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女傳》故事33
田永明
孫叔敖母
孫叔敖母,是楚令尹孫叔敖的母親。孫叔敖還是嬰兒的時候,出游時,看見一條兩頭蛇,便殺了蛇埋掉。回來后見到母親就哭了。母親問他什么緣故,他回答說:“我聽說看到兩頭蛇的人會死去,今天我出游時看見了。”他的母親問:“蛇現在在什么地方?”他回答母親說:“我怕有其他人再看見他,殺了蛇把它埋掉了。”母親對他說:“你不會死掉,那些有陰德的人,在陽世一定會得到報答。堅守道德可以戰勝不祥,堅守仁義可以除去各種災禍。天雖處在高處,卻能聽到在低處地下的心聲。《尚書》中不是說過‘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你不要擔心,你一定能在楚國有所作為。”等孫叔敖長大后,做了楚國令尹。君子說孫叔敖的母親知道德之次序。《詩經》中說:“母氏圣善。”說的就是這個。
故事之后的頌文是:
叔敖之母,深知天道,叔敖見蛇,兩頭岐首,殺而埋之,泣恐不及,母曰陰德,不死必壽。
大致意思是說:孫叔敖的母親,深知天道,孫叔敖看見蛇,歧出兩頭,殺而埋掉,哭泣而怕得禍,母親說這是積陰德,不會因之而死,而會長壽。
讀這則故事,需要說明的是,看到兩頭蛇,是否會減壽,用科學的觀點看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看見奇異之物,即使在科學已經非常發達的今天,人們總還會心里犯嘀咕,則又是無疑的。正因為這樣,自古而今,神秘的觀念對人們還是有很深刻的影響。這是題外話。
從這則故事看,孫叔敖還僅是一個嬰兒,他看到兩頭蛇之后,在他已經形成的觀念中是,看到這種東西便會減壽,正是基于這一點,他殺掉了蛇,并埋掉了這條在他心中會帶來不祥的兩頭蛇。更讓人感動的是,孫叔敖的出發點是,怕別人再看到這條不祥之物的兩頭蛇。雖然如此,但作為小孩子的孫叔敖還是很害怕,所以,在事后他的哭著對他的母親述說這一切的。
當然,這則故事的重點當然是在孫叔敖的母親上。他的母親知道了孫叔敖的作為后,安慰孩子,說他的行為是一種積陰德的舉動,認為這樣的舉動不但不會受到懲罰,而且會得到善報,既肯定了兒子的作為是一種可以戰勝不祥的道德行為,也肯定了這是一種可以消除災禍的仁義之舉。特別可貴的是,母親由此做出判斷,指出兒子將會在楚國大有作為。
這個故事中孫叔敖的母親之所以值得稱贊,今天看來,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肯定。當孫叔敖的母親知道兒子殺死并埋掉了不祥之物的兩頭蛇之后,首先是及時的肯定了孫叔敖的行為,認為他做得對,應該這樣做。當然,孫叔敖殺蛇的出發點的確是超出一般小孩子,是一種非常可貴的行為。及時對他的肯定,顯然對孫叔敖的一種安慰,更重要的是這種肯定,讓孩子會有一種成就感。
二、誘導。孫叔敖的母親的肯定,并不是簡單的肯定,在肯定的過程中包含著對其中道理的分析。她在肯定了孫叔敖的舉動是一種積陰德行為之后,進一步向孩子說明,積德者一定會得到善報,有道德的人會戰勝不祥,堅守仁義的人會消除災禍,有了善舉,上天是可以看到并為之賜福。顯然,孫叔敖的母親在肯定孩子舉動的基礎上,借此機會十分及時的對孩子進行道德誘導,這種誘導顯然是要孩子一心向善,恪守仁義。
三、激勵。孫叔敖的母親在肯定和誘導之后,一方面讓孩子放下心,這件事情不會對他有什么不好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對孩子說,你一定會在楚國大有作為。顯然,這是對孩子及時的激勵。有了這樣的激勵,本來是一件讓幼小的孫叔敖害怕的事情,變成了一種對志向的激發。
孫叔敖后來果然成為楚國著名的令尹(相當宰相),為楚國的發展建立了功勛,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大臣。所以能如此,自然有孫叔敖個人資質的原因在,從他處理兩頭蛇的問題上已經可以看出這一點;但更重要的是,與有一個能及時肯定、誘導、激勵他的母親分不開。
這則故事中的孫叔敖的母親,值得我們今天父母學習的,想來就是要及時對孩子的善行進行肯定,及時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激勵。這樣,才能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至少是能讓孩子做一個正直的人。
2011年2月25日
附原文:
楚令尹孫叔敖之母也。叔敖為嬰兒之時,出游,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見其母而泣焉,母問其故,對曰:“吾聞見兩頭蛇者死,今者出游見之。”其母曰:“蛇今安在?”對曰:“吾恐他人復見之,殺而埋之矣。”其母曰:“汝不死矣。夫有陰德者,陽報之。德勝不祥,仁除百禍。天之處高而聽卑。書不云乎:‘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爾嘿矣,必興于楚。”及叔敖長,為令尹。君子謂叔敖之母知道德之次。詩云:“母氏圣善。”此之謂也。
頌曰:叔敖之母,深知天道,叔敖見蛇,兩頭岐首,殺而埋之,泣恐不及,母曰陰德,不死必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