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天氣多變,各種病毒、細菌較活躍,加上不少人貪涼,感冒、發燒的患者增多近三成。
很多人覺得,感冒、發燒了多喝水,多吃維生素C就好了。其實,感冒、發燒也可能致命!
半個月前,1歲的龍巖男孩小明(化名)感冒了,吃藥后,沒有好轉,竟誘發了病毒性心肌炎,他多次心臟驟停,最嚴重時,一夜休克5、6次,隨時可能猝死。
昨日,小明還沒脫離危險,仍住在重癥監護病房。
家人很懊悔,他們說,半個月前,小明有點發燒、咳嗽,他們以為是感冒,自己吃了藥,沒有好轉,5天后,他的體溫飚升到39℃,他們覺得不對勁,才把小明送到當地醫院,但查了血常規,沒有明顯異常。住院10天,小明咳得厲害,越發煩躁不安,5月9日,他被緊急轉送到協和醫院。
當時,小明的心臟擴大,收縮功能極差,心跳卻很快,每分鐘超過250下,是正常兒童的2倍多,血壓驟降,引發了急性心功能衰竭、惡性心律失常、重癥肺炎、呼吸衰竭等,隨時有生命危險。
情況兇險!小明奄奄一息,尤其是轉院后第一晚,他休克5、6次,大伙以為他沒救了,幸好,護士一直守著他,一發現他昏迷,就趕緊用機器給他除顫。搶救3日,小明的病情才慢慢緩解。
小明年紀小,病情重,又是第一次離開父母,住院后,他經常哭鬧,醫護人員都很心疼他,病情穩定時,他們就陪著他聽音樂、看動畫片,教他哼哼唧唧地唱兒歌。
小明第一次坐離開父母,協和醫院心外科的朱屾山醫生怕他悶,找到一個醫用手套,吹成氣球
16日晚,該院心外科重癥病房的朱屾山醫生值夜班,看到小家伙坐著發呆,就找到一個醫用手套,吹成氣球,給他解悶。他在朋友圈發文,“沒有玩具,只能臨時給你一個手套玩,好好活下去,因為你身邊有很多好心人都在幫你。”動情之處,贏得一堆人點贊。
家人挺納悶,小明很少感冒,怎么偶爾一次發燒,會病得這么重?
“別小看感冒!”福建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心外科主任陳良萬教授說,感冒不可怕,可怕的是并發癥,常見的如肺炎、心肌炎、腦病等。
陳良萬指出,近年,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尤其是在換季時,病毒比較活躍,感冒患者驟增,每年,該院都會接診10多個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種心臟病,早期和感冒癥狀相似,部分患者會有消化道癥狀,如腹痛、嘔吐、腹瀉等,可伴有胸悶、氣急、乏力等心臟病癥狀,重癥病人可能出現惡性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死亡率高達70-90%,可謂“九死一生”。
尤其是很多人自恃體健,以為感冒了多喝水,多吃維生素C就好了,一旦發病,癥狀往往更重,進展更快。
2017年10月,12歲的福州女孩全身乏力,發燒7小時,醫生搶救2小時后,女孩猝死;去年7月,12歲泉州男孩也因此猝死。
該院心外科醫生丘智煌也說,有些人感冒后會心慌、憋氣,其實是心臟受損的表現。這時如果特別勞累,病情會加重。
因此,感冒時,要飲食清淡,保證睡眠,及時診治,避免勞累和劇烈活動。感冒后,一旦出現面色蒼白、心悸、氣短、胸痛、腹痛、嘔吐、乏力、大汗等,需立即就診,查心肌損傷特異性標志物、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排查心肌炎。
最近,5歲的南平女孩小云(化名)發燒8天,突然全身浮腫,神志不清。醫生發現她感染了腺病毒,導致“肌肉溶解”,隨時可能猝死。
福建省婦幼保健院兒童重癥醫學科林海主任醫師說,入夏后,天氣多變,各種病毒、細菌較活躍,尤其是腺病毒、流感病毒、手足口病毒、肺炎鏈球菌等進入高發季,不及時治療,很可能導致“肌肉溶解”。
昨日,小云還在重癥病房。家人說,4月底,小云突然發燒。
一開始,他們以為是受了涼,不料,她發燒8天,四肢腫脹發亮,一碰就疼,血壓飆升到160/110mmHg,還全身抽搐。
在當地醫院,醫生發現她的血肌酸激酶飆升,推斷是重癥橫紋肌溶解癥,他們聯系了省婦幼保健院,緊急啟動省兒童醫療救治網絡快速轉運綠色通道機制,很快把小云轉送到福州。
被送到省婦幼保健院時,小云排出了醬油尿
當時,小云臉色慘白,神志不清,體溫飆升到40℃,呼吸急促,心跳也很快,每分鐘達170次,尿液的顏色很深,像醬油一樣。更糟的是,她的血肌酸激酶高達31萬U/L,是正常兒童的1000倍,破了該院的接診記錄。她的白細胞超標2倍,谷丙轉氨酶飆升36倍,谷草轉氨酶也飆升117倍,這意味著,她的病情很重,且肝功能已嚴重受損。
林海主任詳細檢查,發現她感染了腺病毒,引發重癥橫紋肌溶解癥,病情極兇險,如不及時搶救,可能多臟器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他帶領團隊緊急搶救,小云的病情才得到控制,尤其是經過10天的血液凈化治療,她的腎功能得到了保護,沒進展為腎功能衰竭,撤離了呼吸機。
經過林海主任團隊的搶救,小云漸漸好轉
“肌肉溶解”不是肌肉真的溶解,而是肌肉細胞膜被破壞,使肌肉細胞中的內容物被釋放到血液中,引起人體肌肉酸痛、乏力、醬油尿等不適,或伴有短暫意識喪失、大量出汗、頭痛、惡心、嘔吐、發熱等全身癥狀,甚至急性腎衰竭。
林海主任說,橫紋肌溶解的患者不少,原因也很多,僅獲得性病因就有190多種。通常,人們長時間不運動后突然劇烈運動,可能導致“肌肉溶解”,擠壓傷、過量飲酒、高熱、濫用酒精或某些藥物、毒物、自身免疫病、遺傳性代謝病等,也可能發病,死亡率高達20-50%,部分患者可能留下肌無力等后遺癥。因此,一旦發現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小便顏色變深,要警惕是橫紋肌溶解,應盡快就診。肌溶解患者要大量喝水,以防腎損傷,減少活動。
幼兒得橫紋肌溶解,大多是感染了細菌、病毒。尤其是入夏后,不少幼兒貪涼,本身抵抗力又弱,很容易感染腺病毒,導致“肌肉溶解”。目前,人體腺病毒已知有52種,可能通過空氣飛沫、密切接觸、糞―口途徑傳播。患兒可能出現咳嗽、咽痛、反復高燒、眼結膜充血、腹瀉等,初期癥狀像感冒,家長應警惕。
供稿:海都有醫說醫;N海都記者 陳燕燕 通訊員 林浩
請把這篇文章轉給所有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