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大舞臺
春秋戰國這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所形成的亂世,在政治上、學術上,為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空前廣闊的大舞臺。
在政治上,諸侯、大夫們,為了創新制度、實施新政,必須大量使用有識之士,于是乎,一時間,“士”這個自由階層,成為他們的搶手貨。有關這方面的歷史記載,非常多,為什么?因為后來的中國文人,都對它津津樂道。
我們可以從七個方面,闡述一個概要:
一是打破身份限制。最有名的是秦穆公重用百里奚。百里奚當時只是一個奴隸,當秦穆公得知此人之大才時,用五張羊皮給他贖了身,然后,就任命他為輔政大臣,人稱“五羖大夫”。正是在百里奚的輔佐下,秦國由一個西陲小國崛起為西部強國。
二是去除個人恩怨,以大局為重。最有名的是齊桓公重用管仲。管仲曾經是齊桓公政敵陣營的要員,還用箭射傷過齊桓公。但是,為了國家富強、為了政權的鞏固,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勸諫,重用管仲為國相,并尊之為“仲父”。
三是沒有國界限制。比如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吳起開始在衛國求官而未得,就去了魯國,卻又沒得到重用,他就再去魏國,終于得到魏文侯重用,并由此成為戰國一名著名的軍事家,史載他“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為魏國“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別是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僅用五萬魏軍,就打敗了五十多萬的秦軍,從此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軍事大國。但魏文侯死后,魏國政局發生變化,吳起又跑到楚國,得到楚悼王的重用,擔任國相,開始實施富國強兵的變法,一時間,楚國強大無比。楚悼王逝世,吳起變法時得罪過的那些貴族發生內亂,將他殺死。“朝秦暮楚”是春秋戰國時的常事。
四是摒除個人好惡,如著名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故事,齊威王在聽取鄒忌的勸諫后,廣開言路,尤其要聽不順耳之言,最終使一時衰落的齊國又復興起來。
五是不用其人、也要用其言。如:鄧析被處死后,鄭國卻用了他編制的法律文本。商鞅死后,秦國新法不變,最終一直保持強大,直至吞并六國。
六是不論所學,用其所長,如燕昭王為了圖強,聽從郭隗意見,廣收天下賢才,只要有一技之長者,皆得重用。戰國四公子(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楚有春申君、魏有信陵君),即四位大貴族,都好“養士”。他們所收羅的人才,也都是只有一技之長的,甚至包括了“雞鳴狗盜之徒”,即會學雞叫、能偷竊的人。
七是極其尊重人才。我們從孔子、墨子、孟子、莊子等學術大師的遭遇就能看出來,即便他們的學術思想不為各諸侯君主們所用,但君主和卿大夫們對他們卻是尊敬有加的,他們能經常與君主會面、對話,君主們基本上也都以請教的口氣與他們說話。
除了政治舞臺,還有學術舞臺,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講學授徒。自從鄧析在鄭國開辦私人法律培訓班之后,私學之風就開始悄然而行,到孔子中晚年時,就開始大規模招生了;墨子更對弟子實行軍事化管理、宗教化訓練。稷下學宮的名人,有的能一次性吸引上千名學生來聽課。
第二是遁隱山林。列子、莊子這些大學者們,不是居于陋巷之內,而是逍遙于山林之間,編點兒草鞋、釣點兒魚也可以維持生活,而且可以與外界做廣泛的接觸,王公大人、學界名流也常來做客、交流。
第三是聚集學宮。除了最著名的稷下學宮外,戰國初期,魏文侯特別注重學術人才的招攬,為他們辦學、授徒、做學問,提供良好的條件。孔子的不少名弟子,就跑到魏國,最終形成了“西河學派”,為儒學的形成、發展、傳播作出了杰出貢獻。“西河學派”的一些人物,最終又在經世致用的思想指導下,逐步向法家思想轉化,當時的吳起,就是受此影響,成為一個著名的法家人物;荀子可能也師從過西河學派的人物。另外,魏國還形成了另一個學派——“鬼谷學派”,專門研究縱橫之術、權術、兵法等,對戰國末年的學術界,影響極大。
有了大舞臺,諸子們就紛紛登場了。
學術思想大碰撞
思想自由、學術條件優越、交通方便,使得知識分子們的交流日益加深,于是乎,就形成了思想大碰撞。這種大碰撞,是完善已經形成的學術思想、創立更新學術思想的重要前提。
我們大體上可以把這些思想大碰撞,分為三個方面,十個部分,概述于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