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中,物理治療師針對下背痛(Low Back Pain)的檢查是非常詳細的,在系統性評估流程中,與個案的溝通也是關鍵步驟之一,因為從中可以收集部分訊息,給治療師的臨床推理和決策制定提供幫助。
本期我們聊聊在治療過程中需詢問患者哪些問題從而獲得有價值的資訊~~
1.患者的年齡?
不同情形對不同年齡層次的患者會有不同的影響。如,椎間盤問題好發于15~40歲之間,而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則好發于18~45歲之間,脊柱退行性變和骨性關節炎好發于45歲以上,惡性脊椎病變則好發于50歲以上。
2. 患者的職業是什么?
下背痛經常發生在從事粗重體力的工作者,相關研究也指出,長時間保持不 良姿勢下的工作同樣會是下背痛機率升高。患有慢性下背痛的患者會存在肌力下降、動作控制障礙、姿勢控制與協調受損的問題。而且需詢問疼痛是在工作時加重還是一直存在。
3.患者的性別是男是女? “Ps;這個檢查者心里要有數”
下背痛好發于女性,需詢問疼痛是否會影響到月經周期與模式?AS則好發于男性。
4.是如何受傷的?
搬重物?劇烈運動?還是靜止狀態到動態的過程中引起的疼痛等等?
5.這個問題困擾患者多久了?
一般急性下背痛會持續3到4周,慢性疼痛則超過3個月以上。
6.疼痛的位置和范圍在哪?
患者能準確指出一處或多處疼痛部位嗎?疼痛點越確定,就越容易找到問題所在。只存在單側疼痛而沒有牽涉到膝關節以下,可能是因為肌肉損傷或韌帶損傷,也有可能是因為小面關節或骶髂關節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機械性下背痛(Mechanical Low Back Pain)。上訴損傷很少會出現癥狀周邊化(Peripheralization),不適區域往往集中在背部。然后需要鑒別的是骶髂關節與髖關節的問題,因為同樣會引起背部臀部的疼痛現象,可執行SIJ疼痛誘發測試(Pain-provoking test)或壓力測試(Stress tess)做鑒別。
7.是否存在輻射狀疼痛?或是疼痛是否有中心化(centralization)或周圍化(peripheralization)的情況?
中心化是指疼痛往腰椎移動或集中到腰椎的情形,周圍化是指疼痛牽涉到下肢或移動到下肢。如果存在此類情況,在評估時,要檢查并考慮皮節(dermatome)和此癥狀是否相關。相關研究報道,椎間盤問題約占下背痛患者的5%。檢查者要確定是否與神經肌肉骨骼系統有關,以及疼痛不是由其他組織或器官等牽涉而來。因為這部分往往是物理治療的禁忌癥(紅旗Red flags)。
8.疼痛的類型是什么?灼熱感?針刺感?是在深處還是淺層?
有關疼痛的深部和形式的詢問有助于找出損傷的組織和疼痛來源。
9.目前來看疼痛是有改善還是加重?還是保持原狀?這些問題答案有助于判斷狀況是否減輕。
是否有改善?或正出于急性期(發炎狀態)?或是恢復期?是否與焦慮、對疼痛的抱怨增加?此類情況可能需要心理層面的評估。
10.咳嗽、打噴嚏、深呼吸或大笑時是否癥狀會加重?
這些動作都會增加椎管內壓力(Intrathecal oressure),而如果存在這類情況提示可能有影響到神經組織。
11.有哪些姿勢、動作會使疼痛加重或減輕?
例如,如果坐姿會增加疼痛并引起其他癥狀,就需懷疑持續的屈曲會造成脊椎機械性的形變或椎間內的壓力。一般而言,椎間盤的問題會在坐姿、抬重物、轉身、彎腰時增加疼痛。當患者仰臥時有持續的疼痛或逐漸增加的疼痛時,就需要懷疑是神經性的疼痛或是空間占有性損傷,如感染、腫脹或腫瘤等。疼痛可能從別處的病變牽涉到腰部,同時也有可能是直接的、機械性損傷。
12.早上比較痛還是晚上比較痛?一天下來,疼痛會減輕還是加重?
例如,小面關節的骨性關節炎會造成早上僵硬的情況,活動后會癥狀會減輕,因為和活動度有關。
13.什么動作會產生疼痛?或再現癥狀?
這對后續的制定治療方案有直接聯系,如是屈曲、后伸時的小面關節“開”“合”問題,就可以初步了解徒手治療時候的擺位姿勢。或是區分是否是肌肉痙攣短縮引起的疼痛。
14.是否有感覺異常,針刺感?或麻木感?
若神經根被壓到,會有感覺異常或感覺減退的現象。在會陰部是否有異常感覺或有排尿失禁等問題,這種情況可能是脊髓病變,屬于徒手治療紅旗征,要考慮是否需要手術治療介入。
15.患者是否有任何的肌力減退?
要鑒別出,可能是肌肉本身有受傷,或神經的養分供給不足或事因疼痛造成反射性抑制所導致。
16.什么活動疼痛會加重?患者生活中是否有讓疼痛加重的活動?
很多患者采取的日常姿勢很像一些特殊檢查的姿勢。如坐在車上就像是身體下垂測試(Slump test)和直腿抬高試驗(Straight leg raise test)
17.什么活動會減輕疼痛?
若有任何的姿勢可以減輕疼痛,治療師也可找出是什么組織的壓力因姿勢改變而癥狀減輕,后續這個姿勢也可以當作治療時的休息姿勢,防止加重。
18.患者的睡姿如何?床墊是怎么樣的(軟、硬)?
俯臥位腰椎會產生后伸的動作,會增加脊椎后側組織的壓力。仰臥位,脊椎曲度會減少,從而減少了后側組織的壓力。
19.患者是否長期服用任何藥物?
如長期服用類固醇可能會造成骨質疏松。同時,若患者在治療前服用止痛等藥物,就很難正確的知道疼痛程度訊息。
20.患者是否能處理日常生活中的活動?
特別是在慢性下背痛患者中,對其功能性評估尤為重要,提高生活質量,回歸社會本來就是康復的目標,而往往這類患者受到的影響是多于一般疼痛患者的。
當然,我們在面對不同情況的患者時,可能會有不同的或者更為詳細的問診內容,但其目的都是一樣,收集與后續治療有關的訊息。
大家在治療過程中還會與患者如何溝通呢?有趣的交流也ok
歡迎留言討論~~
REF:ORTHOPEDIC PHYSICAL ASSESS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