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
本文根據沈謙益老師2018年8月在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青年中醫培養工作委員會2018學術年會的學術演講整理,由“中醫家”協助整理編校。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
講演實錄
首先跟大家說聲抱歉,因為溫哥華和中國國內溫差比較大,我剛回來,短時間還沒適應,所以身體出現了一些問題,有點咳嗽,在匯報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咳嗽的聲音妨礙各位的耳根,希望大家多多原諒,謝謝。
個人認為,三易應該是中醫學方法論一個最核心的指導操作的根本,其他衍生出來的一些方法,方藥也好,針灸也好,推拿、導引等等,可以說基本上都是由三易的共同搭配或者說不同側重地把它們體現出來的,它們都是要用三易這種概念來指導。下面我開始做匯報,因為今天時間不多,也只能簡略說明要點。
中醫學的三個階段、兩個分水嶺
個人認為,中醫學從先秦以前一直到今天的發展,應該能分成三個階段,其中有兩個標志作為分水嶺。
第一個標志,就是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在成無己之前,《傷寒論》是沒有注解的。為什么沒有注解呢?因為不需要注解,醫道中人學傷寒是不需要注本的,都能看懂理解。從成無己之后,首先是業界需要注本去讀《傷寒論》了,沒有注解就讀不懂了。但是有了注家注本之后,就發現了一個問題,從成無己到現在,傷寒注家注本越來越多。為什么還需要不同的注家注本出現?只有一個解釋,任何注本每一個部分和所有注本的總和,都沒有說全,總是在不斷補漏,所以才有不同的新的作品出現,補前人注說之缺。
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講,某一小方小法體現了某個作者對于《傷寒論》的體悟、理解,對于引導后學是功不可沒的,但是從大方面來說,就像剛才所說的,因為注本的出現是《傷寒論》原文的伴讀,學子們在干什么?退居后位。學子們一開始都在學注家,一個注家學完后,再學第二家,一個又一個注家學下去。但是即便把現在所有的注文都結合在一起,也不能夠表達真實《傷寒論》原文的意思,從邏輯上我們應該可以這樣看,因為如果它能夠完全表達,那就不需要另外的注家寫下去了。
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是第一個標志性的劃分點,在這之前的階段,我們稱之為古中醫學。曾經也有人談過,叫所謂“漢唐中醫”,我覺得漢唐中醫這個詞,某種程度來講,它代表古中醫學的一些高峰是沒問題的,但是從多方面的發展和成就來講,用漢唐多少還是有點兒偏頗,不如就以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為標志,把之前就完全都稱為古中醫學。
中醫學的第二個階段,就是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一直到清朝吳鞠通寫成《溫病條辨》,《溫病條辨》的出現也可以說是當今所謂的溫病學派完全建立的標志,我們可以把這個階段的中醫學稱為傳統中醫。傳統中醫和剛才談到的古中醫學有一定的區別,從理法思路,甚至于方方面面,區別都很大。
中醫學的第三個階段,就是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形成學術以后,一直到現在,我們稱之為現代中醫。這個階段前一段是以唐容川、張錫純等先輩為代表,叫衷中參西派,后一階段是以建國以后五六十年代開始,叫中西結合派。區別是衷中參西以中為主,帶結合性的研究西醫,中西結合是以西為主參考和研究中醫,這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說學者的論點、立腳點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傷寒論》在中醫學的地位
中醫界一直以來有四大經典,有的說八大經典,別管是哪種分類方法,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傷寒雜病論》所謂經典的說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換句話說,張仲景仲師是什么時候成為了醫圣的?
在《甲乙經》里面記載,“伊尹以亞圣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經方人需要一個脈絡,仲師屬于經方傳承體系,而商朝的伊尹為經方之祖師。如果不分時代,把仲師醫圣之稱放在一起,這就出現了一個怪事:伊尹被稱為亞圣,仲師為弟子,卻被稱為醫圣,完成人和開創人的關系,出現了一個沒法調和問題。其實,如果放在我們剛才所說的三個階段來看,這就很好理解了。所謂的亞圣之才,是在古中醫體系下的稱謂,所謂醫圣之稱,是在傳統中醫階段時候的稱謂。
我們可以看一下,仲師的《傷寒雜病論》從成書一直到密藏,再印刷然后廣布天下,有一個浮浮沉沉的過程。但是不管是什么過程,我們都發現一個問題,它的廣播天下是從宋朝開始的,不管是大字本也好,小字本也好,它們和成無己《注解傷寒論》的時代是很近的。從某種程度來講,《傷寒論》這本經典的成果發揚光大,可以說到了宋才真正開始進入所謂的黃金階段。
但同時我們看一看,在清末民國年間,一直到五六十年代,《傷寒論》又再次沉淪。當然,最近些年,經方熱又把《傷寒論》推上來了。現在我要問的是,為什么在清代、民國和解放初年,《傷寒論》會再次沉淪?因為《傷寒雜病論》的學術體系是代表了傳統中醫的最巔峰狀態,但不是代表古中醫的最高狀態,在現代中醫也不是。所以我現在要提醒大家的是什么?經方熱是好事情,但是要找它的學術體系根源。學《傷寒論》首先要回歸到傳統中醫的心態、理念和方法上,如果以衷中參西,甚至中西醫結合的理念去學,那永遠不可能登堂入室。可能一方一法上能有很好的應用心得,但是對整部《傷寒論》理法體系的理解把握是不可能達到的,因為它有自己的界限。
古中醫之“三生、三和、三易”
為什么剛才花這么長時間談這個劃分標志呢?因為我今天要向大家匯報的題目是“三生、三和、三易”。首先要跟大家做一個解釋,我一會兒匯報的三個“三”,它們的內涵屬于在成無己《注解傷寒論》之前的古中醫學范疇,可以說,如果想學古中醫學,這三個“三”是不能跨越的,在學習和運用古中醫的時時刻刻都在運用這三個“三”。因為這個和傳統中醫學、現代中醫學都關系不大,所以大家如果以傳統中醫、現代中醫的思維去理解,可能就會有些麻煩,因為它們的根是不同的,概念和內涵都很有區別。
一、三生:醫道三個層面的目標
首先談一下“三生”。大家都知道,中醫也好,西醫也好,都是醫學,醫學要做什么事情?首先是和生命打交道。如果不是和生命打交道,那不能稱之為醫學。但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各種醫學,關于生命的本意,其實浮出水面的東西還遠遠不夠,只有把“生命是什么”理解清楚,后面才能把握生命。這就是《黃帝內經》講的,要把握陰陽,把握生命體,道生天下。所謂的“三生”,就是醫學的三個層面,也是中醫里面追求的終極目標。
第一個層面是衛生。西醫治療一直是說衛生,像衛生局、衛生部。衛是什么意思?保衛。我們發現一個問題,侍衛和主人是不同的,侍衛永遠在主人之外,哪怕是最近的貼身侍衛,也不可能是主人,他保護的是主人的生命。衛生,可以說它所做的理法和思辨方式,都是和生命的主人有截然距離的。所以這時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只有在所謂極限的狀態下才能達到衛生。極限的概念是什么?是永遠達不到。所以說,為生而衛生,是永遠達不到的,所謂的保衛就是這樣。
第二個層面叫護生。這個應該是我們剛才談到的傳統中醫階段下經常所用的一些方法。護生是什么?隨時的貼身護衛,隨時應對突發情況,為主人擋刀、擋子彈。在這個過程中,保護的這種作用和與主人的距離,比那個剛才所說的“衛”要近得多。“衛”的位置是拿刀槍和外敵格斗,“護”是隨時準備犧牲自己的命,把自己的命換成被保護者的命,所以它和生命的主人的距離就是既可分又不可分的狀態。
第三個實際上是在我們古中醫階段里面的概念,這個層面叫“全生”。什么叫全生?《黃帝內經》所說的,“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那叫全生。你這一生,所謂的一陰一陽兩甲子一百二十歲,無病無災地走過來,那才叫全生。你兩個甲子沒有走出來,可以說都沒有達到全生。我們古中醫全生的理念是什么?就是用各種各樣的天地生化之萬物來使生命達到一陰一陽兩甲子一百二十歲。
我們發現,全生的概念和護生的概念不一樣,護生可以說是和主人既可分又不可分的狀態,而全生就好像已經是鉆入了人體內,已經和我們的身體關系密切,與我們的靈魂不可強分了。所以在過去,比方說《外科全生集》提到了全生,這是古中醫階段的說法,也可以說是醫道要達到的目的。
醫療行為背后的代價
我經常和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時候談到,治療的時候你要知道在做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要達到什么,如果沒有任何條件,只是說治病,那非常容易,來一包耗子藥,萬病能治,沒有治不了的病。不可能還有病,因為生命不存在了,病是在生命中出現的。我們可以想想,我們在做什么?如果一眉一眼完完全全盯在病上,忘掉了生命,那弄的針藥和一包耗子藥有多大區別?
今天有的醫生一針能把十年偏癱的病人扎到能起身,但是為什么可以?你能不能說清楚?即使不需要和病人說清楚,但你能不能跟自己說清楚?換句話說,十年的偏癱,你一針扎起來了,有多大代價?代價是什么?是否能確定你的操作不會使病人減少五年十年的壽命?如果因為你這樣的操作導致病人減壽,這個責任誰負?
現在關鍵不是說有沒有代價,而是我們不知道有什么代價。最可怕的往往是不知道有什么代價,這才是最大的代價。知道它可能出現什么最大代價,知道它最大的副作用是什么的時候,其實那就已經是可以規避的了。但是如果不知道會有什么代價,我們又如何操作?因為不知道,所以在你的思想里面也是沒有概念的。
在古中醫和傳統中醫里面,還有一個不同點,在古中醫里面說,人的病就是災禍,過去講的有一些是人鬼不安造成的疾病,所以古中醫要達到的特點,叫“人鬼兩渡”,而傳統中醫呢?叫“正邪兩安”,并不是祛邪扶正,你不安邪,那邪也會自己找出路的,到時候代價是什么?不知道。
二、三和:達到醫道目標采取的方法
下面我們講 “三和”。這“三和”的問題,實際上是古中醫階段和傳統中醫的聯系,理法、方藥、技術都在里邊了。剛才談到的“三生”可以說是我們的追求目標,而“三和”是我們為了達到目標所采取的方法。
1、神醫人醫之分
在這兒我們就展開多說一些,在清朝的時候,全真教龍門派劉一明道長生前寫過一些文章,他說世間有神醫和人醫之分。神醫,他舉的例子是岐伯、黃帝、雷公、孫思邈等等;人醫呢,舉的例子是張仲景、劉完素等等。一些朋友在網站發表關于這個內容的帖子,曾經引起了很多經方學子的憤怒,仲師居然只是一個人醫?在這里我們可以先冷靜地看一下。
“神醫者,先天之學,轉生殺,奪造化,和陰陽,調五行。后天中培育先天,假身內保真身,采大藥三品,除歷劫病根,神明默運,推己及人。所謂有用中無用,無功里施功。如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扁鵲、抱樸子、華佗、孫思邈其人者。以上圣賢,皆有實學,先治己而后治人。所以藥到病除,邪氣退而正氣復,起死回生,得心應手也。
人醫者,后天之學,全在五藏上用功夫,草術上用心思。雖明得三關九候、七表八里,僅可醫得應生之人,醫不得應死之人;醫得后起病,醫不得根本之病;復得后天之氣,復不得先天之氣;治得有形之病,治不得無形之病。如仲景、叔和、河間、時珍其人者。以上數人,俱皆虛學,不能先治己而專治人,是舍己從人,顧外失內。所以有效不效,此其所以為人醫也。”
——清·劉一明《會心集》
劉一明道長是清朝初年時候的一個全真教道長,那他的這個說法是從這個道教傳下來的。這和我們馬上要講的“三和”概念會很有關系。
2、故宮外三殿、內三殿
說到?“三和”,我們就從北京故宮說起,北京故宮的布局、命名,可以說完全契合我們古代中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去過故宮的人都知道,在故宮里面最有名的是外三殿、內三殿。如果內三殿和外三殿兼修者,就是劉一明道長所說的神醫;如果不修內三殿,只修外三殿者,那就是人醫,區別非常明確。
我們可以看,外三殿,從北京故宮從南往北來說,第一個是泰和殿,可以說是三大殿中最大的主殿,泰和的“泰”有的時候寫成太陽的“太”,在這個時候,我覺得意義是一樣的,沒有必要改。第二個,就是泰和殿北面的,一個外三殿里最小的殿,叫中和殿,中和殿的北面叫保和殿,這是外三殿。內三殿呢?也從南往北開始說,第一個叫乾清宮,往北的叫交泰殿,最后一個最北邊的叫坤寧宮。
我們發現有一個非常巧妙的地方,在內三殿里面,已經完完全全用天地交泰,在外三殿里面沒有用乾坤,也沒法再用乾坤,但是我們從三和三大殿也可以看到,它有整體的體系,它是什么?既濟。外三殿講的是坎離既濟,內三殿是屬于天清地寧交泰,從八卦來講,一個是文王卦,一個是伏羲卦,也就是后人所說后天八卦和先天八卦。
關于內三殿、外三殿,剛才是從地理位置說的,如果從理位的角度來講,內三殿是從南而北而中,天清地寧而交泰,這是自我心性修養的理法。而外三殿呢?是從中開始的,中和保和而泰和,這就是既濟而交泰。因此,劉一明道長所說,兼修內外有成者,不止醫人,還能渡己,這是神醫的體系,而人醫體系只有外修,沒有內修,只能助人,不能渡己。
3、外三殿表法三和
我們可以看一下,外三殿的理位和法位是不統一的,理位是中和、保和、泰和,而法位是泰和、中和、保和。這里可是有一些奧秘的。
中和法是什么?中和者,陰陽相濟也。就是我們中醫人經常說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不寒不熱者調之。不管多么復雜,我都是一一對應,以期平之。如果我們中醫人只是用到這兒,那么這只是一個中和法,所謂的辨證論治就是中和法,跟保和法、泰和法沒有任何關系。我在這里向大家匯報這個題目,就是想讓大家有一個認識,除了中和法之外,在外三殿既濟法里面還有兩大法——保和法、泰和法,
昨天有朋友問我,有沒有一法是涵蓋所有疾病的?我告訴大家,在古中醫里面是有的,那就是保和法。保和法是什么呢?就是我們經常在古籍里面看到的周流法。各家的理法學說都會有一些這樣的東西,但是很少人會把本來的詞句完整地說出來,我在這兒就點明這些法都屬于保和法,像所謂的黃元御的一氣周流,就是典型的保和法。保和法的運用思想是什么?“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生不已。既然生生不已,就沒有病,不需衛生、護生而全生,所以用此一法可以涵蓋所有的疾病。但是法是一法,藥可不見得就是一個藥。這是保和法。
所謂的既濟法中,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泰和法,泰和殿也是歷代帝王開國大典登基的時候必須要到的地方。那么泰和法又是什么呢?從前面我們可以看出,中和法叫什么?對待法。保和法稱之為流行法。其實中和法也可以叫方,也叫坤法,保和法可以稱為乾法,乾坤一體而致太虛之法,就是稱之為泰和法。
實際上這些法最早是在老子的《道德經》里面,里面談到一句話,叫“大道至簡,衍化至繁”。當然,現在有很多一些朋友,尤其把這個“大道至簡”的“簡”字簡易化,如果大家感興趣,回去可以查一下《說文》,查一下《爾雅》,看看這個“簡”字的本意是什么,引申意又是什么。我在這兒可以跟大家說,這個“簡”字就是保和法,它不是簡單,它里面含的法就是保和。“衍化至繁”的“繁”就是中和法,就是陰陽平衡。前面還有一個詞,“大道至簡”里的“大道”,“大道”就是泰和法,無法而法,法而方法。只有到此,才能夠用到過去一直在中醫界流傳的一句話——“醫者,意也”。這句話不好強說,你只有達到了泰和法的那種境界,才有資格說“醫者,意也”。到此境界,無人物,無方法,方方皆方,方法皆法,它就是醫學理念。
三、三易:簡易、變易和不易
后面我們再說一下“三易”,所謂的簡易、變易和不易,實際上和剛才談的是同樣概念。“簡易”者,互易,學過易經的都明白互卦,就是陰陽相互,寒者熱之,熱之寒之。“變易”者,就是流行。而這個“不易”,實際上就是太虛法,也就是泰和法。
因為今天時間也不充分,不能講得特別開,所以主要就是把一些概念向大家做了一個簡單的匯報。謝謝大家。
整理校對:采采 楊夷君 陳劍城
審核:沈謙益先生
編輯:朱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