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在道教教義中是指“道”的存在、運動、變化的一種特性或狀態(tài)。道教以“道”名教,將“道”作為教義思想的核心。由“道”出發(fā),從不同角度派生出了“樸”、“一”、“柔弱”、“無為”、“不爭”等觀念,“自然”也是其中之一。“自然”所描述的就是“道”的不加任何強(qiáng)制、不依靠任何外在原因、自己發(fā)生、自己存在、自己演化、自己消滅的一種性質(zhì)和狀態(tài)。《通玄真經(jīng)》卷八《自然》篇,唐代默希子題注稱:“自然,蓋道之絕稱,不知而然,亦非不然,萬物皆然,不得不然,然而自然,非有能然,無所因寄,故曰自然也。”①即自然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道生萬物都是不假外力自然而然的,而且是不得不然的。
“自然”這一概念,首見《道德經(jīng)》。“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四大,指道、天、地、人。道法自然,就是說,道是自然而然的。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稱:“疑惑之人,不達(dá)經(jīng)理,乃謂大道仿法自然。若有自然居于道之上,則是域中兼自然有五大也。”又稱:“大道以虛無為體,自然為性。
道為妙用,散而言之,即一為三,合而言之,混三為一,通謂之虛無自然大道歸一體耳。非是相生相法之理,互有先后優(yōu)劣之殊也。非自然無以明道之性,非虛無無以明道之體,非通生無以明道之用。”這就是說,“道”不是由自然派生出來的。《道德經(jīng)》還稱:“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十七章),意思是事情成功,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如此。杜光庭認(rèn)為,道是無私的,“不親其親,不子其子,有生成遂長之功,不矜于下,不見物得其所,不知上化所為,以為自然而然也”。②《南華真經(jīng)·繕性》篇贊揚古時社會:“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jié),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dāng)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至一,就是至道。
至一的社會就是體現(xiàn)了道的社會。認(rèn)為在這個社會中,無為而常符合自然。郭象注稱:“任其自然,故至一。”③《淮南子》較多以“自然”的觀念論述天地之道和為政之道,稱“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意謂不論自然界或者人類社會,凡事都要循道而行,自然而然,不可勉強(qiáng)。認(rèn)為天高地厚,晝?nèi)找乖拢庩栕兓行歉邞遥∮谒囆杏陉懀际亲匀欢坏氖隆!皟赡鞠嗄Χ鵁幔鸹鹣嗍囟鳎瑘A者常轉(zhuǎn),窾者主浮,自然之勢也”。又稱“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認(rèn)為至人之治,“心與神處,形與性調(diào),靜而體德,動而理通,隨自然之性而緣不得已之化,洞然無為而天下自和,淡然無欲而民自樸,無祥而民不夭,不忿爭而養(yǎng)足,兼包海內(nèi),澤及后世”,④《通玄真經(jīng)·自然》篇,則從人主之術(shù)的角度充分論述了“自然”治政的內(nèi)容,認(rèn)為人主推行王道就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靜而不動,一度而下徭,因循任下,責(zé)成而不勞,謀無失策,舉無過事,言無文章,行無儀表,進(jìn)退應(yīng)時,動靜循理,美丑不好憎,賞罰不喜怒。名各自名,類各自以,事由自然,莫出于己”。當(dāng)然“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去,迫而不應(yīng),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掛正術(shù),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但是圣人也要立法以規(guī)范社會,“圣人立法以導(dǎo)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無德,死者無怨”。⑤立法的目的就是使民眾“自然”,生死都心情舒暢。
早期道教繼承了道家關(guān)于“自然”的思想。《老子想爾注》稱“自然,道也”,“自然者,與道同號異體,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⑥《太平經(jīng)》則稱“元氣自然,共為天地之性也”,就是說,自然和元氣一樣,都是高于天地的東西。又稱“比若地上生草木,豈有類也。是元氣守道而生如此矣。自然守道而行,萬物皆得其所矣”。⑦意思是,自然而然地循道而行,萬物都可以得到它自身所處的地位,這也是將“自然”視作“道”的一種特性。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明確指出“自然”是天道的特性,稱“天道無為,任物自然,無親無疏,無彼無此也”,而萬物的“變化”又是自然的特性,“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葛洪還在《明本》篇中評論了班固貶司馬遷“先黃老而后六經(jīng)”的公案,認(rèn)為“遷之洽聞,旁綜幽隱,沙汰事物之臧否,核實古人之邪正。其評論也,實原本于自然,其褒貶也,皆準(zhǔn)的乎至理”,⑧認(rèn)為自然就是天道。《黃庭內(nèi)景玉經(jīng)》也多有以“自然”代替“道”的經(jīng)句,如:“兼行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六府修治潔如素,虛無自然道之故”,“還魂返魄道自然”等,據(jù)梁丘子注,“三八二十四真人,皆自然之道氣”,“虛無十有二氣,自然為先”,“拘魂制魄,令不動作。帝在身中,道以自然”。⑨道教類書《無上秘要·入自然品》,引用一些道教的經(jīng)典,將“自然”同修道成真相聯(lián)系。《妙真經(jīng)》稱“自然者,道之真也”,“人為道能自然者,故道可得而通”,意思是,得道的人是懂得道的自然而然的特性的,如果要勉強(qiáng)為之,就不能得道,也就是“不知其所由然”。《洞玄自然經(jīng)訣》提出所謂真人,就是“體洞虛無,與道合真,同于自然,無所不能,無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