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扭傷
踝關節周圍主要的韌帶有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和下脛腓韌帶。三角韌帶,起于內踝,自下呈扁形附于器舟狀得、距骨前內側、下跟舟韌帶和跟骨的載距突,是一條堅強的韌帶,不易損傷;外側副初帶起自外踝,止于距骨前外側的為腓距前韌帶,止于跟骨外側的為腓跟韌帶,止于距骨后外側的為腓距后韌帶;下脛腓韌帶又稱脛腓聯合同帶,為脛骨與腓骨下端之間的骨潤韌帶,是保持踝關節穩定的重要韌帶。
踝關節扭傷甚為常見,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較多,臨床上一般分為內翻扭傷和外翻扭傷兩大類,前者多見。
【病因病理】
多因行走或跑步時突然踏在不平的地面上,或上下樓梯、走坡路不慎失足,或騎單車,踢球等運動中不慎跌倒,足的過度內外翻而產生踝部扭傷。
跖屈內翻損傷時,容易損傷外側的肺距前韌帶,單純內翻損傷時,則容易損傷外側的腓跟韌帶,外翻姿勢損傷時,由于三角韌帶比較堅強,較少發生損傷,但可引起下脛腓韌帶撕裂。若為直接的外力打擊,除韌帶損傷外,多合并骨折和脫位。
【臨床表現】
有明顯的踝關節扭傷史。傷后踝部即覺疼痛,活動功能障礙,損傷輕者僅局部腫脹,損傷重時整個踝關節均可腫脹,并有明顯的皮下積瘀,皮膚呈青紫色,跛行步態,傷足不敢用力著地,活動時疼痛加劇。
內翻損傷時,外踝前下方壓痛明顯,若將足部作內翻動作時,則外踝前下方疼痛;外翻扭傷者,內踝前下方壓痛明顯,強力作踝外翻動作時,則內踝前下方劇痛。嚴重損傷者,在韌帶斷裂處,可摸到有凹陷,甚至摸到移位的關節面。
X線照片:拍攝踝關節正側位片,可以幫助排除內外踝的撕脫性骨折,若損傷較重者,應作強力內翻、外翻位的照片,可見到距骨傾斜的角度增大,甚者可見到移位現象。
【診斷】
有明確的踝部扭傷史,傷后踝關節即時腫脹,疼痛,功能障礙,損傷局部壓痛明顯,跛行步或不能著地步行。X線照片無骨折征。
【治療】
(一)手法治療或部分撕裂者,可使用理筋手法。患者平臥,術者一手托住足跟,一手握住足尖部,緩緩作踝關節的背伸、跖屈及內翻、外翻動作,然后用兩掌心對握內外踝,輕招用力按下。理順筋絡,有消腫止痛作用。再在商丘、解溪、丘墟、昆侖、大溪、足三里等穴按摩,通經絡之氣(圖3-20).恢復期或陳舊性踝關節扭傷者,手法宜重,特別是血腫機化,產生粘連,踝關節功能受損的患者,則可施以牽引搖擺,搖晃屈伸等法,以解除粘連,恢復其功能。
(二)藥物治療
1.內服藥
早期 治宜活血祛瘀,消腫止痛,內服七厘散及舒筋丸。后期宜舒筋活絡、溫經止痛,內服活血酒或小活絡丹。初期腫脹明顯
2.外服藥
初期腫脹明顯者,可外敷消腫化瘀散、七厘散、雙柏散之類藥物。中后期腫脹較微可外貼狗皮膏、傷濕止痛膏。并可配合活血舒筋的外洗藥物,如骨科外洗一方、骨科外洗二方。
(三)固定方法
理筋手法之后,可將踝關節固定于損傷韌帶的松弛位置。若為韌帶斷裂者,可用石膏管型固定,內側斷裂固定于內翻位,外側斷裂固定于外翻位,6周后解除固定下地活動。若為韌帶的撕裂傷可用膠布固定,外加繃帶包扎。外翻損傷固定于內翻位,內翻損傷固定于外翻位,一般可固定2~3周。
(四)練功療法
外固定之后,應盡早練習跖趾關節屈伸活動,進而可做踝關節背伸、跖屈活動。腫脹消退后,可指導做踝關節的內翻、外翻的功能活動,以防止韌帶粘連,增強韌帶的力量。
(五)其它療法
踝部損傷的中后期,關節仍疼痛,壓痛較局限者,可選用醋酸強的松龍0. 25ml 作痛點局部封閉,可每周注射1~2次。
陳舊性損傷外側韌帶斷裂,致踝關節不穩或繼發半脫位者,可堅持腓骨肌鍛煉,墊高鞋底的外側緣。功能明顯障礙者,可行外側韌帶再造術,選用腓骨短肌腱代替斷裂的外側韌帶。
陳舊性損傷內側韌帶斷裂者,可切開進行韌帶修補術,術后均采用石膏外固定6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