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婦人產后病:脈、癥、治》:
產婦三病
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
一者病痙,
二者病郁瞀(mào,頭暈目眩),
三者大便難,
何謂也?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篇:“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僵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師曰:
新產血虛,多出汗,喜中風,故令病痙;
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郁瞀;
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產后郁瞀
產婦郁瞀,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
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瞀。
瞀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虛了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
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
敢當汗出,陰陽乃復。
產后便秘
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
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
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
熱在里,結在膀肽也。
產后腹痛
產后腹中疼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并主癰膿。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分
右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以麥粥下之。
師曰:
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
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
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大黃二兩、桃仁二十枚、蟅蟲二十枚(熬,去足)
右三昧,末之,煉蜜和為四九,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產后中風
產后中風,續之數十日不解,
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干嘔,汗出,
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
產后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大棗十五枚、生姜五兩
右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溫覆使汗出。
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藥湯去沫。
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產后虛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
右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
有熱者,倍白薇。
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產后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柏皮各三兩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膠令消盡,分溫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