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全家來到了黃州,蘇東坡本人的僧侶生活也就自然結束了,徐太守給他們這一家安排的新居是所靠近江邊的官方驛亭:臨皋亭。對于臨時新居,蘇東坡這樣描述:“……寓居去江無十步,風濤煙雨,曉夕百變。江南諸山在幾席,此幸未始有也。”。
從不大在意生活環境的蘇東坡看來對新家甚是滿意,在給好多朋友的信中提到了臨桌亭:“臨皋亭下十數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聞范子豐新第園地,與此孰勝?所以不如君者,無兩稅及助役錢爾。”
信中提到的范子豐是范鎮的兒子,可以想象到接到此信的范子豐啼笑皆非的神色:被貶謫僻壤的蘇東坡竟然在得意的夸耀自己不用繳納兩稅規費!
這雖然有些調侃的口味,卻也可見蘇東坡此時的心境:能超脫到以“江水風月”的主人自居,誰能不佩服、進而羨慕這自稱“閑者”的詩人?
會謅幾句合轍押韻之順口溜的哥們兒俯拾皆是,這算不得什么詩人,人們對“詩人”稱號一貫情有獨鐘,自己胡扯的長短句沒人給出版,多有自掏腰包印上幾大包出來的,那玩意難得人們破費人民幣買來賞識,便堆積在家,用作強塞給遠親近鄰的禮品,總算過上了一把“詩人”癮。
唯有能把生活看成一首詩的人才是真正的詩人,真正的詩人能擁有眼中的一切,能擁有想到的一切,世界萬物都能化為開啟靈智的鑰匙,天邊白云、無盡蒼穹,都能用思緒攬入自己的懷中,波濤江水、點點白帆,都能用吟唱請進家門交為朋友。
這才是詩人的真諦!這就是真正的詩人蘇東坡!
詩人也需要吃飯,歷來“進口”重于“出口”,妻妾兒女一大家的蘇東坡首先要考慮全家的生計了。
這時的蘇東坡好像突然成了理財專家,成了一個合格的家長。
理財專家蘇東坡開始用詩人的風采計劃全家的經濟支出,在給弟子秦少游的信中,蘇東坡得意的夸耀自己管理家庭財政的水平:“……初到黃,凜人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省,日用不得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錢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以待賓客。此賈耘者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余。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以此胸中都無一事。”
也就是說:蘇東坡現在還有銅錢積蓄五六萬之多,每天揮霍一百五十文也能坐吃一年有余,一百五十文在當時的黃州能買多少東西呢?
那時的黃州地區盛產橘子、柿子、等果品,地處江邊,水運方便,運費低廉,一斗米大約才值二十文;羊肉味美不亞北方的牛肉;鹿肉甚賤,魚蟹幾乎不論錢買。尤其便宜的是豬肉!
當時的豬肉能便宜到何種程度呢?居后世文人筆記載:蘇東坡曾作打油詩一首,來紀念黃州的豬肉價廉物美:
“今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會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到時他自美。每日起來吃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上面的打油詩的確沒有一絲東坡的氣息,估計是后人牽強附會硬栽倒蘇副團練身上的,這可能是因為蘇東坡一生都對豬肉情有獨鐘,所以流傳下來許多好玩的段子都是和豬肉有關。
據載蘇東坡發現黃州豬肉便宜之后,喜出望外,親自操刀,宰豬烹飪,與友人共享,于是當地老百姓就將蘇東坡做的肉稱之為“東坡肉”。
此載有令人疑問之處,據《善誘文》記載:蘇東坡自從烏臺獄中被魚驚嚇留句:“魂飛湯火命如雞”之后,從此再不食活物――這里并不是說蘇東坡就此戒葷腥,而是說蘇東坡只吃別人宰殺好的雞鴨魚肉,這有點掩耳盜鈴的幽默:哪有生吞活物的狠人?
對此,蘇東坡的解釋極為有趣:東坡辯解說,自己只不過是把肚皮施舍給了生靈,做它們的棺材而已,讓那些畜牲家禽安葬于學士腹中,也不算折辱了它們――最高明的食肉者宏論!
今天“東坡肉”名揚華夏,尤以杭州為最,大家也都承認這是蘇東坡后來任杭州太守時所發明的絕佳豬肉烹調產品。其實對豬肉的做法蘇東坡早就精通,見載始于徐州太守時。
根據《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志》、《徐州古今名饌》等文中記述:蘇太守領導抗洪救災勝利,全城百姓感謝蘇東坡領導有方,實乃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好領導,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門慰勞領導。
蘇太守堅持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又推辭不掉人民的盛情,便收下后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再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人民食后,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此肉為“回贈肉”。此后,“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并成徐州傳統名菜。
黃州期間的蘇東坡確曾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并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東坡肉”就此得以發揚光大。
后來蘇東坡重回杭州任職一把手,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橋,使西湖舊貌換新顏。杭州的老百姓體諒領導辛苦不亞于徐州人民,也是抬豬擔酒來給領導拜年。
蘇太守收到后,還是重復昨天的故事,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后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品嘗,大家吃后無不稱奇,從此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可見,“東坡肉”奠基于徐州,發展于黃州,成名于杭州,輝煌于今天。
東坡喜歡肉食還有一證,他的居處喜歡栽些青竹,曾留句:
于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后來人們將此詩演化,成了如下模樣:
“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
演化的甚為有趣,將雅俗兩物貼題的結合在一起,不管東坡是否議論過竹與豬,能以肉對竹入句詩詞,可見東坡吃肉幾乎成癮。
黃州這方風水寶地,景色優美,交通便利,環境肯定是從沒被污染過的處女小城,更難得米糧魚肉物價如此之低,如果參評“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當入選無疑,興許能掙來全球最佳金牌城市。
從居住到飲食,初到黃州的蘇東坡幾乎如同旅游休假,不過這情形不會長久,被貶就是被貶,朝廷下放干部的目的就是讓你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蘇副團練還就是別拿副使當干部,還是撲下身子務農去吧,圣上曾有旨: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