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項注意 1.在伸出你的橄欖枝之前,先問自己,在別人眼里自己的強項是什么?弱項是什么?脾氣秉性特征是什么?別人看重你的是什么?簡言之,缺乏自我意識及認知他人的人際交往行為,都可能在好心好意的本意下無形產生使他人不舒服的。 2.要想他人對你好,你首先要對他人好。真誠相待但不要刻意相求。不能說職場上交私人朋友都帶有目的,要因人而異。但他人對你的反應最終是由你的行為所導致,換言之,要想他人怎樣待你,首先是你怎樣對待他人。 3.對職場朋友的有敏感的感受力。在什么場合下,用什么方式談什么樣的話題都是很有講究的,不能僅憑自己想當然而行事。 4.無論是和上司的友好,和同事的,還是與客戶的私交,一項基本原則,就是不要想著利用這種關系而達到個人在職場的目的,也不要被這種關系所利用。曾經見到過一個年輕職員,因為工作能力突出而非常受上司賞識,關系也比其他同事要近許多,漸漸地,他就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地會成為上司的接班人。結果上司為了顯示自己的公平而提拔了別的同事,而他落得連在公司都待不下去的下場。 6.職場上,不要把負面情緒傳遞給他人。自己處于情緒低潮時在與他人交往當中不斷釋放出來,使他人感到壓抑而不是感到享受。這首先要覺察和處理好自己的“情感/情緒”,進一步要爭取做到的是關注覺察他人的情緒,并積極調動他人的積極情緒。 7.即使是職場的朋友之間,也要把看作是一個正常自然積極、任何人無法回避的客觀事物。的結果總是導向工作有效性的提高。參與促進了能力的提高,謙讓但不是退讓,積極應對或機會,該出手時就出手當仁不讓。 8.職場上交到的一些朋友是階段性的,順其自然是最高境界。如果你的人品和能力都被他人稱道,即使在很久沒有聯系之后,大家重聚時依然可以馬上找回的融洽。 三大紀律: 1.對職場上的朋友不能用私人朋友的期望值去要求對方。畢竟你與公司內部的同事或上司之間還有許多工作上的接觸,與外部同行存在公司間的商業敏感話題,切不可用私交的因素替代公事準則,否則日久必生事端,不僅朋友關系難以維系,也許還會使自己或朋友的生涯受連累。 3.不同的朋友圈子不必“打成一片”。職場人需要不同的社交圈,工作中認識的朋友是一個圈子,私生活的朋友是另一個。即使同是工作中的朋友圈,也會因為行業或其他原因各成一體。當你想讓他們互相認識的時候,先問自己會不會給自己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責任編輯:《成功與激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