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風范(1)
《韓非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管仲束縛,自魯之齊。道而饑渴,過綺烏封人而乞食。烏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竊謂仲曰:“適幸及齊不死,而用齊,何以報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子?”封人怨之。
意思是說:管仲被捆綁著,從魯國解押回齊國。一路上又饑又渴。在經過齊國邊境綺烏這個地方的時候,便向守邊的官吏(封人)討口飯吃。守疆小吏拿來飲食以后,跪著幫他進食,表現得非常恭敬。吃完以后,他就悄悄地對管仲說:“假如你正好走運,到了齊國以后,蒙恩不死,不僅不死,還受到國君的重用。到那時候,你拿什么來報答我呢?”管仲聽了以后,回答說:“如果真的被你說中了,我將會選用有德行的,使用有才能的,獎勵有勞績的。除此以外,我還能拿什么來報答你呢?”
施恩助人,本是好事,但是希望得到回報,就不高了。得不到回報,就心懷怨恨,這種人更是等而下之。
而管仲婉拒了小吏的要求,并不是不感謝他,而是拒絕了他的無理的甚至是無恥的索求。一個官員的水平高不高,這就是一個試金石。因為感恩而放棄了原則,常常導致貪腐,導致結黨營私,導致鋃鐺入獄,走向滅亡。
“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三句話極精辟的表達了這位大政治家的治國理念,表現出它的原則性,也巧妙地對這位小吏進行了思想教育??上н@位小吏,不僅不悟,還心存怨恨,真是不堪造就。
對別人的幫助,如何回報?從管仲的作為來看,報亦有道,這里面也很有學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