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喜歡聽到贊美,簡單的贊美可以讓人心情愉悅,但也要視情況而定。公開表揚一個人,不僅不能提高群體的戰斗力,還可能適得其反,給被表揚的人造成壓力。
《消費者研究期刊》中描述了管理學的經典案例,展現了夸獎對旁觀者的負面影響。研究人員讓學生們想象自己正在一家服裝店里,而店員在一旁夸贊另一位顧客很漂亮。
隨后,研究人員提問學生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如果這個客人是你的好朋友呢?被測試的學生中,大部分反應是消極的,并且被夸贊的顧客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越親密,學生的反感就越強烈。
職場中很多管理者想通過公開表揚一個人,樹立榜樣讓其他人向他學習,進而提高整個團隊的工作能力,比如每周都會評選優秀的員工或是設置獎勵金等。
在學校里,老師也經常會在全班同學面前夸獎一個人,讓其他學生看齊,對于考試成績特別優秀的學生,還會進行額外獎勵。
嫉妒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常見情緒反應,尼爾斯認為嫉妒分為兩種:良性嫉妒和惡性嫉妒。
經過實驗后發現,學生們發自內心的夸贊屬于良性嫉妒,而惡性嫉妒表現為當被表揚的人換作朋友時的抵觸心理。
總的來說,隨機或是盲目的比較會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產生。當被表揚的人,被當作比較目標時,周圍的人往往會在會下意識低估這個人的能力和水平。
從而認為對方被表揚,是因為擁有比自己好的發展條件和機會,心中產生不平衡。
當客觀條件不足以支持嫉妒者主觀上的不平衡感受時,他們的嫉妒心理會更進一步,并且會隨著證明“別人的認同是不公平得來的”難度的增加而增強。所以,公開表揚一個人會帶來負面影響。
自戀是對于自己過分自信、過分自滿的、陶醉入戀的心理表現,這類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過分愛慕虛榮,愛打扮、夸大自己等。
產生自戀的原因有很多種,心理學上認為,一般人都有被人認可的心理需求,當一個人無法被人認可,甚至時常被否定時,就會失落、難過、憤怒甚至自卑。
為了滿足被認可的需求,他只好自己建立一套價值評價體系。每當他無法在外界的價值評價體系里得到認可時,便在自己的價值評價體系賦予自己價值感,認可自己。
對于一個人來說,上級或是權威人士的公開表揚,是對自己工作能力的肯定,同時也是一種榮耀。當一個人在公開場合受到這樣的表揚時,會認為自己的價值得到了更高級的肯定。
但是,有的人不能夠做到充分認清自己的價值和定位,對自己的評價基本上來自于外界。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公開表揚一個人很容易讓他變成一個自戀者,在受到他人的高度認可后,會認為自己是出類拔萃的,甚至更加積極地向外界炫耀自己的能力。
也存在一些隱性自戀者,他們表現方式會更含蓄,舉手投足之間透露著”世界欠我的”或是“我應當受到所有人的保護”的信息。
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特權受到侵犯時,不惜展現出超強的攻擊力和敵意,來維護自己的特殊。
更為嚴重的是,自戀和低自尊通常會同時存在。于是就產生了這樣一個現象,低自尊的他們難以接受自己渾身上下都是缺點,可在受到表揚后又會產生“自己與眾不同”的自戀心理。
這樣的人,往往會陷入兩極痛苦,一方面因為自己的缺陷而不停責備自己,另一方面又自命不凡,認為是他人平庸,無法理解自己。
低自尊帶來的自卑感會讓他們無法大膽地在他人面前夸耀自己。盡管表揚是對他人的認同,但也要注意當時情境,情景恰當則會對他人產生積極影響,情景不當則會對他人造成傷害。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理性看待他人的表揚,要知道自己的價值應該是基于客觀判斷,而不是他人對你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