃東西、如何呼吸一樣是為了適應環境而進化出來的生存本能,本能的東西都不用教,人類的大腦經過進化已經成為非常強大的“類比機器”。
這臺機器限定在兩種東西之上,首先,限定于過去經驗;其次,通過身體感官限定于具體的世界。不管是過去經驗還是身體感官。在大部分時候,類比思維都在操縱我們,我們被囚禁在已知的牢籠里,并且伴隨著我們的一生。但幸運的是,我們可以不斷擴大這個牢籠,理論上,可以無限擴大。
閱后即感:
不得了,行文文筆和邏輯性都愈加成熟,并且自然。
一朵花是如何開放的?在一個溫和濕潤的環境中,承接陽光和風,日復一日,在這樣的背景下,只需再有兩樣東西即可——耐心和本能。不贅言。
by:老莫,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