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這樣的牧師,他總是習慣把兩手放在口袋,很少拿出來。周圍的人都很奇怪,時間久了,大家就問牧師,你為什么總把兩只手放在口袋里?手里到底藏著什么東西呢?牧師經不起大家的再三詢問,就把手從口袋里拿出來,攤開給大家看。手里什么都沒有!正在大家疑惑的時候,牧師說:“我這兩只手,一只手里是塵土,另一只手里握著天堂!為的是時刻提醒自己‘我很卑微,但我也是世界的主人’!”
什么是情緒?
我們每天都要面臨各種壓力,所以每個人都有情緒,那什么是情緒?
情緒就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體需求之間關系的反應。是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
中國的傳統文化講:“含蓄、內斂”講“修身養性”講“克己”,于是國人自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能隨便亂發脾氣,要對人平和,不許放聲大哭。”。
小的時候,當我們去表達我們的情緒——憤怒、悲傷、委屈……大多數人會被家長制止并被告知:“有情緒是不對的!要隱藏你的情緒。”久而久之,我們學會了用行動代替情緒。而從NLP的角度來看:“相同的行為只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就是說當一個人面對他處理不了的事情,因為不能有效的表達出他的情緒,繼而做出的行為不是反應過激、就是張牙舞爪或者是失落無力,這些都是個人情緒管理無力造成的。
每份情緒背后都隱藏著需求。
情緒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每一份情緒背后都有需求!
嬰兒哭,是因為餓了,或者是生病、不舒服了;孩子憤怒是因為家長否定了他認為合理的要求;成年人覺得失落,是因為他所愛的人拒絕了他……當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有情緒產生。而情緒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宣泄或者平復,它就會轉而攻擊我們的身體。
科學研究表明,當人們的情緒有明顯劇烈起伏變化的時候,身體會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攻擊我們的器官。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處理,器官就會受損。
NLP建議:當孩子表現出憤怒、悲傷的情緒時,家長不應該要求他克制或漠視。而是應該引導孩子說出他的情緒,繼而引導他說出更好的解決方式。讓他的需求得到滿足,這樣才能重塑孩子的心靈、個性。當需求得到滿足,負面的情緒消失,愉悅的情緒自然產生。愉悅的情緒多了,就是所謂的開心人生。
自我覺察很重要。
NLP講:“所有的心靈成長都是從自己我覺察開始。”
情緒很容易發現,難以發現的是情緒后面的東西。正是這個,需要我們深入地去覺察情緒背后都隱藏著需求。
有一個游戲能說明“自我覺察”有多么不容易:老師說:“當我說一的時候,你們拍一下手,當我說二的時候,你們拍兩下手,當我說三的時候,你們拍三下手。”游戲開始,老師說一,學員整齊拍手,老師說二,依然整齊,當老師說完三,之后又說四的時候,絕大部分人都繼續拍手,只有單個學員沒有拍。
這游戲,從側面證明了一件事情:“覺察,是件被隱藏在慣性跟下意識背后的。”自我覺察不是人人都可以很快做到的。
可是如果人們能覺察到自己過激的行為是源自情緒的失控,情緒自然就會被消解、轉換跟控制。當我們能自觀、內省的是時候,就是管理情緒的良性開端。只有當我們了解自己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產生的“因”后,我們才是真正認識到了情緒,也才真正談得上與“情緒”相處,情緒是威力無窮的“孩子”,好好的引導而不是控制,會讓人生很不一樣。你是不是覺察到:人生很多東西都不是自己的(如很多很多的身外之物),但情緒卻是我們真正擁有的,人生的幸福感,就是由情緒組成的。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好心情有了,好事情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