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文景之治
上集講到代王劉恒即位,就是漢文帝。那薄姬雖然不受劉邦寵愛,卻是知書達理,修養好,把劉恒教育的更是寬容平和,做事縝密,從諫如流。
劉恒即位后,首先任命從代國跟隨自己進宮的中蔚宋昌做衛戊將軍保衛長安,任命張武為郎中令保衛皇宮。然后才獎賞擁立他的大臣們,再獎賞那些漢朝的老臣們,逐步鞏固自己的執政力量。這樣,即使有人不滿意,也輕易威脅不了他了,對吧?
然后他又聽從陳平的建議,任命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張倉為御史大夫。這樣,漢文帝的政府班子就健全了,而張倉更是管理政務的高手,曾做過秦朝御史,是個博學多才的人物。
于是劉恒說,“高祖和蕭何定下的漢朝律法是漢朝執政的基礎,任何人都要依法辦事,連我也不能例外。當然,該去除的一些嚴苛制度,大家提出來討論后也要去除,只要有助于國民的休養生息就是對的。還有,以后皇宮和各部門的支出都要節儉,省下錢來減少或免除國民的稅賦多好呢?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國民干活的積極性,否則一人種地,十個人胡吃亂造,永遠也不夠花。”
你看劉恒的境界高吧?那是相當高了!
不久,劉恒又說,“這個誅連的罪太壞了,廢掉它。以后對違法者只罪及本人,對罪人的家屬收為官奴等誅連的律令通通廢掉。”
只可惜公元前劉恒就廢掉的不合理律法。后來總被有些人撿起來,實在可惡。
不過皇后竇氏可與皇太后薄姬不同,不久就把自己的兩個弟弟封君了,漢武帝時也干政了,只是沒有呂后那么過分而已,這種事是不好避免的。
這時有人提出南越國的事,劉恒就說,“陳丞相,你派人把南越王趙佗的祖墳修復好,安排專人守護,厚待他的宗氏親人。陸大夫,等這些都做好了,你再出使南越吧,還是勸趙佗歸附漢朝才是正路啊?”
當然,陸賈又成功了,南越王趙佗再次歸附漢朝。
第二年,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賈誼對漢文帝說,“管子書中說過,富貴知榮辱。如果百姓的溫飽沒有解決,卻讓他們遵紀守法,甘心服從統治,這種事情歷來行不通的。現在脫離農桑本業而經商的人太多了,形成了追求奢侈的壞習慣,危害太大了,必須想辦法制止。因為現在社會的儲備太少了,一旦遇到災荒年,國民必然惶恐不安,天下就危險了。”
劉恒一聽,“你說的太對了,我們商量個應對的辦法吧。”
然后劉恒就下詔說,“所有的列侯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都住到京師里,助長了攀比奢侈之風不說,還要從中原運輸大量的糧食,太浪費了。右丞相周勃別做丞相了,帶頭回自己的封地去吧。”其實周勃的能力實在是做不了右丞相的,劉恒來了個一石二鳥之計而已。
你看劉恒做的好吧,可惜我們現在都做不到,北京市人滿為患,游手好閑的官宦子弟是不是太多了?
不久,由于劉恒的寬容,劉氏諸王就有叛亂的了,劉恒派兵平定叛亂后,就說,“各位公卿,宗室叛亂可不是好苗頭,你們有何良策呀?”
不過涉及到皇族宗室諸王的事,一般人還真不敢說什么,只有年輕有為的中大夫賈誼獻上(過秦論)和(治安策),并說,“陛下,同姓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無論強弱都有造反的那一天,只不過強者先反,弱者后反而已。所以分割諸侯王國的地盤,減弱他們的實力,直到不能威脅中央集權才行。”
劉恒看完賈誼寫的書以后,高興的說,“賈生,你太有才啦,只不過我們不能急功近利的,要等機會。做的太急了,會把諸侯王逼的一起反叛,那就不好控制了。”
不過這時灌嬰已經做丞相了,看到漢文帝那么重視賈誼,就說了,“賈誼年少得志,剛學點東西就不停的賣弄,想升官想瘋了吧,這會把朝政大事搞亂套的。”
劉恒無奈,只好讓賈誼做長沙王的老師去了。這說明啊,灌嬰等老臣受蕭何、曹參等黃老學說的影響很大的,稀里糊涂就淹沒了一個杰出的人才。
不久冒頓單于死了,即位的老上單于覺得以往的小打小鬧換取漢朝的好處太少了,便領兵14萬侵入甘肅,先頭部隊都打到陜西寶雞了,離長安幾百里了。
劉恒就說,“匈奴越鬧越兇了,必須顯示一下漢朝的實力才行。中蔚周谷、郎中令張武,你們領騎兵10萬防守京師。昌侯盧卿等五位將軍,領上郡、隴西等地20萬兵馬把匈奴驅趕出去,不要追趕,以免中了埋伏。”
匈奴撤退以后,他又說,“漢朝現在的力量還不夠,但總這樣下去肯定不行,所以我們必須積極備戰,在邊疆水草豐盛的地方建幾十所馬場,爭取養30萬匹戰馬。國民養馬的也獎勵。等漢朝有了幾十萬匹戰馬以后,騎兵和運輸用的馬匹就解決了,我看匈奴還有什么優勢?當然了,光養馬還不夠,各位還有其他好辦法嗎?都說說。”
太子家臣兆錯聽說后,就上書說,“秦朝以權威強制征兵的惡果大家都知道的,但匈奴的本性就是以游牧為主,掠奪為副業的。他們發現邊境兵少,就侵入掠奪,漢朝出大軍他們就撤走,而朝廷重兵守邊疆,又太浪費了,國民也負擔不起。最好的辦法是朝廷在邊疆建立千戶以上的城鎮,蓋好房屋,備好農具,招募無業國民去居住,賞給他們爵位,免除稅賦,提供生活物資,直到他們能自給自足。同時組織他們在農閑時練兵,奪回被匈奴人搶走的財物,獎勵他們一半,這要比朝廷重兵防守邊疆,省錢又實用,這就是百里奚的募民實邊之策。”
你看兆錯談的多詳細,如果康熙當年采用了這個辦法,貝加爾湖和外興安嶺能被沙俄占去嗎?后來的黑龍江以北和江東更丟不了了,對吧?
劉恒一聽大喜,“嗯,這小伙子說的太好了,可以照這個辦法一步步去操作。”
不久,齊王劉則死了,劉恒借機實行賈誼的策略,把最大的齊國分為六國,后來又將淮南國分為三國,你看劉恒夠穩吧。
接著劉恒下令,“廢除進出各關要出示證件的法令,否則國民出行太不方便了。”這在當時可是非常進步的!因為歐洲直到16世紀還沒廢除呢,中國20世紀70年代還實行呢。
然后兆錯又對漢文帝說,“鼓勵有錢的富戶捐獻糧食換取爵位,既滿足了富人的欲望,又減輕了普通國民的負擔,國家的實力增長了,國民種地的積極性也提高了,這就叫損有余而補不足。”
劉恒一聽大喜,立即下詔實行,這就是漢朝初期的賣官鬻爵制。如果由政府公開操作,別中飽私囊,爵位有名無實,只是地位的象征,作為一種平衡社會資源的再分配方式,是完全有益于社會的。起碼一個暴發戶有了爵位以后,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吧?不能隨地吐痰吧?不能隨便大聲喧嘩吧?
就這樣,劉恒一邊節省開支,一邊養馬,一邊募民實邊備戰,同時沒忘記降低稅賦。在位23年幾乎沒增添過宮內設施,國庫里錢充足了,就降一半稅賦,讓國民按三十取一交稅,有一年甚至免稅。人頭賦也從漢初的每人每年120錢降到40錢,也就是每一個成年人降到每年只交170元人民幣,這在當時是非常低的,所以中國人最懷念漢朝,要不叫了一千多年的華夏族,怎么也叫漢族呢?就是因為當時中國人的幸福指數太高了唄!像康熙那種愛吹牛的只有當官的相信什么盛世,老百姓才不信呢!老百姓不相信的東西,你吹得天花亂墜,有什么用呢?
不久劉恒就掛了。太子劉啟繼位,就是漢景帝,母親竇皇后就成了竇太后了。
那劉啟被漢文帝教育得更優秀,做事風格和他老爸幾乎一模一樣。尊他老爸遺言,不斷提拔年輕有為的兆錯,直至御史大夫,然后開始逐步推行削藩政策。
這時,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的吳王劉濞,就聯合了七個諸侯王叛亂了,不過這時漢景帝已經把精通兵法的周亞夫提拔為太尉,并派他領兵平叛。那周亞夫是周勃的二兒子,和他老爸一樣,管理朝政不咋地,但打架可厲害的很。只是派將軍們守住各處險要之地,再派兵截斷叛軍的糧道,然后偷襲叛軍的糧庫,叛軍攻擊時堅守不出,等叛軍斷糧撤退時在猛追猛打,三個月就把七王之亂平定了。
于是劉啟借機就把七個諸侯國都分割成小塊兒,不久在他弟弟梁王死后,又借機把梁國分成五國,梁王的五個兒子都封了王,竇太后也轉怒為喜,真是一舉多得。
不久劉啟終于決定立劉徹為太子,這和他的姐姐長公主的美言有很大關系,因為長公主把女兒阿嬌嫁給了劉徹。當然也和劉徹的母親王氏的修養較高,以及劉徹的精明干練有關系。
這時劉啟的削藩政策已經很有效果了,平均一王一郡了,諸侯很難威脅中央政權了。而中央直轄的郡,已由劉邦時的15郡增加到44郡了,漢朝的實力自然大增了。
而且劉啟基本上收回了諸侯國的官吏任免權,以及鹽、鐵、銅等專賣的稅,僅留給他們賦稅錢糧供自己花銷,不過兵權還沒有收回。
當然,劉啟對待匈奴要比漢文帝主動很多,因為實力上來了,馬場養的馬超過40萬匹了。并提拔了李廣等很多年輕有為的青年將官,抓住機會就揍匈奴一頓,匈奴人吃了李廣很多虧,飛將軍李廣就出了名兒了。
而且劉啟也更包容,戰略謀劃的更遠,后來任命太子劉徹的老師,大儒衛綰為丞相,任命德高望重卻低調行事的直不疑為御史大夫,把怨氣太重的太蔚周亞夫罷免,掌兵權的太尉一職也廢掉。
劉啟死后,劉徹即位,就是漢武帝,竇太后就成太皇太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