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人:閻崇年
講師簡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創(chuàng)建第一個專業(yè)滿學研究機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
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后發(fā)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余篇。
內容簡介:一個曾經(jīng)只有十三副鎧甲的偏遠王朝,究竟為什么可以撼動大明王朝這個曾經(jīng)參天的大樹?并且成功地延續(xù)了他其后九代帝王、268年的漫長統(tǒng)治,在順治皇帝登記的那一刻,大明大清這兩個王朝生死征戰(zhàn)的六十年,幾代帝王無數(shù)將領、士兵、百姓的悲歡離合都化作了歷史云煙。這些歷史可以給我們留下怎樣可以借鑒的寶貴財富?
全文:
解說:公元1644年十月初一,是一個值得記憶的日子。就是在這一天,大清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愛新覺羅·福臨登上了紫禁城的皇帝寶座。頒詔天下,定鼎北京。從此,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開始了它其后268年的輝煌與屈辱。這一天,也同樣留給后人無數(shù)的思索與感嘆,一個曾經(jīng)只有13副鎧甲的偏遠王朝,究竟為什么可以撼動大明王朝這個曾經(jīng)參天的大樹,并且成功地延續(xù)了他其后九代帝王,268年的漫長統(tǒng)治呢?而就在年僅7歲的順治皇帝走進這座龐大而陌生的皇宮,登上皇帝寶座,君臨天下的那一刻起,大明與大清,兩個王朝生死征戰(zhàn)的六60年,幾代帝王,無數(shù)將領,士兵,百姓的悲歡與離合,汗水與鮮血,吶喊與感嘆,都化作了歷史云煙,成為了史書上那些冰冷的文字。但是,當我們一同穿越了這60多年的興衰榮辱,與命運的沉浮,《明亡清興六十年之》的講述也即將落下帷幕的時候,我們總是要在生命和記憶中留下些什么。那些曾經(jīng)興亡的感慨,那些過往命運的交錯,那些昔日人情的冷暖,究竟會給我們的人生,給我們的民族留下什么可以借鑒的寶貴財富?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將為我們奉獻他畢生的研究心血,真情講述。
閻崇年:大家好,上一講我講了順治遷都,北京就由明朝的都成變成了清朝的都城。這個是個大的事件。大家知道,崇禎十七年,即順治元年,1644年,在中國,在東亞,在世界,發(fā)生了三件大的事情。第一,崇禎皇帝自縊身死。第二,大順李自成退出北京。第三,順治皇帝遷都北京。這三件事情匯成了一個結果,就是明亡清興。我講明亡清興六十年,在1644年做了一個結局,這個結局就是明亡清興。
解說:一個曾經(jīng)幅員遼闊,富甲天下的大明王朝,一個曾經(jīng)派出過龐大艦隊七下西洋的大明王朝,究竟是因為什么,僅僅60年,就敗在了帝國邊陲,一個曾經(jīng)默默無聞的小小部落手里?大明王朝數(shù)百萬軍隊,為什么會一度被不足萬人的八旗部隊打得落花流水?大明王朝無數(shù)忠臣勇將,為何最終卻不能挽救王朝走向衰亡的命運?明亡清興六十年的歷史,也成為后世的一個傳奇與謎團,那么數(shù)百年來的人們,究竟又是怎樣解析這樣一個歷史謎團的呢?
閻崇年:明末清初一個大的思想家叫黃宗羲,他寫了一本書叫《明夷待訪尋》,對明亡的歷史教訓,做了多方面的探討。他說,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的意思就是明朝的君主專制,造成了崇禎朝的滅亡。這個話對不對?有道理。但是不盡然。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都是君主專制,為什么那個時候沒亡,而在崇禎朝亡了?前些年美國有一個歷史學家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叫司徒林,她寫了本書叫《南明史》,也在總結明朝滅亡的教訓。她認為,明朝滅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取消丞相制度。他這樣說,由于缺乏宰相制,君主的無能和派系的爭執(zhí),這兩大古老的難題,在明代越發(fā)難解了。就是說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取消了再宰相制,還有其他原因,后來導致明朝滅亡。
朱元璋取消宰相制,把大學士降為五品,備顧問,侍左右。但是到崇禎的時候,大學士的品級又上升到一品,可見,這個也不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還有,一些人認為明朝吏治敗壞,是它滅亡的主要原因。應當說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不一定是主要的或者直接原因。因為明朝吏治腐敗,可以說大明十六朝,朝朝都有。為什么在崇禎滅亡了?這個問題值得很多人的思考。我也長期思考這個問題。明朝為什么亡了?我想,明朝滅亡,可能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民族,外事,制度,吏治等等多方面進行討論和研究,每一個問題都可以寫專題論文,合起來可以寫一部一百萬字的大書,探討明朝的滅亡。但是,現(xiàn)在大家都很忙,都很緊張,誰有工夫坐下來,看你一百萬字的大書,回答一個問題,明朝為什么滅亡。而且你這個結論許多人也未必接受。我這個人有一個習慣,就是要把復雜問題簡明化,明朝滅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歷史進展的序列來說,明朝的滅亡分三個層面。長者,從洪武算起。
朱元璋制定了很多的制度,這些制度有雙刃劍,一方面對明初的政權有鞏固作用,另一方面那些矛盾逐漸加深,直到崇禎皇帝演化成一個結果,滅亡。
中者,特別是萬歷以來,長期怠政,社會矛盾積累,到最后,崇禎朝出現(xiàn)了滅亡結果。
短者。就是天啟,崇禎,種種措施,政策,一系列錯誤,最后導致一個結果,就是明朝滅亡。我想,明朝滅亡原因,從一個角度,一個側面,一個切入點,把它簡明化,簡明化之后,就是一個字分。分字大家都知道,上頭一個漢字八,底下一個刀,就是刀一分,別事物。
解說:好一個分字,自從明亡清興以來的三百多年,人們對于這個歷史謎團的研究,以及爭論,就從來沒有中斷過。有關于這個歷史疑問的文字,也已經(jīng)是長篇累牘,那么,這個分字究竟含義何在?究竟是什么分?導致了大明王朝的衰亡?這個分字就真的可以如此高度地濃縮明亡清興六十年的傳奇與教訓嗎?
閻崇年:明朝亡從一個側面,一個角度,一個切入點,簡明來說就是一個字分。清朝興,從一個角度,一個側面,一個切入點,可以簡明為一個字,就是合。所以總體來說,明朝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導致一個結果,明亡。清朝是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也出現(xiàn)了一個結果,就是清興。
下面講第一個問題,民族分。大家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他有個口號,叫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歷史很有意思,朱元璋驅除,帶引號的韃虜起家,他的子孫們又被帶引號的韃虜所取代,所推翻。怎么回事?明朝北方的民族問題,前期是蒙古,后期是滿洲。這兩個問題明朝沒解決。北方民族問題,一直是明朝皇帝最頭疼的難題之一。
解說:王朝北方地區(qū)的民族問題,幾乎是大明王朝,每一個皇帝上臺以后,都要面對的頭等大事,因為王朝的首都北京,與北方的蒙古近在咫尺,明朝的統(tǒng)治中樞隨時處在一種或近或遠的威脅之中。因此,北方的民族問題,也就讓每一個明朝皇帝傷透了腦筋。那么明朝的諸位皇帝們,在腦筋傷透之后,究竟想出了一個什么辦法呢?廣告之后繼續(xù)講述。
解說:剛才說到,大明王朝的北方民族問題,始終懸而未決,直接威脅著王朝首都北京的安全。明朝的歷代皇帝也都為此傷透了腦筋。那么,大明王朝在面對北方這個或近或遠的威脅,究竟采取了栽怎樣的策略呢?
閻崇年:明朝就考慮它的民族政策,明朝民族政策有許多條,許多內容,我今天突然講一條,就是明朝民族政策,突出一個字,就是分。分而治之。明朝對蒙古也好,對女真人也好,他這個分字的政策是八個字,叫做各項雄長,不相歸一。上各部自己都有雄長,彼此之間斗,不相歸一,不統(tǒng)一。他還有一個表述,叫做什么呢?叫做分其枝,離其勢,互令爭長仇殺,以貽中國之安。分成若干支,把他勢力給他分散了,分化了,讓他們之間彼此斗爭,矛盾打仗,貽中國之安,就是以保證中夏,中原地區(qū)的安定。這可以看出來,明朝對蒙古,對女真人的一個國策,其中一個字分。分蒙古,分滿洲,想要用滿洲來制蒙古,用明朝話來說,叫做以東夷制北虜,東夷就是女真,以東夷制北虜,北虜就是蒙古。或者以北虜制東夷。就是互相牽制,互相矛盾。明朝的這個政策,特別是北方的民族,重點是蒙古族和滿洲族。明朝北方民族問題,前期主要是蒙古,后期主要是女真,即滿洲。
我先說滿洲,次說蒙古。先說滿洲。滿洲的先人是女真人,女真是大明皇朝里面的一個民族。本來努爾哈赤的先人是明朝朝廷的命官,清太祖努爾哈赤自己也是明朝朝廷的命官,他做什么呢?是給明朝遼東地區(qū)看邊,就是勘守邊疆。努爾哈赤曾經(jīng)先后八次騎著馬,從赫圖阿拉往返四千里地,到北京朝貢,向萬歷皇帝朝貢。明朝禮部接待他。努爾哈赤說,說我為大明皇帝忠順看邊,就是他是明朝的順民。原來是明朝皇帝的自己人,怎么會變化明朝皇帝的敵人了?我前面講過著名的古勒寨事件。萬歷皇帝李成梁總兵,誤殺了一個人,就是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努爾哈赤以此為借口,以父祖13副鎧甲騎兵,后來發(fā)布七大恨告天,布民,進攻撫順,從此,揭開了遼事的一個序幕。
努爾哈赤公然向萬歷皇帝挑戰(zhàn),點燃了要滅亡明朝的一個燎原的星火。這個時候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明朝的民族政策出了問題。你民族政策不出問題,為什么你自己的順民現(xiàn)在反過來,變成你的敵人了?女真有句諺語,女真滿萬,天下無敵,就是女真的騎兵要滿了一萬,天下無敵。努爾哈赤騎兵之后,建立滿洲八旗,不是一萬了,也不是兩萬及也不是三萬,而是五萬,六萬騎兵,來同明朝對抗。明朝就吃不消了。
但是大家注意,民族分,堂堂大明皇朝,就是女真,也就是滿洲分出去,問題也還有解。因為腹地很大,國力強盛,就一個女真起來,你還問題有解。但是,蒙古又出了問題。
解說:大明王朝的東北邊境,已經(jīng)燃燒起了八旗軍燎原的星火,而此時,蒙古如果再出現(xiàn)什么問題,整個大明王朝的北方,都將陷入一片戰(zhàn)火之中。這將是一個極其危險的局面。那么,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明朝與蒙古之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閻崇年:蒙古本來是明朝的臣民,盡管有矛盾,有沖突,明朝也采取一些措施,重要的措施一,天子守邊,遷都北京。二,
后來到嘉靖朝,俺達汗率著軍隊南進,打到北京的郊區(qū)通州,今通州區(qū)。威脅了北京城。嘉靖皇帝采取措施,修北京的南城。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后來興起的就是蒙古察哈爾林丹汗,明朝對林丹汗是爭取跟他結盟,共同對付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叫做以北虜制東夷,就連接北虜,就是蒙古,來制女真,就是滿洲。結果明朝的政策又出現(xiàn)了問題。它一方面給你撫金,賞你錢,開始八萬,后來是十萬,后來最多一年白銀賞到十五六萬。應該是察哈爾林丹汗死心塌地地同你明朝結盟。不是這樣。你比如說蒙古地區(qū)鬧災荒,沒飯吃,這時候怎么辦?袁崇煥就提出來救濟。不是白給,是用馬匹來換糧食。蒙古人這時候吃飽飯以后,邊界不就安定了嗎,崇禎皇帝不,給袁崇煥加了個罪名,叫做市米資盜,就是用米給他交換馬,幫助,資助蒙古人為盜,搶掠。還有其他罪名,就把袁崇煥磔死,千刀萬剮。
解說:袁崇煥的深謀遠慮,并沒有得到崇禎皇帝的信任。雖然崇禎是一個懷揣著中興大明王朝夢想的勤奮皇帝,但是,他的多疑以及剛愎自用,讓他不僅痛失了袁崇煥這樣的一員忠勇大將,而且也失去了一次可能挽救國家的機會,那么,此時勢力已經(jīng)發(fā)展到蒙古地區(qū)的清朝,又采取了怎樣的對策呢?
閻崇年:蒙古地區(qū)鬧災患,他用馬換你的糧食,你維持社會安定,崇禎皇帝糊涂,不救濟。這個時候,后金和清怎么辦呢?他采取我救濟你,我給你糧食吃,而且白給。那當然蒙古人是感恩戴德,不僅如此,我還跟你結婚,通婚,我還把你一部分人編入八旗,尊重你的喇嘛教,賞賜,封官,采取一系列措施,特別是林丹汗,走死青海打草攤。這個我過去講過。林丹汗死以后,出現(xiàn)一個什么結果呢?《明史》記載說,明未亡,而插先斃。插就是察哈爾林丹汗,諸部皆折入于大清,國計愈困,邊事愈謹,朝議愈紛,明亦遂不可為矣。察哈爾部林丹汗一死,他的部落和其他大量的蒙古部落,紛紛投降后金。明朝就越發(fā)不可為了。大家想想看,原來滿洲一個拳頭打你崇禎皇帝,滿洲滿萬天下無敵,現(xiàn)在滿洲有了八旗滿洲了,蒙古又和滿洲結盟,叫做滿蒙聯(lián)盟,又組織蒙古八旗,后來又組織了漢軍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聯(lián)成一體,三個拳頭打你崇禎皇帝。你崇禎皇帝還招架得住嗎?明朝特別是崇禎皇帝,是實行民族分的政策,后金,清,是民族合的政策,我先合,先把我建州女真合起來,又把還系女真合起來,再把東海女真合起來,最后把黑龍江女真合起來。并且把東北地區(qū),幾乎所有的民族,達斡爾,鄂倫春,赫哲等等,合到一起。
解說:明朝在民族問題上的以分對合,導致了整個北方邊境的戰(zhàn)火熊熊,生靈涂炭。但是,此時的大明王朝仍舊是那個時代最為強盛的帝國,它擁有著遼闊的疆土,和強大的生命力,北方邊境的后金,與蒙古的所有兵力加起來,也不過就是大明王朝的幾分之一而已。如果明軍同仇敵愾,擊敗清軍八旗并非不可能,那么,還有什么原因讓大明王朝這個參天大樹轟然倒下呢?
解說:剛才說到,崇禎皇帝的錯誤政策,導致了整個王朝北部邊境的戰(zhàn)火熊熊,但是此時,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大明王朝仍舊是那個時代最為強盛的帝國,擁有著比清朝八旗強大十幾倍的兵力,明朝仍舊可以擊敗清朝。那么,究竟是什么讓這個仍舊強大的大明王朝迅速地走向崩潰呢?
閻崇年:下面我講第二個問題,官民分。明朝末期,特別是天啟崇禎年間,在關外有民族分,滿蒙聯(lián)盟形成一個拳頭,來打你明朝。關內,在中原地區(qū),你又官民分,官民分的結果,導致了一個民變,就是明末農民大起義。又形成一個拳頭來打你,兩個拳頭打你。那關內這個農民的起義,或者叫做民變怎么發(fā)生的?主要是因為官民分的結果。明朝的官民分,我舉幾個例子跟大家說說,首先是賣官鬻爵。這官賣到什么程度?我舉一個例子,吏部尚書周應秋賣官,這個官用秤稱,官大小,按照大小來定價買錢,這位吏部尚書管官的,一天賣官賣多少錢呢?賣白銀一萬兩。所以他有個外號,叫周日萬。《明史》記載這個周日萬,周應秋,說,每日勒足萬金,都門有周日萬之號。每日必須勒索賣官要滿一萬兩黃金才算可以。所以都門,就是北京,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周日萬,一天一萬兩黃金。大家注意,這如果是個個別現(xiàn)象也就算了,問題的嚴重性和普通性值得注意。為了說明明朝買官賣官的這個嚴重性和普遍性,我引一條史料給大家聽一下。未用一官,先行賄賂,文武懼是一般,文官武官都這樣,近聞選官,動借京債若干,一到任所,便要還債。這債出在何人身上?定是剝民了。這樣怎的有好官肯愛百姓?
吏部尚書賣官,別人花錢買了官,買了官你去做官,錢哪來的?是借債。在北京借債。債怎么還?做了官以后就搜刮民脂民膏,還債。你不能還了成本,你還得有賺頭,還要多賺,大家注意,我剛才念這段話不是一般的一個知識分子,一個進士,一個書生說的,是崇禎皇帝說的。可見,問題之普遍性和嚴重性。
解說:如此嚴重的買官賣官現(xiàn)象,已經(jīng)徹底摧毀了大明王朝的血脈和經(jīng)絡,也再一次印證了這樣一句話,堡壘,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而這些花了大價錢買了官的人,他下一步要做的就不言而喻了。
閻崇年:你花錢買了官,你做了官,你要刮地皮,從老百姓身上刮,當時老百姓的錢主要是種地,對不對,從地里頭出錢。老百姓地在哪?所以底下我就說其次呢,無地立錐。就是老百姓他連立個錐子的地兒都沒有了。我舉個例子,四川一個地方,這個地方肥沃的田地有七成被貴族官府占了,有兩成被軍屯占了,老百姓僅剩了一成。原話是這樣的,王府有者什七,軍屯什二,民間僅什一而已。就是老百姓的地僅占十分之一。土地出現(xiàn)一個什么情況呢?惟余芳草王孫路,不入朱門帝子家。就剩下了長草的那個路了,沒有路到朱門,朱家,帝子家,剩下地都沒有了,這就出現(xiàn)一個情況,這個情況叫做富者動連阡陌,貧者地鮮立錐。就是有錢的人地連阡陌,沒有錢的人窮人連立錐的地方都沒有了。你官又要勒索,老百姓有沒有地,拿不出這個錢糧來,怎么辦呢?就逃亡,就跑。大家知道,明朝有個里甲制度,就是十戶一甲,十甲一里,政府又做了規(guī)定,你這十戶一甲,五戶跑了,逃亡了,那剩下的五戶得包這十戶的錢。如果這十戶跑了八戶,那你這兩戶得包這十戶的錢。如果這十戶全跑了,那別的里,這里里頭其他的甲,來包這個甲的十戶的錢糧。你這樣一來,這老百姓就受不了。這就發(fā)生第三個問題。
嚴重災荒。就崇禎期間,災荒很嚴重。史書記載八個字,赤地千里,顆粒無收。沒有飯吃怎么辦?吃草,吃草根,天冷了,沒有青草了,沒有野菜了,怎么辦?吃樹皮,先吃榆樹的樹皮,完了再吃其他樹的樹皮,冬天了,樹皮也剝光了,吃什么?吃土。一種叫青葉土,青顏色的青,樹葉的葉,青葉土,還有地方叫觀音土,就是救命土,這個土很細膩,吃到嘴里苦澀,但是吃了不消化。有的人就是吃了墜肚子,過了一段時間就死了。吃觀音土還好一點,他究竟吃的是土,更嚴重的人食人。社會已經(jīng)危急到如此嚴重的地步。
解說:當1644年十月初一,年僅7歲的順治皇帝緩緩地走進紫禁城,登上皇帝寶座的時候,一個嶄新的王朝了它其后268年的漫長統(tǒng)治。在這一刻,大概每一個人都會在問,曾經(jīng)是一個龐大而強盛的大明王朝,怎么就會在短短的60年之前,就迅速地土崩瓦解,化為歷史的塵埃?曾經(jīng)只是明朝偏遠地區(qū)一個部落的大明王朝,究竟又是怎樣在這同樣的60年之前,完成了它的興盛與繁榮?在這一衰與一興之間,究竟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和經(jīng)驗?在《明亡清興歷史之鑒》上一集的講述中,我們已經(jīng)將明朝衰亡的歷史經(jīng)驗,定為三個分字,而清朝的興盛定為三個合字,并逐一地闡述了明朝衰亡的前兩個分,即民族分和官民分。那么,堂堂大明王朝在60年間就徹底灰飛煙滅的第三個分字會是什么呢?而清朝在面對明朝的民族分和官民分的時刻,他們究竟又采取了怎樣的政策,他們的三個合字究竟又合在哪里?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將為我們奉獻他畢生的研究心血,繼續(xù)講述。
閻崇年:那么后金清朝這時候什么情況?這個時候后金和清朝官民矛盾也有,但是沒有激化。我舉一個例子,就他這個軍隊征集起來要出兵作戰(zhàn)的時候,他老婆,孩子送行,叫做歡欣雀躍,小孩高興得跳,婦女也高興得笑。為了得這些戰(zhàn)利品,回來補充生活。土地是什么樣?就努爾哈赤進到遼河地域之后,叫做計丁授田,把一些地分給他有關的官兵,使他有地種。當然,這種是對漢民的一種剝奪,那個我們另論。就說明他們的官民關系。
在這種情況下,明朝的官員還是逼,就四個字,叫官逼民反。官怎么逼呢?我想講幾個故事大家聽一下。第一個就是大學士首輔叫劉宇亮,崇禎皇帝派帶兵和清軍打仗去,他到了現(xiàn)在河北這個地方,他不去打仗去,他帶著兵就打晉州城,就是金河北晉縣。守城的這個知州叫陳宏緒,他不開門,雖然你是大學士,你是首輔,門我不能開。他說你為什么不開?說皇帝給你派的任務你去打仗去,你不打仗干嘛到我這個城里來?你要沒有糧食吃,你找戶部,戶部解決軍餉問題,你干嘛找我?不開門。就是不開門。這個劉宇亮是惱羞成怒,給崇禎皇帝奏了一本,要罷他的官。這個晉州的老百姓數(shù)以千計,成千上萬人到了北京,到了皇宮外面請愿,愿意以自身來保他這個知州。史書記載原話這樣,叫州民詣闕訟冤,愿以身代者千計。數(shù)以千計來請愿。大家注意,這是他的大學士,他的首輔,都腐敗到這種程度了。在這種情況下,還敲詐,勒索,逼著那些,鬧災荒的的農民來交錢糧。有一個人叫李清,他從山東的恩縣過,他親眼所見做了記載。八個字啊,他說,催比錢糧,血流盈階。拷打這個農民,跟他要交錢糧。鮮血流盈階,那個臺階上,衙門的臺階上,遍地是鮮血。完了他就感嘆地說,可嘆,可嘆。你實在把這個農民逼到無路可走的時候,他就起來為盜,那有人問他,說你為什么為盜?那官兵抓了不殺你嗎?他怎么說啊?他說我不為盜是餓死,死叫做餓死鬼,我為盜搶東西也是死,死的時候我是個飽死鬼,飽死鬼比餓死鬼總還好一點。這個結論我們不能接受,但是說明一個問題,說明一些人官逼民反,起而為盜。
解說:中國的老百姓自古就是非常安分守己,可以想見,大明王朝將這樣一群溫和的人民逼到這樣一種程度,實在是已經(jīng)到了一種極端黑暗的時刻。但是,這樣一些,只是起而為盜的饑民,很難形成什么氣候,那么,究竟又是什么讓這樣的星火變成了最終滅亡大明王朝的燎原大火呢?
閻崇年:就在崇禎皇帝繼位這年,1627年,也就是皇太極天聰元年。陜西這個地方叫秦中大旱,赤地千里。陜西澄城縣一些農民受不了知縣張斗耀的敲詐勒索,以墨涂面,打進了縣衙門,把縣令殺了。從此,揭竿而起,開始了明末農民戰(zhàn)爭的星火。
崇禎皇帝末年,就到了一個上不能養(yǎng)父母,下不能養(yǎng)妻子,中不能養(yǎng)自身的這樣一個嚴重的局面,于是,在中原地區(qū)就起了民變。所以,崇禎皇帝在關內是官民分的結果,引起了民變,
解說:大明王朝末期的這個民族分,與官民分,已經(jīng)嚴重到了如此地步,為什么還不至于滅亡?究竟又是什么更為關鍵的原因,導致了大明王朝最終的轟然倒下,給大明王朝致命打擊的這第三個分,究竟又是什么?
閻崇年:還有第三一個,君臣分,下面我講第三個問題,三,君臣分。歷史上是這樣,民族分,這個矛盾如果是君臣不分,這個矛盾可以處理,可以解決,甚至可以化解。有官民分,如果是君臣不分,那么官民分的矛盾可以處理,可以調整,甚至可以化解。民族分,官民分,這兩個矛盾合在一起,再加上君臣分,那可就是四個字,不可救藥。明朝這個君臣分,我想從三段來說。就是萬歷,天啟,崇禎。他們對應的,是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我們先說萬歷朝。
萬歷朝的君臣分,分到什么程度?分到萬歷皇帝20幾年不上朝,我講過6做6不做,你也不接見大臣,你也不批示公文,君臣阻隔。你這個政權你好得了嗎?那這個時候,后金是個什么樣呢?后金的君臣關系是個什么樣呢?我引鄭親王濟爾哈朗的一段話,他說,太祖創(chuàng)業(yè)之初,日與四大貝勒,五大臣討論政事得失,咨訪士民疾苦,上下交孚,鮮有雍蔽,故能掃清群雄,肇興大業(yè)。努爾哈赤是每天和四大貝勒,五大臣,來討論國事,了解民間的疾苦,形成一個合力,所以,努爾哈赤能夠掃清群雄,肇興大業(yè)。你萬歷皇帝要這么做,日與朝廷大臣討論問題,訪問民間疾苦,制定正確政策,使國泰民安,你明朝能滅亡嗎?所以萬歷皇帝他就君臣分。大臣關在皇宮門外,請求皇帝接見,討論國事,一跪跪到六個小時,三個時辰,最后太監(jiān)出來說不見。你這樣一個腐敗王朝,你怎么可以興旺?怎么可以發(fā)達?
解說:萬歷死后即位的泰昌皇帝,登極不到一個月,便宿命般神秘死去,因此,把的有生之年并沒有在明王朝的歷史上留下什么痕跡。那么,那個親眼目睹過兩位先皇死去的天啟皇帝,在大明王朝的歷史上,會不會有什么作為呢?
閻崇年:萬歷的孫子天啟,天啟朝,天啟朝我講過,你是一個稱職的木匠,不是一個稱職的皇帝。天啟皇帝跟大臣的關系,一般大臣我們不要說了,殺一個大臣不要說了,就說是他的老師,大學士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孫承宗,地位之高,無以復加了。孫承宗要見天啟皇帝,祝賀他的生日,并且陳述國事。天啟皇帝怎么回答呢?兩個字,不見。忙,沒有時間嗎?不是啊,天啟皇帝和宮女和太監(jiān),在那個老虎洞里捉迷藏,玩兒,胡鬧,但是接見大學士兵部尚書,你的老師加薊遼督師,不見。這是君臣關系。努爾哈赤君臣關系是什么樣?我舉一個例子。努爾哈赤有一個大臣叫額亦都,這個人后來作為開國五大臣之一,相當于開國五大元帥之一,還是開國功臣之一。這個人對努爾哈赤什么態(tài)度呢?打仗,身先士卒,爬著筒梯來攻一個城池。剛要上到城墻頭上的時候,一個飛箭射到他的股部,就是臀部,這個箭把股部射穿了,箭頭插在城墻上,就把額亦都給釘在城墻上,上不能上,下不能下。這個時候額亦都拔下佩刀,把那箭頭砍斷了,股部帶著那個箭桿因為穿透了,繼續(xù)登城,率著士兵攻克了這個城,這是一個什么君臣關系?額亦都有個兒子老二叫達啟,努爾哈赤很喜歡,從小就把他養(yǎng)在宮里,稍微大一點之后,努爾哈赤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達啟。大家看,達啟的岳父是清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他自己是額駙,就是駙馬,他父親又是開國五大臣之一,五大元帥之一,這孩子不懂事,就驕傲。做一些不當?shù)氖虑椤R惶欤~亦都把他16個兒子召在一起喝酒,這幾個兒子都很高興,他爸爸國事那么忙,請他一塊喝酒,酒過三巡,額亦都是拍案而起。說達啟,你站起來。你身為額駙,你是我的兒子,你有種種不法行為,有辱家門,有辱社稷,把他拉出去,就拉到旁邊一個屋子,其他的那15個兒子都驚呆了。完了拿被子蒙著這個達啟,就把他給勒死了。勒死之后,額亦都想這個事情鬧大了,因為你不是一般的兒子,你這個兒子是額駙,他的老丈人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天命皇帝。那公主就要守寡了,這個事情大了。他就趕緊找努爾哈赤去了,戰(zhàn)戰(zhàn)兢兢報告這個事。努爾哈赤開始是驚訝,后來沉靜一下想,說額亦都為國所想,忠也。就沒有罪,再做得對。大家想想看,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君臣。君臣他可以自己賣命,可以把自己親生兒子殺了,為了家風,為了社稷,為了江山,也說明他君臣關系的緊密。
解說:雖然在大明王朝這最后的幾十年來,出現(xiàn)了萬歷和天啟這樣兩個昏庸的皇帝,但是最后即位的這個崇禎皇帝,卻是一個懷揣著中興之夢的勤奮皇帝。這樣一位勤政的皇帝,他與大臣的關系會不會有所改善呢?
閻崇年:崇禎朝,君臣關系更加分化。崇禎在位17年,有50位大學士,號稱崇禎五十相。這50個大學士,還有六部七卿,就是六部尚書叫都御史。七卿,崇禎十七年一共有80位,這些人什么下場?這些人?兵部尚書王洽,陳新甲,兼職那個袁崇煥,還有一個傅宗龍,或者被殺,或者下獄。崇禎朝有八個戶部尚書,其中有四個或者罷免,或者被殺,或者殉難。崇禎朝他殺了的總督,巡撫等等,有人統(tǒng)計19位。崇禎和他的這些大臣的關系,譬如說總兵曹丕昌,剃發(fā)投降了清朝。大家注意,清朝的開國五大臣四大貝勒,甚至于八大貝勒等等,總兵,沒有見一例投降明朝的。好像沒有吧?沒見。崇禎還有一個大官,就是兵部尚書張鳳翼,這個人到前線和后金打仗,他不打仗,后金走他走,后金退他退,老保持一定距離,就不打。干什么呢?打牌,喝酒,這還不稀奇,打仗的時候明朝軍隊喝酒,唱戲的這個官不只一例,最有意思是這個張鳳翼,是天天喝這個大黃。叫什么呢?叫速求早死。就是早一天死。因為他知道,他的結果最后要被崇禎殺了,如果被崇禎殺了,必然牽連他的家眷,影響他子孫的科舉考試。他喝大黃欲求速死,趕緊了,我在軍中死了,所有的罪惡都赦免了。后來果然仗打不久,這個張鳳翼就死了。其他事情一概不究就過去了。
你看看,兵部尚書對崇禎皇帝是這么一個態(tài)度。和額亦都對努爾哈赤的態(tài)度,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解說:在崇禎皇帝在位的這17年里,他所殺死的19位總督,尚書,巡撫中,除了薊遼督師袁崇煥,因為被冤殺,而被人們所熟知之外,還有一個人,他的被殺同樣讓崇禎朝的大臣們感到無比地心寒。那么這個人是誰呢?在他的身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
閻崇年:再舉一個例子,崇禎皇帝的時候,有一個兵部尚書叫陳新甲。這個時候,要同皇太極進行談判。朝臣都忌諱談判這倆字,秘密進行。崇禎皇帝手書數(shù)十封,交陳新甲來回和皇太極這么進行通信聯(lián)絡。有一天,管聯(lián)絡官叫馬紹愉,送了一個公文給陳新甲,陳新甲晚上就在他這個幾案上看這個公文,太晚了,看完了就沒有收,就睡覺了。他的這個童仆搞衛(wèi)生的時候,看到桌上有張紙,以為是要傳抄的塘報,就發(fā)出去了。完了就傳抄出去了。滿朝文武嘩然,兵部尚書陳新甲私自跟皇太極談判呢,議和。這個時候崇禎皇帝你什么態(tài)度?因為陳新甲是受了你的指令來做的,有幾十封手書是你親自寫的。這個時候我想起康熙了,康熙怎么辦?大家知道,下令撤藩,平定吳三桂之亂,朝廷會議討論有不同意見,米思翰,明珠,就贊成平藩。后來吳三桂起兵沿著云南,貴州,四川,一直打到湖南,打到衡陽,形勢非常危急。這時候有些大臣就提出來,說這場亂子就是因為有人主張要撤藩,平藩引起的,應當先殺他們。康熙這個時候如果是文過飾非,把這幾個大臣殺了,可能是另外一種局面。康熙說,主張撤藩,主張平叛是我。那哪個大臣說敢把康熙殺了?就是眾官默然無聲。
崇禎皇帝怎么處理?崇禎皇帝挺身而出,我派陳新甲做的,我讓他進行聯(lián)絡,沒有一個大臣說敢追究崇禎責任,把你殺了,不會的。這個時候崇禎皇帝是文過飾非,都是因為陳新甲不好,關起來。陳新甲求饒,不行,殺了。就把陳新甲棄于市,殺了。你這么一個君臣關系,誰還跟你說真話,誰還給你辦事情?所以后來崇禎皇帝不行了,討論要不要遷都,要不要遷南京,開朝廷會議討論,沒有一個人發(fā)言。不敢發(fā)言,你不知道他什么意思。你說不應該遷都,他自己想遷都,他就把你殺了。你說應該遷都,他不想遷都,他也把你殺了,干脆我誰都不說話,不吭聲。這個不吭聲就是因為崇禎的君臣不諧和造成的。
解說:看著臺下沉默的群臣,在這樣尷尬而漫長的冷場中,不知那個時候的崇禎皇帝內心深處是怎樣的一番感受。當大明王朝末期所積聚的這三個分,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最終在崇禎朝所爆發(fā)的時候,絕望中的崇禎皇帝將會做出怎樣極端的舉動?
閻崇年:大家注意,就是到崇禎朝民族分,官民分,再加上君臣分,君臣如果不分,君臣一體,去處理民族分的矛盾,處理官民分的矛盾,明朝還有救,還可以延長一段時間。民族分,官民分,再加上你君臣分,那明朝就沒救了。崇禎朝這個分,分到最后是個什么情況呢?我說就是八個字,四面楚歌,孤家寡人。怎么證明最后崇禎皇帝是孤家寡人呢?我舉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第一,就是《明史·莊烈帝本紀》記載,就是崇禎皇帝誰都不相信了,大學士不相信了,首輔不相信了,總兵,總督,巡撫不相信了,相信誰?相信太監(jiān)。最后監(jiān)軍又派太監(jiān)去了。居庸關派太監(jiān)監(jiān)軍,結果居庸關太監(jiān)先投降了。北京城市防司令最后讓王承恩一個太監(jiān)去做監(jiān)軍,說明崇禎對朝臣不相信了。
第二,《明史·后妃傳》記載,說,帝令后自裁,就是皇后自殺,后入室闔戶,把門關上,宮人出奏,宮女出來奏報,說,皇后領旨,就是皇后自殺,后遂先帝崩。皇后在崇禎之前先自殺了。帝又命袁貴妃自縊,系絕,久之蘇。帝拔劍斫其肩,又斫御妃嬪數(shù)人。這一條《明史·后妃傳》說明,崇禎皇帝逼著他自己皇后自殺,又親自拿寶劍砍他自己寵信的那幾個妃嬪。
第三,《明史·公主傳》記載,長平公主年十六,帝選周顯尚主,就是許配給人家了,將婚,要結婚,以寇警暫停,因為戰(zhàn)爭形勢很緊張,暫時沒做,城陷,帝入壽寧宮,主牽帝衣哭,公主牽著衣服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何故生我家,是她的責任嗎?你生的她啊。以劍揮斫之,斷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就是崇禎皇帝最后把他最喜歡的兩個長平公主,拿劍把左胳膊砍了,又拿劍砍了另一個昭仁公主。我就想,崇禎皇帝不僅是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最后自己家都分了。逼著自己的老婆,后妃自殺,拿劍砍自己所寵幸的妃嬪,特別是砍自己的女兒。親自用寶劍把女兒胳膊給砍斷了。崇禎到這個時候,可以說是氣數(shù)已盡,天絕崇禎。我說明朝滅亡原因是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民族分是外在因素,官民分是內層因素,君臣分是核心因素,是明朝滅亡關鍵之所在。明朝死亡,從一個角度,一個側面,一個切入點來說,一個字就是分,我在《正說清朝十二帝》里講清朝興盛的原因,從一個角度,一個側面,一個切入點,給概括一個字,就是合。
但是我要說一點,我講《明亡清興六十年》,是把明朝的滅亡,和清朝興起拉在一個平臺上來講這個問題。所以就要講從朱元璋以來,特別是萬歷以來,尤其是天啟崇禎以來,種種社會矛盾的總結。特別是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的總結。而絲毫沒有貶明揚清的意思。同樣,后來清朝的滅亡,走著像明朝滅亡同樣的路徑,最后也是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孫中山的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不就是清朝民族分的一個結果嗎?
總之,明亡清興六十年的歷史,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什么樣的經(jīng)驗和教訓,有些什么樣的啟示,我說,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合則盛及分則衰。合則強,分則弱。合則榮,分則辱。合則治,分則亂。所以吸取歷史的經(jīng)驗與教訓,我們中華民族應該合,民族合,官民合,大家合成一股力量,來振興我們的國家,振興我們的民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