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摔跤少年》談文化創新(文論)
頌明
在此之前我只看過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而沒看過《摔跤少年》。今天在央視電影頻道偶然看到了這部國產影片,引發了一些思考。
《摔跤少年》和《摔跤吧!爸爸》為同題材、同主題的勵志人文關懷片。《摔跤少年》還比《摔跤吧!爸爸》還早面世11年卻遠沒有《摔跤吧!爸爸》的知名度高。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常常說“文化自信”,但文化自信并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更不是盲目的自滿和自我封閉。文化自信是要靠文化創新的實力來證明的。假如我們僅僅是把“文化創新”喊得價天響而看到的卻是滿屏幕的令人倒胃口的浮華、浮夸、膚淺、浮躁的抗日神劇或矯揉造作的市井劇、偶像劇、甜劇,那“文化創新”就會名存實亡了。
什么叫“文化創新名存實亡”?說白了就是文化作品沒文化!舉個例子吧,當下寫詩的比讀詩的多,不是“詩言志”、不是“詩無邪”而是玩弄技巧、沽名釣譽、自我標榜,以讓人看不懂為“高明”。我不展開說了,點到為止。
《摔跤少年》是一部很好的故事,從情節和感人度上說都決不遜色《摔跤吧!爸爸》。那它的藝術表現力主要輸在哪里呢?
影視審美價值是通過綜合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有劇情、表演、結構、畫面、音樂舞美(包括舞蹈、服飾、化妝等)、特技等等多種因素,重點是“追求一種永恒的、不變的符合人性的東西”,能夠經經得起歷史河流沖刷而不被流波帶走的東西。這就是藝術作品的內在的、深層的精髓所在——我們稱之為“文化底蘊”。
文化是開放的,封閉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但是,開放并不意味著盲目追求域外文化的形式,而是要汲取它們文化形式中的營養來豐富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洋為中用”。一味地照搬、模仿而失去了自我那就不是“開放”而是“崇洋媚外”了。說到底只是一種迷信。
在這方面印度的電影始終是做得很好。它們也廣泛地吸收國外的文化元素卻堅持立足于豐富本民族文化。比方說,音樂是電影中重要的審美單元,既要扣合電影主題及故事發展需求,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你只要觀看印度的電影,你的心靈就能立即通過它獨具特色的音樂而沉浸到濃郁的印度文化氛圍中去。反觀我們的一些音樂,只是一味地模仿照搬域外形式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結果是不倫不類。
《摔跤少年》并不是盲目模仿、照搬的問題,而是太實誠、太干巴(單調)的問題,既缺乏吸收借鑒又沒有那種撲面而來的中國文化的氣息,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其實我們每個不同的地區都有濃濃的地方特色文化。比方說,我們在講述淮南故事時,你得讓人立馬感受到鳳臺花鼓的爽快熱烈、干練勁道。講述六安故事時得有廬劇的清麗婉轉、跌宕起伏……
堅持改革開放,不斷汲取各國文化好的營養來豐富、創新我們的民族文化。“永恒的、不變的符合人性的東西”往往是通過獨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表現出來的。讓我們的文化作品更具有文化底蘊,是我們文化創新的主攻方向。
2020年10月25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