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系病癥:
1、虛人咳嗽:柴胡桂枝湯加減(江爾遜大醫),扶正祛邪,不以發汗為立足點。
虛人:氣血陰陽偏虛之人,包括久病致虛者。
柴胡桂枝湯加減:柴胡 15g,黃芩 6g,法夏 12g,甘草5g,生姜 5g,桂枝15g,白芍 15g,生姜 10g,大棗10、茯苓20、仙鶴草50、葛根30。
虛人感冒,理與少陽病癥同。
仙鶴草是中約中的“激素”,但絕無西藥激素的不良反應。
2、出類拔萃的治咳專方:
久咳(三個月以上),中西醫多治無效。再從現癥看,咽癢則咳,氣緊嗆咳,痰少難咯,苔白,脈細帶滑等,亦是“風邪戀肺、肺失宣肅”之象,皆宜以宣疏肅降為主。
金沸草散加減:旋復花 10g(包煎) , 白芍 12g,生甘草 5g,荊芥15g,蘇葉 10g,前胡 10g,法夏 10g,杏仁 10g,白芥子 10g,桔梗 10g.2 劑。
旋復花者:1、 “諸花皆升,旋復獨降”之諺。2、味辛咸,能納氣下行以歸根,使胃中的痰涎或水飲息息下行而從濁道出,不復上逆犯肺,便可恢復肺的清虛功能態。 可見旋復花一味藥之功,竟可使肺胃腎三臟戴澤,上中下三焦通利。
金沸草散可加減:如乍寒乍熱,加柴胡、黃芩(小柴胡湯意) ;高熱氣喘,加麻黃、生石膏(麻杏石甘湯意) ;發熱咽痛,加銀花、連翹、射干(銀翹散意) ;痰多稠粘,加浙貝母、瓜蔞仁(貝母瓜蔞散意) ;哮喘痰鳴,加蘇子、葶藶子(葶藶大棗瀉肺湯意) ;發熱惡風、自汗,加桂枝、厚樸(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意) ;久咳不止,加紫菀、百部、枇杷葉(止嗽散意) ;體虛易感冒,加黃芪、白術、防風(五屏風散意) ;脾虛食少或便溏,加黨參、白術(六君子湯意) ;痰涎清稀,頭眩,心下滿,加桂枝、白術(苓桂術甘湯意)
極少數外感咳嗽病人,初服金沸草散化裁,咳嗽雖減,但卻不能掃尾,漸漸干咳無痰,夜間加重,舌凈無苔。用“頑咳方” :玄參15g,麥冬 15g,五味子6g,生甘草 6g,桔梗 10g,仙鶴草 30g,炙紫菀 30g,桃仁 10g,紅花 6g,藕根 30g,生牡蠣 30g以收全功。
3、喉癢嗆咳的“喉源性咳嗽” 。顧名思義,其咳嗽的根源和主要病位在咽喉部,而不在肺。
喉科六味湯加味:荊芥、防風、桔梗、生甘草、薄荷葉、僵蠶、白馬勃、射干、蟬
衣各6g,木蝴蝶 15g,鮮梨皮 50g,3 劑。取效后可上養陰清肺湯,冀其祛風潤燥,養陰生津。
二、心系病癥類:
1、心悸(以胸悶隱痛、欲眠時易發早搏,不易睡)
余國俊方;生脈散合桂枝甘草湯、溫膽湯化裁:潞黨參15g,麥冬 20g,五味子6g,桂枝15g,炙甘草 6g,法夏 10g,茯苓 15g,陳皮 10g,枳實 10g,竹茹 10g,苦參 10g,甘松 6g,五靈脂15g(包煎)。6 劑。 取效后再隨癥加減。
張錫純兩首名方,一為定心湯,治心虛怔忡;一為安魂湯,治心中氣血虛損,兼心下停有痰飲,致驚悸不眠,用之多驗。經臨床驗證,若兼有熱象者,酌加苦參、桑寄生,療效尤佳。
2、不寐:
《靈樞》半夏秫米湯:治療失眠的千年古方 :“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覆杯則臥,汗出則已矣,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上文給出的方劑是半夏秫米湯,為《內經》十三方之一。(秫米即高梁米)
余國俊變通方:法夏30-60、高梁米50-100,夏枯草15-30克。合安魂湯效果更加好。
三、脾胃系統:
1. 胃脘痛(十二指腸潰瘍):主癥:胃腕隱痛、饑時加重。辯證為心脾虧虛、胃絡瘀阻。
方:黃芪30、黨參15、白術15、炙甘草6、石菖蒲6、炙遠志6、炒棗仁12、廣木香15、當歸10、茯苓15、丹參30、三七5克(軋細藥汁送服)。可配止血散等院制藥品。
2. 痞滿:(慢性胃炎)
方:半夏瀉心湯加減:法半夏20g,黃芩6g,黃連6g,太子參15g,干姜6g,薄公英30、丹在30g ,廣木得10g,烏梅肉15g、大棗15.
3、胃緩(胃下垂,主要癥狀腹脹、飯后加重):余國俊從肝論治;或以治肝為重心。
方:膽肝旺熱脾胃寒弱者:烏梅丸加味:烏梅40、川椒10、熟附片10、桂枝10、北細辛10、干姜30、炒枳殼30、蒼術30。--可治頑固性腹脹。
肝脾陰虧、膽郁胃燥者:一貫煎合四逆散加減:北沙參30、麥冬30、黃精30、瓜蔞仁20、生地15、柴胡10、白芍30、炒枳殼30、炒決明子30、肉蓯蓉30、杏仁15、黃芪30、蒼術30。
4. 頑固嘔吐:(由慢性胃炎類引起)
析:寒格是指胃氣虛寒,格拒飲食;即使勉強進食,亦因胃寒不能腐熟食物而復吐出。熱擾是指膽腑郁熱,而膽腑郁熱之際,不僅不能助胃磨食,反而進一步擾亂胃腑受納、腐熟
之功能,促其嘔吐。而長期嘔吐不止,胃腑功能日漸衰憊,膽熱犯胃益急,造成惡性循環,故曰"土敗木乘. 此乃寒格熱擾,土敗木乘,難以受藥之侯。
方:①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加生姜汁:干姜3g,黃芩 3g,黃連 3g,黨參 5g;另取生姜 30g,去皮搗爛,加入冷開水 30ml,浸泡30 分鐘,濾取生姜汁。 ②白蔻仁5g,服湯劑前嚼服2粒(吐出渣滓) 。 ③紅參 10g,切成薄片,每次口含2-3片,待其變軟后嚼服。
效果:服藥1 劑,嘔吐停止。為鞏固療效,續服 1 劑。
轉用柴芍六君子湯加味疏肝運脾,和胃降逆以善后:柴胡10g,白芍 10g,黨參 10g,白術 10g,茯苓 12g,甘草3g,法夏 5g,陳皮 5g,干姜 3g,生姜 3g,黃連3g.此方共服 26 劑,每日配服紅參 3g(服法同前) ,連服 1 個月。
5. 便秘:
氣虛型:方用大劑補中益氣湯合平胃散。
習慣性; 脾陰不足,腸燥津乏。方用芍藥甘草湯加味:白芍30、生甘草、炙甘草各5、生決明子30、肉蓯蓉30. 有腹脹加萊服子。 以補中益氣合歸脾丸善后。
腸胃實熱型:麻仁丸(傷寒論方)
重用生白術可治頑固性便秘,60克以上。但生術難找。
肝膽類:
1. 脅痛3年:如慢性肝炎類,但諸多方法無效,就要考慮是否忽視了引起脅痛的特殊證型——懸飲阻塞肝絡。近代認為此證類似于西醫學的滲出性胸膜炎、胸腔積液。我近年所治的一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哮喘等病,亦有如此者。
不過,為了準確無誤地使用本方,最關鍵的是要掌握這種脅痛的特征性癥狀——掣痛。
請注意不是脹痛、刺痛或隱痛,而是牽掣作痛。即體位固定時不痛或僅微痛,——旦移動體位,如翻身、轉側、俯仰、走路等,便牽掣疼痛不已。
香附旋復花湯加減:香附(醋制)10g,旋復花 10g(包煎),法夏10g,茯苓 15g,
陳皮10g,杏仁10g,薏苡仁 20g,瓜萎仁 10g,降香 15g,桔梗 10g.2 日 1劑。
柴胡證為胸脅苦滿,或兼痛,但絕非牽掣作痛,乃無形邪氣郁于少陽,偏于半表;香附旋復花湯證為胸脅牽掣作痛,而非苦滿,乃有形水飲停聚胸脅,偏于半里。二證之鑒別診斷,關鍵即在于此。
2. 慢性膽囊炎多年(膽熱脾寒)
癥:除肝膽炎常見病狀,且有肩背酸痛。辯證為本病乘土,土虛則聚液成痰,痰濕流竄肩背經絡,障礙氣機、氣化,不通則痛。
我常用簡裕光老中醫“柴膽牡蠣湯”合張錫純“培脾舒肝湯”取效。
藥用:柴胡 10g,生牡蠣 30g,膽草 3—6g,白術 10g,黃芪 10g,陳皮 10g,厚樸 6g,
生麥芽10g,炒谷芽 10g,雞內金6g,白芍12g,生姜6g,生甘草5g.方中柴胡,生麥芽疏肝達郁;膽草,生牡蠣,白芍清斂膽火;黃芪,白術,甘草健脾升清;陳皮,厚樸,炒谷芽,生姜和胃降濁。
加減法:口苦甚者,膽草加至 10g;胸膈滿悶甚者,去白術、白芍, 加薤白 10g;大便長期偏稀者,加黃連3g,山藥15g,仙鶴草 30g;肩背板滯掣痛者,加姜黃10g.如 1972 年曾治某女,32 歲,患慢性膽囊炎 8 年(無結石) ,經常納呆,口苦,右脅隱痛,肩背酸痛,胃脘滿悶,大便微溏,舌苔白膩,脈濡滑。
我先用柴膽牡蠣湯合三仁湯加藿香、佩蘭、桔梗、仙鶴草,連服 10 劑,口苦消失;右脅隱痛、胃脘滿悶減輕,大便成形。 繼用柴膽牡蠣湯合培脾舒肝湯16劑,諸癥基本消失。
3. 太陽穴、眉棱骨、眼眶脹痛 2個月
患者半年前開始頭昏頭痛,2 個月前因感冒高熱(39℃) ,頭痛陡然加劇,伴昏睡、嘔吐、瞳孔散大、視物模糊、咽喉腫痛、吞咽困難,急入我院搶救。當時主要證侯是:兩側太陽穴、眉棱骨、眼眶脹痛;一晝夜發作 3 次,每次約 2 小時,疼痛時頻吐稀涎,伴咽痛。
《傷寒論》378 條說,"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因本條出在厥陰篇,頭痛的部位當在巔頂(厥陰肝脈與督脈會于巔) ;又以方測證,屬寒無疑。重詢病史,患者近幾年3~10 月每天堅持下河游泳,常食水果、冰制食品。
方:吳茱萸湯:吳茱萸、生姜各 15g,黨參、大棗各 30g.囑其試服 2劑。大效。
解:成無己《注解傷寒論》說, "干嘔吐涎沫者,里寒也;頭痛者,寒氣上攻也。與吳茱萸湯溫里散寒".換句話說,仲景辨析此證,已經準確無誤,且已出具了高效方藥;臨床上只要證侯相符,即可信手拈來,大有執簡馭繁,駕輕就熟之妙。本例頭痛收速效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4、眩暈17年。8歲落水后留下的后遺癥。西醫斷為內耳眩暈病。
張仲景論眩,從少陽相火上炎,痰飲上逆立論,主用小柴胡湯、苓桂術甘湯、澤瀉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等。
方:“柴陳澤瀉湯”加味:柴胡10g,黃芩 6g,法夏10g,黨參 15g,茯苓 12g,陳皮10g,甘草 3g,白術 10g,澤瀉30g,鉤藤12g(后下) ,菊花 10g,天麻10g(軋細吞服) ,生姜10g,白芍 12g,生牡蠣 30g.效果:服 3 劑,頭昏目眩、眼球脹痛、干嘔、心煩明顯減輕;守服 25劑,諸癥基本消失。
解:柴陳澤瀉湯即小柴胡、二陳、澤瀉湯合方,另加天麻、鉤藤、菊花。
《內經》腎開竅于耳,而心是寄竅于耳。所以,心脈不暢,可致耳絡凝瘀。故加活血祛瘀藥效果更好。葛根--主治諸痹的活血通絡;三七等。
5、膽心綜合癥(由膽病引發的冠心等病,易誤診):其發作時呈現一肖肝膽郁滯、痰熱內蘊、心絡瘀阻證候。癥有口苦晡熱(即申酉時15-19點)發熱、心悸不寧、心痛等。癥根為膽郁及心、氣虛養陰。
方:四逆散合生脈散:柴胡10、白芍30、枳殼10、灸甘草10、西洋參10、麥冬20、五味子10、桂枝6、郁金10、白蒺藜15、木蝴蝶10、烏梅30克。取效后可加姜黃。
6. 單純性口苦,病名曰“膽癉” 。(酒人常有)
予簡裕光老中醫自擬“柴膽牡蠣湯”加味:柴胡10g,膽草 10g,生牡蠣 30g,葛根30g,
生甘草6g.2 劑。
析:肝膽相連,肝病最易累膽,故肝病中最多口苦。他如脾胃濕熱壅遏,心火上炎,
腎火上沖,肺熱蘊積等,一旦波及于膽,亦可出現口苦。這些都屬實熱證,比較好理解。
脾腎虛寒,亦出現口苦者,就不大好理解,而易被忽視。張景岳說過, “凡思慮勞倦,色欲過度,多有口苦口燥、飲食無味之癥,此其咎不在心脾,則在肝腎。心脾虛則肝膽氣溢而口苦,肝腎虛則真陰不足而口苦” ( 《景岳全書·雜證》 ) .這實際上就是心脾虛或肝腎虛而波及于膽的復合證候。
腎病:
1、尿結合:(中醫名為石淋)
煨腎丸:杜仲12、肉蓯蓉15、巴戟肉12、熟地30、胡桃肉30、淮牛膝12、黃芪20、當歸6、穿山甲片6、王不留行子15、金錢草15、海金砂10。如服后頭暈欲仆,則為下氣過力,則去穿、王、金、海等藥。
2、陽痿:
肝郁型:(如無典型的腎虛,則可反推,可夾腎虛)。方用傅青主女科中定經湯:菟絲子(酒炒)30、白芍(酒炒)30、當歸30、熟地15、廣巴戟15、茯苓15、柴胡10、白蒺藜10、枳殼10、生甘草5、蜈蚣1條(最好烘脆軋細吞服)。
3. 臍痛1 個月:--腎陽虛衰,寒凝神闕。
江爾遜經驗,用真武湯加胡蘆巴治之:熟附片30g(先煎 1 小時), 白術15g, 茯苓 15g, 白芍 12g, 生姜 15g,胡蘆巴30g:服3 劑,肚臍中隱痛消失,手足轉溫,腸鳴、便溏均止。
真武湯是治療腎陽虛衰、水氣為病之方。據江老臨床體驗,治療陽虛寒凝臍痛,用真武湯重加胡蘆巴,見效快,且不易復發,其療效優于單用真武湯。這里附帶說一句:若不是臍中痛,而是臍下小腹痛之屬陽虛寒凝者,單用真武湯即可奏佳效。
氣血津液類:
一、血癥:
1、咯血反復發作 3年, 本次突起加重28天 。曾曾罹“肺結核”。本次起因:因家事怫逆,大怒之后,飲白酒數杯,昏然睡去。半夜醒來,咳嗽一陣,忽覺喉中有一股血腥味,旋即大口咯血,至天明咯血3 次,出血量約 400ml,急送醫院。
方用玉女煎加味:熟地 30g,生石膏 30g,淮牛膝 15g,麥冬 15g,知母 6g,黃芩 10g,虎杖30g,生赭石 30g,生芡實 30g.3 劑。
二診:5 天來未覺熱氣上沖,亦末咯血,大便已暢,口干口臭均減輕,仍微咳,痰中偶
帶血絲。 上方去生赭石、生芡實、虎杖,加仙鶴草30g、白茅根 30g、藕節 15g,6劑。
三診:初診迄今半月未咯血,微咳、痰中帶血亦止,舌脈無明顯異常。 改投張錫純補絡補管湯善后:生龍骨30g,生牡蠣 30g,山萸肉 30g,三七6g(軋細藥汁送服) 。囑服 15 劑。
析:患者確有一派實熱之象,但咯血反復發作 3 年,加重近 1 個月,疊用中、西藥治療,咯血猶未止,要考慮到“本虛”這潛在病因。
2、尿道口滲血反復發作 3 年:患者 13 年前陰部撞傷,致尿道口滲血甚劇,經救治而血止。5年前曾復發 1 次。近 3 年來尿道口滲血復發較頻,每逢受涼、勞累及房事后,必然滲血;所幸中西藥物合用,滲血可以漸止。
析:第一,患者尿道口滲血加重的初始階段,可能屬于血熱妄行,故而前醫才使用了
清熱涼血止血的方藥;第二,問題出在使用清熱涼血止血方藥過多過久,損氣傷血,涼絡凝
瘀,逐漸演變成以氣不攝血為主的證型;第三,前醫已經有鑒其失,如最后一方是用金匱腎
氣丸加懷牛膝引火歸原,便是明證。
方:試投補絡補管湯合補中益氣湯:生龍骨30g,生牡蠣 30g,山萸肉 30g,三七 6g(軋細藥汁送服) ,黃芪30g,黨參 15g,白術 15g,炙甘草 6g,升麻 6g,柴胡 6g,當歸 10g,陳皮10g.服完 2 劑,尿道口白日已不滲血,夜間僅滲血 2 次,血量亦明顯減少。
2、痰病重癥:
此證的主要癥狀為胸悶氣喘,痰濁稠粘,咯吐不盡,口干思飲,但入水則嗆咳不已,若
大量稠厚膠粘的痰濁上壅而阻塞咽喉,可致呼吸驟停,兇危立見。在肺系痰病中,痰熱壅肺,肺燥津傷之證是比較常見的,本例為腹部外科手術后并發肺部感染,其他如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大葉性肺炎、滲出性胸膜炎等,在其病變發展的某—階段,也可能出現痰熱壅肺、肺燥津傷之證。
救冶這種病癥必須使用豁痰丸,其他方藥無濟于事;這是江爾遜老中醫的獨到經驗。
唐宗海《血證論》所載豁痰丸:當歸 10g,知母 10g,天花粉 15g,白前根 10g,麥冬15g,枳殼 10g,杏仁10g,瓜蔞仁 12g,桔梗 10g,射干 6g,茯苓 15g,石斛 15g,生甘草6g,鮮竹瀝300ml(分 3 次兌入藥汁中) 。3 劑。后用千金葦莖湯加味:生苡仁 20g,冬瓜仁 20g,蘆根30g,桃仁5g,北沙參 15g,杏仁 10g,郁金 10g,絲瓜絡 15g.上方服 5 劑,諸癥若失。惟精神、體力、飲食稍差,改用六和湯合沙參麥冬善后。
肢體病:
1、瘺證:因抽水雙下肢突然失去知覺,導致癱瘓 14天。刻下雙下肢仍呈弛緩性癱瘓,肌張力缺乏,腱反射消失,不能自動排尿,大便艱澀。西醫抽取腦脊液檢查,發現蛋白含量及白細胞增高,遂診斷為“急性脊髓炎” 。根據以上病史,中醫診斷為“風痱” 。
予《金匱要略》所載《古今錄驗》續命湯原方:麻黃 9g,桂枝9g,當歸 9g,潞黨參 9g, 生石膏 9g,干姜 9g,生甘草 9g,川芎 4.5g,杏仁 12g.上方僅服 2 劑,雙下肢即恢復知覺,且能下床行走,大小便亦較通暢。 改予八珍湯合補陽還五湯化裁,連服10 劑后,康復如常人。“脾主四肢,四肢癱瘓,病在脾胃。此方石膏、干姜并用,為調理脾胃陰陽而設”
解:“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堪”。“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故名痱。“痱,廢也。痱即偏枯之邪氣深者……以其手足廢而不收,故名痱。 本方治療的風痱,除了上面提到的急性脊髓炎、氯化鋇中毒之外,還有“多發性神經炎” 。有一位西醫學習江老經驗,使用本方治療了10 余例多發性神經炎,療效亦佳。 注:從之風痱的特點看,本方是否可治突發面肌麻痹,可試用之。
2. 痹證:因左足外踝曾扭拐數次后的一段時間,導致左小腿劇痛,復診于西醫外科,被懷疑為"缺鈣"、"痛風"、"小腿肌肉損傷"、"半月板損傷"、"交叉韌帶損傷"等。刻診:左腿足畏寒,肌肉萎縮,不敢伸直,伸直則攣痛。右側臥時疼痛稍輕,如左側臥或仰臥,則疼痛難忍。下午、夜間疼痛增劇,不時痙攣;上午疼痛較輕,且能彎腰曲背,扶杖而移動幾步,但不敢直立,直立則劇痛不已。納可,舌脈無明顯異常。
析:然則攣痛如此劇烈,顯然已經轉化為痹證——陽虛陰盛、寒凝腿絡之痛痹。
方用: 處方:①取陽和湯之意,合麻黃附子細辛湯:生麻黃50g,熟地 1OOg,北細辛 30g,熟附片1OOg,3 劑。 ②山萸肉 500g,用白酒2000ml 浸泡 7 天以上,備用。二診:服藥 1 劑,左小腿疼痛顯著減輕。服完 3 劑,坐、臥時左腿已能伸直,且能扶杖徐行百步,但仍不能長時間直立。 效不更方,原方續進 3 劑。 三診:左小腿疼痛消失,已能較長時間直立,可棄杖緩行數百步,惟覺左腿足較沉重、不靈活。 囑其每日午、晚飯后各飲山萸肉酒 50ml,連飲 15 天。 1 個月后隨訪,已經康復如初。
知識點:1.發現凡治療陽虛寒凝、絡脈痹阻之重證,麻黃須用至50g左右,熟地用 100g以上,方顯出破陰祛寒、通絡活血之高效;且益信該書"麻黃得熟地則通絡而不發表"之說不誣。 2. 神農本草經謂細辛主治"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
內科:內傷發熱,頭身疼痛、潮熱多汗。多因腎陽虛衰、肝胃寒凝。治法為溫陽散寒。
方:附子湯合吳茱萸湯、玉屏風散。
熟附片30、白術20、白芍15、茯苓15、黨參20、炙甘草6、吳茱萸15、大棗15、生姜20、桂枝15、黃芪30、防風10。
外科:
1. 一老婦皮膚瘙癢:全身瘙癢,夜間尤甚。全身抓痕、皮膚粗厚。身熱如火燒。血分瘀熱。
方:犀角地黃湯:犀角30g((水牛角代替200),生地30g,赤芍30g,丹皮15g。紫草30、丹參30、三七6。隨后天王補心丹。再診為上方合桂枝湯。
知識點:1. 牛皮癬(神經性皮炎)高效方:消風散+二妙散+紫草、天麻、水牛角、黑芝麻、霜桑葉 2. 蕁麻疹:桂枝湯 + 三七粉。
2、剝脫性皮火(痛風西藥-別嘌醇過敏引起)。刻診:除全身瘙癢大面積脫皮外,還有腹脹、大小便俱閉,舌體腫大,少津、脈大無力。
同上方:犀角地黃湯加減:犀角30g((水牛角代替200),生地30g,赤芍30g,丹皮15g。紫草30、丹參30、益母草、仙鶴草、旱蓮草各30.
3、帶狀皰疹:(己服龍膽瀉肝湯不效,水泡,很痛)
方:瓜蔞散合犀牛角地黃湯:瓜蔞仁30-50、反殼15-30、生甘草、紅花各10克。+犀角30g((水牛角代替200),生地30g,赤芍30g,丹皮15g。紫草30、北少參30、白蒺藜15. 后只余胸脅痛,用瓜蔞散合芍藥甘草湯一貫煎。
清《醫學心悟》:按郁火日久,肝氣燥急、不得發越、故皮膚起皰、轉為脅痛,損其肝者緩其中。瓜蔞為物,甘緩而潤。
婦科:
1、帶下病:中醫診為下焦濕熱但用龍膽瀉肝湯合劑效果不顯。
析:傅青主認為所有帶下均為濕。帶下是指帶脈不能約束。因各種婦科手術等影響,傅專治黃帶的“易黃湯”效果不顯。
方:白頭翁湯合五味消毒飲(一診):白頭翁15g,黃連6g,黃柏12g,秦皮12g。+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澤蘭、丹皮、桃仁各10克。
白頭翁湯合薏以附子敗醬散。(二診)白頭翁15g,黃連6g,黃柏12g,秦皮12g。+
薏以仁60、熟附片10、醬草30、升麻30、黃芪50、鴉膽子仁30粒。三七僂6克吞服。
2、崩漏:子宮出血,西醫歷治無效。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認為,崩漏的病因病機雖繁,卻總是沖脈損傷,氣化不固;亟宜養護沖脈,固攝氣化。張氏為此創制了“安沖湯”治漏下, “固沖湯”治血崩。
“傅青主女科,有治老婦血崩方,試之甚效。其方用生黃芪 1 兩,當歸 1 兩(酒洗) ,桑葉 14 片,三七末 3錢(藥汁送服) ,水煎服,2 劑血止,4劑不再發。若覺熱者,服此方宜加生地兩許” 。又說“此方治少年婦女此病亦效” 。(但必須徑用原方原劑量(原方桑葉 14 片,若無鮮品,則用干桑葉 30g)
方:“加減當歸補血湯”加生地:黃芪 30g,當歸 30g(酒洗) ,桑葉 30g, 生地30g,三七末 9g(藥汁送服) 。
3. 乳癖:(乳腺小葉增生,中醫稱為"乳癖",表現在乳房脹痛)
一是肝郁胃壅,痰凝胃絡之證。 治宜疏肝和胃,化痰通絡。
張景岳解肝煎化裁:法夏 15g,厚樸 20g,蘇梗 15g,茯苓 20g,生姜 10g,砂仁 6g,
陳皮15g,海藻30g,昆布 30g,生甘草 12g。6劑。
二診:乳房脹痛,胸悶腹脹等癥均顯著減輕,但行經期間乳房脹痛有加,經色黑褐,夾
血塊。 ①上方加甲珠 10g,澤蘭 15g,川牛膝 15g,黃芪30g,三棱 15g,莪術15g.6 劑。②小金片,每服4 片,日 3 次,連服 2個月。 效果:上方服 6 劑后,乳房脹痛消失;又于經前期加服 3 劑,經水暢,色正無血塊。但小金片服至 3 個月,乳房結節才消無芥蒂。隨訪 2 年未復發。
二是腎虛肝郁,痰凝胃絡之證。
先宜補腎疏肝,以顧其根本。
予二仙湯合定經湯化裁:仙茅 15g,仙靈脾 30g,廣巴戟 15g,鹿角霜 15g,熟地 30g,
菟絲子 15g,柴胡 10g,荊芥 6g,山藥15g,茯苓 30g,當歸 12g,白芍 12g.10劑。
二診:精神、氣色轉佳,腰骶酸痛、心煩易怒減輕,乳房脹痛稍緩。
知識點:治療乳癖喜用海藻,乃因《神農本草經》謂海藻"主癭瘤結氣,頸下核,破結散氣,癰腫,癥瘕堅氣。
4. 產后三種情況:
(1)產后缺乳:肝胃氣滯。
方:四逆散加味:柴胡10、白芍15、炒枳殼10、生甘草6枚、丹皮6克。醋制香附10克
(2)產后溢乳:乳房為胃經、乳頭為肝經。溢則為氣血溢漏。
方:四逆散重加山萸肉:柴胡10、白芍15、炒枳殼10、生甘草6枚、山萸肉30克。
(3)產后便秘:當時為金秋,故斷應肅肺疏肝。
方:四逆散加味:柴胡10、白芍15、炒枳殼10、生甘草6枚、杏仁15、枇杷葉30、炙紫苑30克。
兒科:
1. 小兒高熱:患兒 7 天前因游泳過久,復遭雨淋,致惡寒發熱,無汗,全身酸軟,咽微痛,測體溫39℃。收入急診觀察室。西醫診為“上呼吸道感染” ,以輸液(藥用氨芐青霉素、維生素等)為主,配服解熱鎮痛藥,仍然熱退復熱,體溫有時高達 40.5℃o 又加服紫雪丹冀其退高熱,亦乏效。
[老師]暑邪感冒必挾濕,除了暑濕郁遏衛陽而發高熱之外,暑濕困頓中焦之癥也很明顯,
如脘腹痞悶,甚至吐瀉等。本例無脘腹痞悶這些癥狀,所以,暫時可以排除暑濕感冒的情況。
小兒感冒高熱多屬“寒包熱” ,若純用辛溫發散(麻黃湯、荊防敗毒散之類) ,則外寒雖去,而內熱復熾;純用辛涼清解(桑菊飲、銀翹散之類) ,則外寒留戀,內熱亦無出路。
用柴葛解肌湯加味:柴胡 25g,葛根 30g,白芷 10g,羌活 10g,桔梗 10g,生甘草 5g,白芍10g,黃芩 6g,生石膏 50g,連翹 10g,鉤藤 10g,地龍 6g.1 劑。
4劑后,改予竹葉石膏湯2劑以善后。
注:兩者比例為1:5~1:10,柴胡不少于25g,葛根不少于 30g,其余藥物用常規劑量。
2. 小兒盜汗。夜間低熱,入睡則全身汗出,醒來即止。捫之汗冷而粘。有時汗出過多,內衣褲皆浸濕。此兒常服六味地黃等滋陰潛陽藥無效。
析:“盜汗者,謂睡而汗出也。不睡則不能汗出。方其熟睡也,湊湊然出焉,覺則止而不復出,非若自汗而自出也” 。這是盜汗的概念。
據患兒癥狀、舌脈,直斷為脾陰虧損,肝旺陽浮之證。
予張錫純資生湯加味:生山藥30g,玄參 15g, 白術 10g,生雞內金 6g,大力子 6g(炒 9搗) ,白芍 10g,生龍骨 30g,生牡蠣 30g,丹皮 10g,地骨皮 10g;6劑。
注:如服數劑后盜汗減少而未全止,可加仙鶴草 30g;如盜汗兼自汗,可加黃芪15—30g.
二診(9 月 27 日) :服藥 2 劑,夜熱盜汗明顯減輕,服完 6 劑遂止。納轉佳,口不干,大便暢,舌淡紅苔薄白,脈緩。
處方:生山藥 900g,生雞內金 30g,共軋為極細末,每晨用 30g,煮粥,調以白蔗糖令適口,連服1 個月。 。
3. 小兒厭食:經白術散、資生丸等健脾味等藥無藥。
析:肝病傳脾,當先實脾;見脾之病,當先養肝。當實脾無效后,當思養肝。
疏肝扶脾、滋胃降逆。方:舒肝滋胃湯。
柴胡10、黃芩6、天花粉10、白芍12、炒枳實10、烏梅肉10、虎杖12、黃連3、連翹10、北沙參12、冰糖15.(決明子+冰糖可泡茶水喝。)
或小兒胃陰不虛,口不干、水便不燥,可用《溫病條例》中的椒梅湯以開胃進食:烏梅肉、白芍、生山藥各10,黃連、干姜各1.5克、法夏、炒枳殼、生雞內金各6克,黃苓3克。可用白術散緩圖之。
4. 嬰兒泄瀉:5個月之久,除西藥外,使用過散寒、消導、健脾、溫陽、止澀等中藥,均無效。
辨:久瀉傷耗脾氣、脾陰,傷及脾陽之證。
方:滋陰清澡散+七味白術湯、+理中湯+仙桔湯
潞黨參10、白術10、茯苓12,葛根10、霍香10、廣木香6,生甘草10,生山藥60、滑石30、白芍30、干姜6、桔梗10,仙鶴草30. 藥湯加白糖適口,小吃多餐。
5..小兒夜咳。夜咳2個月,初起受涼。服西藥后晝咳停而夜依然。歷中西藥無效。當下上半夜更甚。口干思飲、大便干、舌質紅、臺黃厚膩等。
辯:臨床經驗,當咳難治時,不防考慮食積咳嗽。特點:1、夜咳重、2、手心低熱;3、苔黃膩(這是區分其他咳的主要癥狀。)本例為食積蘊釀的濁熱上逆之象。
方:小兒食積咳嗽方(余國從自擬):柴胡10、黃芩10、法夏10、茯苓15. 枳殼10、白術6,焦四仙各12,連翹15,酒大黃3。
顯效后轉用六和湯加味:太子參10、白術6、茯苓12、甘草3,山藥12、遍豆2、浙貝10、桔梗6、杏仁10、枇杷葉15。
6、56天嬰兒咳喘1個月。出生20天患肺炎,曾服麻杏甘湯等藥,西醫診為喘息性肺炎、先天性心臟病。癥見口唇發紺,冷汗淋瀝,四肢冰冷,夜睡不安。拒進乳食。痰聲轆轆。除痰聲為邪盛外,其余為正虛。
方: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桂枝3、白芍6、甘草3、大棗1、生姜2片、厚樸10、杏仁6、蘇子10、白芥子5、炒萊服子6、葶藶子、黃芪15、白術6、茯苓6克。
五官科:
1、喉痹(慢性咽炎):咽干微痛、灼熱、有異物感。需茲養脾陰、補益脾氣。
方:一診 六和湯:太子參15、麥冬15、茯苓12、生炙甘草各5、生扁豆15,生山藥20,百合30,黃芪20、桔梗10、木蝴蝶10克
二診、六和湯合參苓白術散
2、梅核氣(慢性咽炎,咽部無異常發現,但似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方《金匱要略》半夏厚樸湯+棗仁、桔梗、旋覆花、甘草。
3、咽痛半年:男患,10 歲,致咽喉腫痛,伴高熱、咳嗽、咯吐黃稠痰。 因疊用西藥抗菌消炎、輸液及六神丸、板藍根沖劑等中成藥無效,改服中藥。某醫診斷為"上焦余熱未清",投以疏風清熱、解毒散結之方,如翹荷湯、銀翹馬勃散、清咽利膈湯等20余劑,不惟咽痛不減,反增納差便稀。
現癥:咽癢微痛,咳嗽,咯白色粘痰,聲音嘶啞,納差,便稀。望診:面色少華;咽部
有淡白色之團狀顆粒增生;右側乳蛾上有兩處黃白相兼之凹陷性膿點如黃豆大;舌淡紅,苔
薄白,脈緩弱。
慢性咽炎多因虛火為患,然若常用寒涼藥物,遷延纏綿,亦可漸漸陰損及陽,轉化為虛寒之證。更有素體陽虛,反復感受風寒而致者。
其病機為脾虛肺寒、痰滯咽喉,或脾肺腎陽虛,陰寒凝滯咽喉。前者之治法及方藥,可參考本案。后者治宜溫陽降逆,祛寒利咽。
我曾綜合幾首古方,命名為"虛寒喉痹湯":法夏10g,桂枝10g,炙甘草 10g,桔梗 10g,
黨參 15g,白術 12g,炮姜 6g,熟附片 6g,茯苓 15g.此方內寓半夏散及湯、甘草干姜湯、附子理中湯,頗合溫陽降逆,祛寒利咽之旨。經治數十例,療效尚滿意。
本例考慮為脾虛肺寒,痰滯咽喉之證。治宜運脾溫肺,化痰利咽。
主用香砂六君子湯合苓桂術甘湯、甘草干姜湯:黨參12g,白術 10g,茯苓15g,炙甘草5g,法夏 12g, 陳皮 10g,砂仁 5g(后下) ,廣木香 10g,干姜 6g,生姜 6g,大棗 10g,桂枝 10g,桔梗 10g.患兒之母略知醫,見方中多為溫性藥物,面有疑慮之色。余曰,若懼此方之溫,可先貼麝香虎骨膏一試。乃取1 張緊貼患兒頸部。次日咽痛稍減,才放膽服用上方。
口瘡半年:女35歲,好發部位為唇內、上腭及左頰內,西醫診為復發性口腔潰瘍、中藥曾丹梔消遙散、知柏地黃湯等均未取效。刻診品瘡好幾個,呈圓莆,如黃豆大;咽干,小便黃、大便偏干,舌紅少津、苔黃膩、脈弱稍數。
辨證:胃腎陰虧、溫熱蘊蒸。
方,甘露飲; 天冬12、麥冬12、生地10、熟地10、黃芩10、枳殼10、石斛10、茵陳10、生甘草5、虎杖15、蒲公英15、枇杷葉25.
取效后,用參苓白術散加減。
(注: 凡潰瘍,實為寒積郁發,這里說溫熱,值得再考量。)
鼻塞、嗅覺遲鈍3年:長期服務鼻炎丸、蒼耳子散、溫肺止流丹等,現均無效。時下,只通一邊,臥則鼻塞,嗅覺遲鈍,難辯香臭。
鼻為九竅之一,長期鼻塞,嗅覺遲鈍,追究其病之本,當然要首責脾胃虛弱,而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了。
中醫診斷:鼻窒。處方:辛夷花 54g,微火烘脆,軋為細末,每次用溫開水吞服 6g,日3 次,連服3日,停用其他藥物。
二診(12月 5 日) :服藥 2 次,鼻腔稍感通暢,服完后已基本通暢,且能辨香臭。
但停藥才3 天,鼻腔又感堵塞,難辨香臭矣。
處方:補中益氣湯合玉屏風散、干金葦莖湯加廣木香、辛夷花。
黃芪 30g,黨參 15g,白術 12g,炙甘草 5g,升麻 6g,柴胡 6g,陳皮 10g,廣木香30g,防風 10g,辛夷花 10g(烘脆軋細吞服) ,桃仁 10g,冬瓜仁 30g,苡仁 30g,葦莖 30g,大棗12g,生姜 6g.連服20 劑,感冒照服不誤。
三診(1986 年 3 月 12 日) :上方服 6 劑后鼻腔漸漸通暢,服完 20 劑后則完全通暢,嗅覺較為靈敏。
視物變形半年 :男患,44 歲,半年右眼出現視力障礙,視物變形(如將直線視為曲線,圓形視為橢圓形,方形視為棱形等) 。西醫眼科檢查:右眼外觀正常,視力 0,5;眼底鏡示:視網膜黃斑部呈彌漫性水腫,出現圓形滲出斑。診斷為: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脈絡膜炎。予以地巴唑、復方丹參片、維生素類、10%碘化鉀溶液等內服月余,病情依然。 乃配服中藥,曾先后用過駐景丸加減方、丹梔逍遙散、三仁湯、歸脾湯等 60 余劑,自覺癥狀仍無明顯改善。遂聊以杞菊地黃丸、石斛夜光丸、障眼明等中成藥維持治療,遷延至今,失去治療信心。 刻診:右眼視物模糊、變形,伴神倦、頭昏、納差、大便微溏,舌淡紅,苔薄白膩,脈緩弱。詢知其長期伏案工作,嗜煙酒,喜冷飲。
四川省已故當代中醫眼科名醫陳達夫先生在研究博考古代醫籍,創立了“眼內組織與六經相屬”學說。 他明確地指出“西醫學視網膜的黃斑區,應屬于中醫學的脾臟精華” 。 ( 《陳達夫中醫科臨床經驗》四川科技出版社的 1985 年版,下同) 。故黃斑區之病變,皆應從脾論治,這就確定了本例眼病的病位。 其次是確定病性。陳氏認為,“中漿”患者“常因勞瞻竭視,熬夜、勞倦等而致真陰暗耗,肝腎虧虛,精血不能上榮于目;脾失健運,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水濕上泛,積滯目絡,而致發病,臨床表現多虛中夾實” 。 而本例右眼局部的病變為黃斑區呈彌漫性水腫,出現圓形滲出斑,顯系濕濁上泛;再參
合其全身癥征及舌脈,便不難將其歸屬于脾胃升降失調,陰火挾濕濁上泛的虛中夾實之證。
方:李東垣升陽益胃湯:黃芪30g,黨參 15g,白術15g,黃連 3g,法夏10g,甘草5g,陳皮10g,茯苓 15g,澤瀉 30g,防風 10g,羌活 5g,獨活 5g,柴胡 5g, 白芍 10g,大棗 10g,生姜10g.6 劑,囑其暫停案牘工作,戒煙酒、冷飲。
二診:頭昏減輕,納開,大便稍稀,舌上薄膩苔已退;右眼視物仍然模糊、變形。 上方去大棗、生姜,加泡干姜6g,6 劑。 三診:右眼視覺稍清晰,視物變形已不甚明顯,大便正常,精神轉佳。 上方加葛根20g,蔓荊子 10g,囑其多服。 效果:三診方服至18劑,右眼視覺清晰,視物已不變形。 眼科復查:右眼視力1.0,視網膜黃斑部水腫及滲出斑完全消失。 囑其服補中益氣丸合香砂六君子丸 1 個月以鞏固之。隨訪3 年未復發。
右上脹痛視物重影: 40歲患者因連續開車且極度疲乏、淋浴、醉酒后發、且眼球轉動不靈、伴有眩暈 。中西藥多無效。
方:養肝通絡湯: 烏梅肉15、虎杖30、生棗仁15、白芍15、生地炭30、金鈴炭6、北沙參20、麥冬20、枸杞15、炙甘草6、僵蠶10、地龍10、桃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